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丽,秦永丽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英语与文化身份建构
杨 丽,秦永丽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通过与世界各地语言接触产生了许多海外英语。其中,中国英语就是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它不是二语或外语学习者受母语影响产生的语用失误。与本族英语、新加坡英语相较,中国英语具有不同内涵。在当今中国与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多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社会环境下,用中国英语表述中国文化,具有建构文化身份、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认同的社会功能,最终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世界文化平等对话。
中国英语;语言变体;文化身份;平等对话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英语被当作国际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ELF)在全球传播,出现了语言的全球化(language globalization)现象。在语言全球化进程中,英语与当地语言、文化接触、融合,自身发生了各种变异,从而形成了带有明显当地语言特征和文化色彩的区域性英语变体,并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可,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被称为“世界英语”。英语已经成了一门国际语言[1]。一些带有中国社会、文化、语言等特征的元素渗透到英语的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等各个层面,产生了中国语境下特殊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
20世纪,国内学者对中国英语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对其定义和态度的争论,如孙骊[2]、李文中[3]、榕培[4]等。目前,研究者对中国英语在语言各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对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的本土化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相比而言,描述性研究相对成熟,如俞希、文秋芳[5]、张伶俐、赵江葵[6]。也有研究者分别从翻译、文化、外语教学和语用等视角展开应用研究,如金惠康[7]10、陈新仁[8]等。近年来,研究者还从语言功能角度对中国英语进行了研究[9]。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剖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的内涵,探讨其在国际交流中建构文化身份、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与世界文化平等对话的作用。
(一) 语言变体与语言扩散
语言使用的变异现象(variation)与社会环境(social context)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变异是语言运用中产生的变化和差异。Richard Hudson将语言变体定义为“具有相同的社会分布的一组语言项目”[10]24,即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社会环境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民族、文化等背景;小环境指说话人进行言语交际时所处的情景[11]。这两种环境都会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影响。语言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语言使用主体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的风俗习惯等往往会反映并影响语言的发展和变化[12]。另一方面,各种语言变体都有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这是由于有关的言语共同体对各种语言变体持有不同的评价和态度。因此,使用某种语言变体又会对使用者的地位、声誉及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在语言扩散过程中,经济文化模式是重要模式之一。Quirk[13]认为,语言扩散的经济文化模式指语言扩散是由经济和文化因素引起的。国际上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大量使用英语,使英语得到广泛扩散。英语扩散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英语通过与世界各地语言接触产生了许多海外英语。根据海外英语语体使用状况,Kachru[14](1992)提出了 “三大同轴圈”理论:“内圈”英语是“规范提供”(norm-providing)者,使用的国家包括所有的传统盎格鲁-撒克逊人文化圈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爱尔兰等;“外圈”英语为“规范发展型”(norm-developing),“外圈”国家把英语当作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或当作辅助语言和第二语言,如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非等前英国殖民地国家,当地的英语已经有了比较牢固的语言规范和明显的当地文化特征,这样的变体绝大部分已被普遍接受并得到国际上的承认;“扩展圈”英语基本为“规范依附型”(norm-dependent),其规范主要来自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如日本英语、韩国英语、德国英语等。“扩展圈”国家主要把英语作为国际交流工具,是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来学习和使用的,主要目的是参与国际社会的各项活动和交流。事实上,语言变体之间只有差异存在,而无优劣之分[15]。
(二) 语言变体与文化身份的关系
文化身份反映的是一个民族面对各种风格迥异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所表现出来的对自身角色的思考,以便在错综复杂的情形中保持自己的本色,实现本民族文化角色的自我认同和外部认同[16]。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言是维持和建构文化身份的重要依附因素之一,这是因为,“一个社会群体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与该群体的文化身份有一种天然的联系”[17]。一方面,语言是界定文化身份的标准之一。通过观察相应的语言符号在社会中的使用情况,可以判断相应的文化和思想在该社会获得的认同程度、流行趋势和对该社会的影响力情况[18]。语言或语言变体作为媒介,传递并承载着语言群体的价值观、信仰、规范和行为等,成为文化身份的象征。另一方面,文化身份制约交际者的语言运用。文化身份带有明显的民族印记,交际者使用的语言受到其所在群体的思维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文化身份决定了他们以何种语言传递信息。新兴英语变体在语法、语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本土特征,被不同国家和民族使用,以表述各自文化与认同,被认为是“制度化的创新”。由此可见,语言变体与文化身份是一种互动关系,语言变体能显示文化身份内容,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能反映语言变体的本土性和身份性。
“中国英语”一经提出,它与“中式英语”的区别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李文中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它表达了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能够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借译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句式和语篇”[3];而“中式英语”则是由于中国的学习者和使用者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导致在英语交际中出现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陈新仁[19]从四个方面区分了“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从性质上看,中国英语是中国工作者的语言,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从用途看,中国英语是信息的传递交流工具,中式英语是信息的表达工具;从成熟程度看,中国英语是成熟语言,中式语言是不成熟语言;从认同角度看,前者会增强民族认同,后者一般不会。从这些区别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确实有本质不同:“中式英语”是学习者二语或外语习得过程中受母语负迁移影响的结果,而“中国英语”是一个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概念,是标准语体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下与本土语言接触并相互影响的产物。
英语的标准语体是盎格鲁-撒克逊人文化圈国家的英语,是最有威望的语言变体,它成为全社会成员学习和仿效的对象。由于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标准英语语体(规范英语)在被盎格鲁-撒克逊人文化圈以外的国家使用时,既被用于表述本土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也承载着本土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因此规范英语的本土化趋势在所难免。那么,衡量本土化英语合理性的尺度除了英语标准语体的规范外,还应包括反映本国文化且被英语国家完全接受、理解的规范和标准。
中国英语和新加坡英语都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具有鲜明的本土语言和文化特征的区域性变体,但二者因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又有本质区别。首先,英语在两国的社会地位不同。在新加坡,英语既是四大官方语言之一,又被作为工作语言,它具有国语的实际地位。由于新加坡坚持双语教育政策,各民族学生均须学习英语作为共同语言;同时,各民族学生均学习其本族语言,将其作为保留传统文化价值的媒介[20]。在这样一个多语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英语通过与多种语言和方言接触,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逐渐发展形成了新加坡英语,被许多语言家认同为“Singlish”或“Singapore English”。在中国,英语教育虽然已经普及,但英语不是官方语言,且双语教育只是在经济较发达大城市的部分学校实施,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英语在中国主要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来学习和使用,其地位不同于在新加坡。其次,从成熟程度上看,新加坡英语已经制度化,有比较牢固的语言规范和明显的本土文化特征,而且绝大部分语言变异已被普遍接受并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中国英语只在词汇方面相对比较成熟[21],处于由非标准形式向更规范化演变阶段。再次,从社会功能上看,新加坡英语起国际通用语的作用,是政府工作语言之一,也是教育媒介和日常工作语言之一,同时也是联系国内各民族的公共用语。因此,新加坡英语不仅是政治、经济、教育活动等正式场合的重要用语,而且在社交、家庭等非正式场合也大量使用。而使用中国英语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参与国际社会各项活动和交流,让世界真实地了解中国。虽然新加坡英语属于“外圈”,中国英语属于“扩展圈”,但是两种语体的形成都伴随着民族自我意识的增强,体现了两个国家在国际交流中将语言视为民族文化象征和增强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规范英语、新加坡英语的比较发现,语言的变异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它是由于标准体的权威价值与土话的同等价值之间的对立而导致的。因此,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考察中国英语,其内涵应包括:它是经济文化扩散的产物;是标准英语语体受中国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运用性变体;以规范英语为参照物,经历从非标准形式向更规范形式逐渐演变;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在全球化背景下,用于表述中国文化和民族认同,具有建构文化身份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 建构中国文化身份
Stuart Hall认为,文化身份“始终处于变化和转变过程之中”[22]。因此,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被视为一个建构过程。在具有全球化特征的现代社会,文化身份变得模糊、复杂,国家、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自我文化身份认同变得越发重要。同样,中国也需要建构清晰的、可辨识的、统一的文化身份。中国文化身份可以理解为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内在的、差异化的、独特的标识[23]。文化身份建构有多种途径,语言是其中一种。语言是文化身份塑造和形成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英语对确认、维护和建构中国文化具身份有重要意义。
用中国英语能够准确表达中国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使用各种英语语体,并能在保持本族文化特征同时实现无语言障碍的沟通。一方面,西方对中国仍然充满误读[24]。要化解西方在整体上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及妖魔化,让中国拥有和平、和谐的世界形象,中国就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和声音来表达中国文化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英语和汉语在文化意象表达上选用不同的词汇,以体现各民族不同文化身份,它在文化身份建构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当中国的独特文化在规范英语中难以找到相对应的准确表达时,中国人参照规范英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它既能准确表达中国文化,又能被英语本族者理解和接受。这正是中国英语的魅力所在。如feng shui (风水)、the Confucians(儒家)、the Taoists(道家)、The Great Learning(论语)等。
用中国英语能够真实呈现中国社会现实。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增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领域描述中国独特事物的英语表达层出不穷。用具有中国语言和文化特征的语体进行对外宣传,不但能准确、详实地传递信息,而且能避免理解偏差,如resident permits of hukou (暂住户口证,音译)、nail houses(钉子户,直译)[25]。
用中国英语能够正确表达中国的立场和观点。文化身份是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中以民族或国家为基本单位的一种新形式——文化政治或身份政治[26]。中国主动参与全球化是为了争取话语权,从而在政治话语中建构合法性身份。在国际事务中,中国英语成为中国对外正确表达中国立场和观点的重要手段。如香港回归时,我国政府不用英语国人出于本国立场所说的“Hong Kong Handover”,也不用直译“Hong Kong Takeback”,而用比较正式的文体意译来表达自己的鲜明立场:“to resume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7]56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语境下,用中国英语能准确表达中国文化内涵,能真实地呈现中国的社会现实,准确地表达中国的立场和观点,这对建构清晰的、可辨识的、统一的文化身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与世界文化平等对话
成功的交际活动是交际双方相互适应、各自调整的产物。顺利的跨文化交际并不要求交际一方放弃自己的文化身份而迁就另一方。文化身份决定了某一文化群体如何认识世界,并决定其以何种方式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传递给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并被他们所理解。在跨文化活动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真实面貌呈现给世界是译者的使命。然而,纵观中外翻译活动,在翻译外语文本时,英美社会往往采取归化策略,刻意抹杀外语文本与母语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竭力用母语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取向来同化外语文本,从而使译文变得通俗易懂,以迎合译文受众的审美情趣[27]。在对外翻译中放弃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平等对话的表现。既然是传播中国社会特有的事物,那么我们可以选择能够负载中国文化的语言。中国英语体现了中国的文化习俗和传统价值观,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用中国英语作为对外传播的语言媒介和文化标识,可以在与世界文化对话时保持中国的民族文化特征,促进各民族之间平等、民主基础上的相互理解。
中国英语是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产生的。它以实现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具有本土性和身份性。与英国英语、美国英语等本族英语变体相比较,中国英语只是“相异变体”,而非“缺陷变体”,应受到同样的承认和尊重。在全球化语境下,认可中国英语的媒介作用,有利于世界更好地发现、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而认可和接受中国文化。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形象,建构中国文化身份,使中国以自信心态走向与其他文明平等对话的世界性开放之路。
[1] 孟臻.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考虑因素探索[J].镇江高专学报, 2012(2): 29-31.
[2] 孙骊.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和英语在中国[J].外国语, 1989(2): 17-23.
[3] 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4] 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1):1-8.
[5] 俞希,文秋芳.中国英语报章中评价性形容词搭配的本土化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23-28.
[6] 张伶俐,赵江葵.中国英语口音研究述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32-138.
[7] 金惠康.中国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8] 陈新仁,曹燕黎,陈露.中国英语的语用视角——基于央视9套《对话》节目中国英语使用状况的分析[J].中国外语,2014(5):12-18.
[9] 武继红.回顾与展望—对中国英语研究现状的反思[J].当代外语研究,2014(5):24-25.
[10] HUDSON 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1]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19.
[12] 贾冠杰.中国英语再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3(3):8-13.
[13] QUIRK K.The question of standards in the international use of English [M]//LOWENBERG P H.Language Spread and Language Policy: Issues, Implications and Case Studies.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88:229-241.
[14] KACHRU B.B.World Englishes: Approaches,issues and rescources[J].Language Teaching: The International Abstracting Journal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1992(1):1-14.
[15] 高一虹.EIL与跨文化交际[J].山东外语教学,1995(4):8-13.
[16] 胡春华.社会文化身份与文化趋同在英汉词汇中的体现[J].社会科学家,2009(8):152-154.
[17] 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8] 李华勇.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国家的影响力差异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7): 131-136.
[19] 陈新仁.当代中国语境下的英语使用及本土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30.
[20] 云惟利.新加坡社会和语言[M].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1996:53.
[21] 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1):37-41.
[22] 周宪.文化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5-246.
[23] 石义彬,吴世文.我国大众传媒再现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研究[J].当代传播, 2010(5):4-7.
[24] 王岳川.太空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化身份[J].学术月刊,2006(7):87-94.
[25] 马文丽.解析中国媒体中的“中国英语”[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4):464-467.
[26] 陈庆祝.全球化时代文化身份的建构——兼谈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J].理论导刊,2008(11):41-43.
[27] 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London: Routledge,1995:6-50.
(责任编辑:郭红明)
China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Under Globalization
YANG Li,QIN Yong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China)
Due 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nglish has contacted with other languages in the world, resulting in Englishes of different varieties.Therefore, it is natural that when English is used in China, it is also nativized linguistically as well as culturally.China English differs from Chinglish as the latter refers to English learners' misuse of Standard English interfered by their mother tongue.To compare with Standard English or Singapore English, China English characterizes with special connotations.China English is considered as a mixtu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English language, a sociolinguistic term.Its content is China-specific while its linguistic form is English-specific.Under the modern social context of multi-communication in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a English is used to express Chinese culture and identity, acting to construct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nd spread Chinese culture, which aims to carry ou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have an equal dialogue with world cultures.
China English; variety; cultural identity; equal dialogue
2015-02-25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基金(633111306)
杨丽(1980—),女,江西南昌人,江苏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
1673-0453(2015)02-0060-05
H31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