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田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对张思德一生最崇高的评价,更是张思德精神的本质体现。1944年9月8日,中共中央警备团为张思德举行了庄重的追悼会,毛泽东主席在追悼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演,敬献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1](P1004)的挽联。张思德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为全国人民所熟知。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缅怀张思德,弘扬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既是对他敬仰之情的表达,也是当代大学生塑造人生价值观、汲取强大生命正能量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60)。 在错综的社会关系中,一端指向个体的人,一端指向整体的社会,人生价值不能脱离社会关系,所以人生价值既是自身价值,又是社会价值。人生价值观是人对自身作用、意义的总体观点和根本看法。它反映一个人对待人生的基本观念、根本态度和最终目的,它体现着个人的内心意志,决定着个人的人生方向。张思德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1](P1005), 张思德的人生价值观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体现着个人内心正义的情感,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先锋模范的本色。
让穷苦百姓翻身做主是张思德内心迫切的呼唤,人民利益大于天是张思德的坚定信念。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感和热情,张思德从入伍的那一刻起就体现着共产主义战士为人民解放事业的执着向往与追求。1933年10月,张思德在六合场第一个报名参加了红军,逐渐明白了心里装着受苦人的道理,更树立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的思想。张思德跟随红军部队翻雪山、过草地,心向陕北,在跋涉过程中,当过通讯兵、开荒兵、警卫兵、烧炭兵……张思德没有因为地点的变换、工作的变动而懈怠。张思德说:“做什么工作,都是为党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当兵干工作,干哪一行都是为革命大厦增砖添瓦。 ”[3](P208)
张思德在红军队伍的炽热火炉中经受锻炼,不断成长,为穷苦百姓闹革命,为人民利益干工作。当一个战士明白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为谁工作的时候,他就能够焕发出无尽的力量,迸发出克服苦难的气概。张思德始终牢记革命的需要,人民的利益,无怨无悔地战斗工作。
张思德不仅思想觉悟高,道德素质强,而且对困难无惧无畏,对危险奋不顾身。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川陕红色苏区的围攻过程中,张思德到汉中敌人盘踞的县城取重要情报,在回来途中,面对敌人的关城戒严、全城搜查,张思德紧身仰面躺在臭水沟,把情报置于胸口。在一次守卫战中,张思德带领五个同志扼守一个山包,消灭敌人近两个排的兵力。长征途中,黑水河上,身先试溜索,仔细查看,为大部队过河奠定基础。过草地时部队断粮,战士们面临忍饥挨饿的危险,“尝百草”他争着抢先冒险试吃,仔细分辨,为战士们寻“口粮”。一天晌午,小战士弯身拔水塘边的萝卜草,张思德抢到前面冒险试吃,这种剧毒草险些使他丧命,但是他的抢先试吃,对危险的奋不顾身,才使得战友们免遭毒害。
张思德“以生践志”,对困难无惧无畏,对危险奋不顾身,时刻为他人着想,处处为人民服务,他的英勇气概令人钦佩,他的精神为人敬仰。
张思德工作做得多,无论是站岗放哨、开荒种地,还是通信联络、纺线烧炭都体现着他过硬的劳动技能,这得益于他的认真学习和刻苦钻研。革命年代,张思德在学校学习时间不多,但为了干好工作,他认真学习文化知识。1943年,在担任毛主席警卫战士时,张思德靠着车门捧书攻读。张思德不仅善于学习,更勇于钻研,做警卫员期间,为了不打扰毛主席工作,同时也能使其他警卫员及时了解发生的情况,张思德发明了“拉绳拉铃”的办法,受到领导表扬。延安战斗生活艰苦,张思德经常为了省下油灯,而到院中月光下读书。在工作和劳动闲暇时间,张思德手持木棍在地上练字。
张思德的工作信条是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因此,无论干什么工作他都冲锋在前,全力以赴。1940年春,张思德被分配到中央警卫通信班做班长,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全班战士担负着艰巨紧张的通信任务。一天傍晚,有一封急件要送达王家坪总参作战室,中途遭遇暴雨,浇得张思德睁不开眼。为防止急件被雨淋湿,影响信息传达,张思德就把急件放入布鞋中,两只鞋对口一扣,夹在腋下,赤脚踏着泥泞,把急件完好地送到了目的地,自己却满身湿漉漉的。1940年7月,张思德奉命带领一个班战士挖窑烧炭,他刻苦努力,精通掌握挖窑烧炭的一整套工序。伐树,他比其他战友伐得快;扛树,他比其他战友扛得多;烧火,他让其他战友多休息,自己长时间守候;出窑,他总是第一个钻进炭窑,坚持最长时间的工作。在他与战友们的协调配合下,用最短的工期烧制出了几万斤优质的木炭。
张思德身上体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良风美德。先人后己、乐观向上、仁爱他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体现在他为人处世、工作奋斗的过程中。长征途中,历尽万苦千辛,忍饥挨饿,他始终乐观向上、斗志昂扬。1941年秋,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战胜敌人封锁,奠定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张思德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上工前,他为其他战友敲平卷刃的镢头;劳动时,他刨最难刨的地;收工后,他号召大家帮饲养员背青草;睡觉前,他为战友缝补撕破的衣裤,编好磨坏的草鞋,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不怕苦不怕累。张思德对待敌人英勇无畏,对待身边同志真诚似火。困难时期,陕甘边区口粮缺乏,战士们经常吃不饱饭,每次吃饭,张思德总是吃到一半就提起水桶去担水,借此让其他战士多吃几口。
从六合场到嘉陵江畔,从川陕根据地到陕甘宁边区,张思德逐渐成长为一名共产党人的先锋战士。送信联络,他兢兢业业;警卫站岗,他尽职尽责;开荒种地,他艰苦奋战;挖窑烧炭,他勤勤恳恳。张思德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铭记于心的精神资源和价值财富:看待事业信念坚定,面临困难奋不顾身,对待工作精益求精,面对同志先人后己。这些精神品质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大学生既是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青年群体,也是易受不良思想影响的激进群体。在思想多样化、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状况表现如下:
当今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为民服务”的意识被物欲横流的喧嚣社会所湮没。市场化利益机制的重构,为当代大学生追求个人利益提供了平台,致使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得失,而为民服务意识却趋于淡化,具体表现在:对待他人冷漠,工作缺乏热情,思想消极懈怠,对集体和公益活动表现出了一种冷漠的情感和自我利益实现的诉求;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关注自己而不顾及他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违法乱纪,对人生价值定位不清晰,只顾眼前利益得失,为小事斤斤计较,为蝇头小利算计。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自我,强调个人利益至上,对待工作不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而是图稳定、求安逸,置国家、集体、他人利益于不顾,导致服务意识弱化、集体观念淡薄、团队精神松懈,更谈不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当代大学生受金钱拜物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对物质的需求欲望愈加强烈,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却日益淡漠;缺乏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信念,缺失对崇高理想的追求,遇到挫折便失去努力的信心,悲观失望,面对困难就懈怠躲避、愤世嫉俗、怨天尤人,自叹命运不济。高尚的理想信念被物质欲望追求所取代,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把奢侈、享乐当成人生目标,把“发财升官”作为人生幸福标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得人生无价值感和成就感。加之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与“唾手可得”,理想信念与生活存在的一定距离,使得大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塑造上产生迷茫和困惑。
功利主义的泛滥致使高尚道德的相对化和边缘化,导致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滑坡和道德判断标准的扭曲。对于“老人倒地不扶”事件、汶川“范跑跑(范美忠)”现象等社会道德问题,大学生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例如在“范跑跑(范美忠)”现象上,一项调查显示:37.0%的人认为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而只有14.6%的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可耻的[4](P84-89)。 当代大学生对待社会冷漠,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不讲精神文明,行为粗野,不讲社会公德,谈吐庸俗,甚至打架、斗殴,个别人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功利主义使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式功利化,他们做人做事急功近利,人际交往尔虞我诈。如此种种,与大学生身份不符,与社会期盼相左,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
大学生在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大学生在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出现偏差的认知和迷茫的心态,我们在归咎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正如毛泽东所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5](P302)。大学生在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根本上是自身缺乏“为人民服务”意识的体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毛泽东在 《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赞扬张思德“为人民的利益工作,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的”[1](P1004)。在革命年代,张思德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战士,但他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事业和社会,彰显了生命的价值。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大学生考虑个性发展,寻求利益表达无可厚非,但大学生更应在价值观塑造过程中更多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不断彰显出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精髓是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所需的“精神钙质”,它的流失就会使大学生缺少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他人的关爱,把对国家、社会、集体的担当与责任视为包袱,而囿于自我的泥淖迷失方向。如果不扭转此类状况,将会使大学生为人民服务价值观塑造落空。大学生是社会中最为先进性的群体之一,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为民服务、关爱他人、乐观向上、敬业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为人民服务”不是空洞的口号,空乏的说教,无限的拔高,而是平凡的体现,普通的彰显,是人人可为的。张思德在普通的岗位上,用平凡的一生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他对待工作信念坚定,对待他人先人后己,对待荣誉不骄不傲,对待人民全心全意。张思德三十年如一日,通过点滴生活小事,折射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品格。其实,生活中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认真、务实就能做好的点滴小事、细事就是“为民服务”的标尺。在当代社会,是非、善恶、美丑标准混淆模糊,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面临着诸多挑战。张思德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对当今社会各个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具有目标导向作用,指引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学习中求知求真;尊师重长、乐于助人,在生活中帮助他人;尽己所能,做好认真就能做好的事,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以一颗仁爱的心关注社会、关心集体、关爱他人等等。这就是为人民服务,这就是践行张思德精神,这就是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塑造。
张思德精神形成于民族求独立、人民求解放的战火年代,张思德用短暂的一生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峥嵘的革命岁月离我们渐行渐远,但张思德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并将为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大学生只有秉承张思德精神,不断丰富张思德精神的时代内涵,才能塑造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生价值观,才能让人生焕发生机与活力。人生的态度有两种,一种是光阴虚度,碌碌无为,荒废人生;一种是不懈奋斗,目标明确,丰富充实人生。对于上述两种人生态度,作为社会先进性群体代表的大学生要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充实度过每一天,不断提高自身修为,体现人生价值,而不能将生命耗尽在懊悔哀叹之中。在新的时代,学习中勤思考、勤总结、勤探索,生活中仁爱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奋踏实、甘于奉献,就是大学生对张思德精神时代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期、品德塑造期和能力增长期,要像张思德一样立足所处的时代,在社会实践中勤奋学习,艰苦奋斗,不断锤炼自身的品格,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人生价值观,让人生绽放光彩。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尺和试金石。张思德做任何工作都勤勤恳恳:站岗放哨,不摆“老资格”;开荒种地,不摆“老架子”。他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并用一生践行着这一宗旨。大学生要志存高远,勇于承担肩负的历史责任,也要脚踏实地,乐于艰苦奋斗。大学生要心存信念理想,努力前行,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人民利益相结合,要把个人成才与国家要求、集体要求相统一,多一些服务之情,少一些功利之心。大学生要学习张思德精神实质,为人民服务、吃苦耐劳、勤奋踏实;要丰富张思德精神时代内涵,立足时代、刻苦学习、志存高远;要践行张思德精神,在生活中仁爱他人、助人为乐,在工作中务实肯干、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正是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所必须学习的内容。让“为人民服务”成为当代大学生强烈的价值认同,让“为人民服务”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正能量。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6](P23)。学习弘扬张思德精神,使其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发挥作用,就是要使“为民服务”这一精神得以传承,让“为民服务”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强大正能量和高度的价值认同。
开展学习张思德精神活动,要紧紧围绕大学生发展的实际,以与时俱进的理念深入推进学习张思德精神活动的开展,使张思德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积极主动地将张思德精神与大学生“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不断赋予张思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主动将张思德精神拓展开来,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中融入张思德精神,使大学生在细微处不断践行张思德精神,从而使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更加完善。通过与时俱进的学习张思德,将张思德精神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张思德精神真正地在大学生心中长存,为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提供持久的动力源泉。
要想使张思德精神长期发挥作用,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建立持久稳定的常态化机制,促使弘扬张思德精神制度化,进而为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提供重要支撑。首先要建立常态化宣传机制,比如建设张思德精神宣传队伍,设置张思德精神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等。要改变以往只注重集中宣传而忽略了常态化宣传的倾向,避免“一阵风”式的宣传和学习。要把对张思德精神的宣传常态化,也要注意宣传一些学习张思德精神的典型人物,以榜样力量感召大学生,真正使张思德精神宣传常态化;其次,大学生党员要发挥常态化的带动作用,带头学习张思德精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示范带动作用,促成学习弘扬张思德精神的良好风尚的形成。建立常态化宣传机制,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弘扬张思德精神、践行张思德精神的自觉性,从而为大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提供重要支撑。
营造弘扬张思德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弘扬张思德精神的强大合力,能够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要将张思德精神纳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要逐渐形成上下互动、广泛参与、协调配合弘扬张思德精神的社会机制。要把弘扬张思德精神活动创新化、丰富化,更新活动方法,丰富活动内容,用鲜活的语言增强活动吸引力,营造彰显张思德精神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提供良好环境。积极引导社会各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养成践行张思德精神的良好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行,要让大学生系统认知张思德先进事迹,真切感受张思德的高尚境界、崇高品格和精神魅力。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设体现张思德精神的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价值观。当前,高校把张思德精神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把张思德精神作为大学生的精神指导,在校园文化中大力倡导张思德精神,让张思德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活动、进头脑。这样可以推动校园文明风尚的形成,又可以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受张思德先进事迹的熏陶和张思德高尚精神的感召,为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提供先进的精神要素。
在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弘扬宣传张思德精神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动,需要不断探索,搭建形态多元的活动载体,使大学生不断学习弘扬张思德精神,为自身价值观的塑造提供平台。因此,要建设张思德精神学校、张思德精神文化园,要发挥新兴互联网媒体的作用,开通张思德网站、论坛、微博、微信,推出体现张思德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如歌曲、电影、动漫等,用张思德文化教育、启发、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张思德精神,提升自身精神境界,不断塑造全面的价值观。
大学生是社会中学习先进事物最迅速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最到位的主体。大学生学习张思德精神,传承张思德精神,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要让张思德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 “生命工程”,要让“为人民服务”精神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核心要素”。只有这样,大学生的素质才能得以提高,能力才能得以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才能得以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才能够切实得以践行。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惠方,廖可锋.张思德传[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4]杨燕,韩善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道德与文明,2010,(3).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刘学申.论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