高校生态德育与大学生生态责任感的培养

2015-04-14 12:34唐文玲张春艳李桂霞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责任感文明

唐文玲,张春艳,李桂霞

(河北邯郸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河北邯郸056001)

党的十八大指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高校应结合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让他们接受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这是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通过高校生态德育,丰富大学生生态知识,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将良好的生态理念外化为生态文明行为,并养成习惯,形成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这将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一、高校生态德育与生态责任等相关概念厘定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责任,就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社会责任是指个人对国家、民族、人类的繁荣与进步,对他人和家庭的生存与发展应承担的职责和使命。[1]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理应承担国家和社会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并履行相应的义务。义务履行的程度与人的社会责任感有密切关系。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的善恶行为,是由于意志借助理性选择的结果,任何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的自觉意识,也是大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对于自我作为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包括对自己、家庭、他人、国家乃至生态环境及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笔者认为,大学生生态责任就是指大学生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责任是道德的基础,道德教育就是道德责任教育。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是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态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对其进行及时的责任教育意义重大。

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形成,离不开高校生态德育。首先,要厘清生态道德的内涵。生态道德是指人类为了自身和其他生命的生存和发展,通过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建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3]此概念的提出表明,作为地球上的人类,应该关注自然,尊重自然,承担对大自然自身发展的责任。所谓生态德育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通过高校生态德育教育,使大学生了解生态知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养成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爱护公共环境,自觉培养生态责任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感培养的现实期盼

(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受“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征服大自然的欲望不断膨胀,开始大肆掠夺大自然。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生产实践中,违背自然规律,对大自然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过渡砍伐树木,排放有毒气体造成工业污染,过渡的消费等,这种不理性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给人类自身带来了灾难性的危害:空气污染指数上升、淡水资源缺乏、臭氧层变薄、温室效应明显……。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类开始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们该怎么办?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唤起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生态责任感的强弱不仅关系到个人理想的实现,也关系到祖国伟大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责任意识,对他们进行生态德育。

(二)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淡化

1.大学生生态知识的匮乏

大学生生态责任感的形成,是以丰富的生态知识做基础的。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只懂得一些较浅的生态知识,对于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专业术语知之甚少。多数同学竟然不知道“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分别是3月22日和6月5日;知道“绿色消费方式”就是一种适度节制的消费的大学生也是少数。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并不清楚,更别说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了;什么是非生命的自然?自然资源分为哪些种类?大学生对生态知识知之甚少。

2.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淡化

尽管他们拥有一定的生态责任意识,但他们幼稚地认为,靠自己微博的力量来进行生态建设是微不足道的,或者对它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把责任意识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形成对生态的漠视,淡化了个体对自然和其他生物所要承担的责任。再者,当代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父母尽量会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大学期间,他们毫无节制的消费现象屡见不鲜。如他们就大餐时喜欢吃一些野生动物,穿比较昂贵的动物皮毛做的衣服,使用高级化妆品,过生日买精美的礼物等。更有甚者,捕猎野生动物、虐待动物、“硫酸泼熊事件”、“虐猫事件”、“大学生投毒事件”。众所周知,任何生物都和人类一样,拥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种无视动物生命的事件令人扼腕。部分大学生在对资源的责任感也比较淡化。我国是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可部分大学生在洗衣刷牙时,任由水哗哗直流;洗手间的水龙头坏了,不管不问;离开教室,做不到随手关灯。大学生对资源的浪费熟视无睹。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爱护身边的环境,但在这方面的责任感也不尽人意。如,目前很多大学生喜欢过高、大、上的生活——使用精美包装的物品,这不仅给自己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也污染了身边的环境;在公共场所无视别人的存在,制造噪声污染。大学生漠视自己的生态责任感,甚至做着与保护环境背道而驰的事情。因此,提高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德育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传统的高校德育,从大的方面,是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烂文化、骨肉同胞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小的方面是教育他们热爱集体,爱护公共财物等,忽略了教育他们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忽略了生态文明教育。当前的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缺乏生态道德不无关系,而缺少生态道德意识的大学生也一定不是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反映是人与自然之间道德要求,这就意味着人应该对大自然负有一定的道德责任,体现了道德的发展与进步。良好的道德意识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将生态德育引入高校德育之中。通过高校生态德育,丰富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培养生态道德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使他们在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引导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大学生关爱大自然,敬畏生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平相处,担当起保护环境的历史使命。高校生态德育在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加强高校生态德育,培养大学生生态责任感

高校生态德育,是培养大学生生态责任感、建设美丽和谐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高校生态德育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课堂生态德育,培养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

首先,在大学生课程设置中,作为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生态环境课程,如环境伦理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等人文学科课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其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生态德育。各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德育知识资源,教师要善于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态道德意蕴,结合学科特点,找准专业知识和生态知识的结合点,把生态德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后,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课程。如在讲爱国主义一章时,除了激发大学生要热爱骨肉同胞,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还应热爱祖国的大好江山,但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过渡掠夺,我们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从而增强大学生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要求大学生深入理解我国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引导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他思政课,也可以让大学生学到不少生态道德知识。

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利用身边现实的案例,教育大学生要对大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培养大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道德情感,形成一种与自然亲近、相容、依赖的价值偏好。不仅如此,人还应该回馈自然、服务自然,使人类与大自然建立一种互惠互、平等友好的关系。通过课堂理论知识学习,有利于大学生生态责任感的养成。

(二)优化校园环境,营造生态责任感培育氛围

校园生态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的物质载体,如校园布局、场馆建设、校园绿化、各种建筑、学生宿舍等。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大学理念和精神,全校师生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等无形的东西。优化高校生态文化环境包括:

1.优化校园物质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进行生态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大学生生态责任感的重要载体。这种物质环境是教育理念的物化,蕴含着一所大学的精神理念。要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优美良好的物质环境。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教学楼、活动广场、宿舍楼、图书馆、学生餐厅、大礼堂等,做好节约资源管理如水资源管理、垃圾分类处理等。既要体现艺术性,又要具有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使大学生从中收到教化感染。优美、富有大学文化精神底蕴的校园环境对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感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德育的重要载体。一个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能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到: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如创建生态道德的先进班集体、先进宿舍、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二是开展生态保护的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活动、知识竞赛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来吸引和感染大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使他们丰富生态知识,提高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三是高校可以聘请一些校内外专家、环境友好使者,通过开展一系列不同生态主体的讲座,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知识水平和认知层次,加深对此领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强化自身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素质。

在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下,树立和倡导绿色文明意识,积极参加校园爱绿行动等,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感。

(三)重视第二课堂,延伸生态责任感培育空间

首先组建生态环保社团,以社团为核心,组织开展一些环境保护、生态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积极倡导大学生踊跃参加,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生态德育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身体力行地践行生态文明行为。我国某些高校环保社团活动开展得非常活跃,如江西农大的“绿源协会”赴九江三县开展“人水和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徽大学生“绿色营淮河行动”[4];其次,利用校园网站、电视台、广播站等平台,通过开设“生态文明”、“校园的绿色使者”等专栏,聘请专家学者和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生态文明知识和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一方面加强了生态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同时也加深了大学生对生态道德的理解;第三,参与校外生态环保实践。大学生在掌握生态环保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寒暑假开展生态主体生态体验实践。如在“世界地球日”,组织大学生深入到农村、乡镇、社区宣讲生态环保知识,在实践中争当生态体验的排头兵;大学生还可以申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课题,带着课题任务进行某地区的环境情况调查。

通过生态环保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他们增长生态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自觉养成低碳环保生活行为习惯。如出行时尽量不坐专车、不打的,而是用步行或公交车代替;平时就餐时尽量少用木质的一次性筷子;出去购物尽量少用塑料袋;在大学里,节约校内水电资源;不过分追求时尚,不穿动物毛皮衣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意乱扔果皮、烟头等。大学生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感。

[1]吴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研究[J].教育探索,2014(8).

[2]杨庆忠.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浅论[J].教育探索,2015(2).

[3]李智智,林森.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3(10).

[4]季海菊.高校生态德育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97.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责任感文明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