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1981年邓小平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获取与建设

2015-04-14 05:21胡荣涛魏建克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

胡荣涛,魏建克(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1977—1981年邓小平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获取与建设

胡荣涛,魏建克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观念引导与价值诉求。自复出以来,邓小平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开展了争夺、建设和强化。在1977—1978年期间,邓小平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经历了由“开始获取”到“基本获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侧重于在科学文化、政治思想和经济建设等话语内容方面进行了构建。1979—1981年,邓小平的领导地位不断提升,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由“基本获取”到“完整获取”,开始有意识在话语主题、话语主体和话语媒介等方面较为全面地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获取;构建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践的话语从权力关系的各种历程建立、培养、维护和改变世界的意义。”[1]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可以为政党提供合法性支撑,为国家主权和权威提供观念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对意识形态左的错误和右的错误不断纠正的历史,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不断完善的历史。邓小平执政的过程是对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断获取和建设的过程。邓小平对意识形态话语权获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和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在要素主要由“意识形态话语主题(说什么)、话语主体(谁在说,向谁说)和话语载体(怎么说)”[2]构成。目前学界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对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比较多,而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实证角度研究比较少,更多的是宏观的概括和理解。文章主要参考邓小平的讲话材料和历史文献,考察邓小平在1977—1981年间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获取与建设,探析邓小平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思考和总结,并结合《人民日报》文本考察邓小平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选择和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回应的。

一、1977年7月—1978年12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进行构建

1977年7月21日,中国共产党十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正式做出决定,让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3],恢复了邓小平党政军的领导职务。邓小平的复出并不代表他真正意义上获取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经济建设上,华国锋仍然提倡毛泽东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人们思想上存在着对华国锋的个人崇拜。1978 年12月18日到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打破了毛泽东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在任何领域的至高地位,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大会增选陈云同志为政治局常委,分管经济工作。邓小平在经济建设方面没有过多的干预,而是在思想上予以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经济上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邓小平对意识形态话语权从“开始获取”到“基本获取”阶段,在科学文化、思想政治和经济建设等话语内容上逐步构建着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在处理科学技术和教育工作方面坚持“双百”方针的话语

邓小平在复出后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1977年8月17日,邓小平会见美籍生物学家牛满江,指出“尽管被‘四人帮’干扰、破坏,我们在科学发展上损失了一些时间,但只要方向对头,努力赶超,损失的时间可以抢回来”[4]。次日,邓小平会见并宴请了丁肇中教授,指出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通过两次和知识分子的会见,邓小平向外界传达了尊重知识、科学和人才的政府形象,表达了对知识分子重视的关怀话语。同日,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一名记者发表了《人民教师应该收到尊重》,回应了共产党对科教工作的重视。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国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了《高等学校进行重大改革》的文章,提出要以文化考试的形式选拔学生,改变了“四人帮”以“政治第一”的推荐制,表明我国高考制度、研究生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开始恢复。1977年12月13日,关于“双百”方针的学术讨论,《人民日报》刊登了胡含、汪向明和谈家桢等自然科学研究者关于遗传学、地质学和力学等方面知识的六篇文章。不难看出,邓小平在科技和教育工作上获取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并且逐步构建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话语。

(二)对反右倾扩大化和文革中的被打倒人“拨乱反正”的话语

复出后,邓小平亲自处理大量的申诉材料,及时对万毅、刘少奇、老舍、王若飞等人及“61叛徒集团”案做出了平反,目的在于重塑思想政治方面的意识形态话语。1977年8月13日,邓小平在《胡絜青请求尽快给老舍作出结论》的来信摘报上做出批示,明确指出要尽快解决,予以平反。1977年9月1日,邓小平针对王兴要求为其父亲王若飞恢复名誉的申诉,批示表明没有问题。1978年6月25日,邓小平在一封关于“61人案件”的申诉信上,批示要给予“实事求是”的处理。1979年1月3日,黄克诚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心昭日月,刚正千秋——悼念我党我国和我军杰出的领导人彭德怀同志》一文,讴歌了彭德怀对国家的军事贡献和高尚道德。邓小平通过反对“四人帮”和为在文革中受冤的干部平反,既赢得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话语认同和心理支持,又为以后的改革事业顺利进行奠定政治方面的群众基础。

(三)经济建设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话语

经过激烈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思想解放的开展,在意识形态话语上我国告别了革命话语,转向改革话语和经济建设话语。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经胡耀邦审定的由胡福明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后被全国各地的报纸转载。可以看出,实践的话语逐渐冲破“两个凡是”的话语牢笼,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观念引导。同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表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5]。对于邓小平的话语表述,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物质基础的重要性,意在展现“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话语内涵。只有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对于邓小平的改革话语,著名历史学研究者萧冬连分析认为,“基于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被确定为新的意识形态,给邓小平推行的改革路线提供了符合中共意识形态的合理解释,为改革预留了可以发挥的空间。”[6]邓小平的经济建设话语逐渐获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支撑、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和实践检验的真理证明,对推进改革开放事业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1979年1月—1981年6月,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题、话语主体、话语媒介进行体系建设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走上正轨。基于此,邓小平开始对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进行建设,全面掌握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至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华国锋辞去了主要领导职务,胡耀邦被选为党的中央主席,邓小平被选为中央军委主席。时代的转换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非正常一元化结构,共产党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进行重新建构,确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从话语权“实质获取”到“完整获取”转变过程中,邓小平开始从话语主题、话语主体和话语媒介等方面构建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体系。

(一)在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评价的话语主题上

邓小平对拨乱反正下了一个科学的政治概念,即“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7]。这是对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方面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1980年3月到1981年6月,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先后共做过十多次重要谈话,确定了决议的指导思想、整体框架,全面科学地分析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对待毛泽东思想的评价话语上,在修改决议中,邓小平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斟酌,并与中央相关负责人做过许多谈话。对于毛泽东的错误问题,邓小平将其归结为制度和背景形式的客观问题,认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毛泽东思想。1981年2月12日,邓小平会见了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在回答其秘书关于评价毛泽东的问题上,指出“我们始终要坚持毛泽东思想”[8]。1981年6月22日,邓小平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期间进行讲话,指出“使这个决议起到像一九四五年那次历史决议所起的作用”[9]。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话语权的掌握,邓小平进一步获得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方向的话语权。

(二)在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话语主体上

在这一时期,邓小平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等多篇讲话,希望通过“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密切联系群众”和“任用和培养年轻的干部”等话语来加快构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党政干部。“我们必须一方面继续坚定地肃清四人帮的毒瘤,帮助一部分还在中毒的同志觉悟过来。”[10]事实上,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失去了确保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1979 年4月15日,《人民日报》上编排了《曙光》和《陈毅出山》两部话剧,刻画了贺龙和陈毅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1979年4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坚持贯彻党中央对意识形态主体的塑造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员和群众中的作用。1979年7月29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上,指出“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有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性强的人来接班才能保证”[11]。不难看出,邓小平对于广大干部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和期望。对于人民群众的错误思想和行为,要经过不断的思想改造和素质加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人都需要改造,应当象周总理所说的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12]。1979年3月28日,新华社记者金淑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好青年马志义》,宣传党员马志义愿为真理和他人而献身的精神,传达了群众要向马志义学习的话语,构建社会中的群众楷模。通过干部的培养和人民群众的榜样等意识形态正面宣传,邓小平逐渐塑造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主体。

(三)在对待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介的话语媒介上

自1954年7月17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共产党对报纸等新闻媒体没有下达正式的文件指导,直到1980年2 月29日党的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党的报刊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观点”[13]。这个时期共产党关于宣传媒体事业的这些决议,可以表现出邓小平对意识形态话语媒介做出了较深的思考和正确的决策。1979年以来,“西单墙”出现了大量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言论。1979年11月下旬,经邓小平授意,五届全国人大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取消“西单墙”。1980年元旦,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新年茶话会上,指出“西单墙”这种民主形式于我国实际不符合。“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在文革中广泛实行并起到严重破坏性的影响。1980 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央干部会议上做出《目前的形式与任务》的讲话,传达“四大”要予以取消。对于传统话语媒介的解构,邓小平意图打破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一元结构,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从而构建新的话语传播媒介,掌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在宣传话语媒介的重新构建上,邓小平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话语表达,要求思想理论战线的同志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陆续写出并印出一批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有分量的论文、书籍、读本、教科书来”[14]。邓小平主张文艺工作者离不开政治,要接受党的领导。1979年10月30日,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做出祝词,强调文艺创作要同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紧密配合,造成有力的社会舆论,影响人民群众的心理。同时,对于起着意识形态宣传作用的党报党刊,邓小平要求无条件地宣传和贯彻党的主张。如1980年1月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发表言论,指出去年我国粮食增产二百亿的实现是贯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的两个文件的结果,传达了共产党关于改革成果的话语,增强了意识形态话语在群众心中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刊和喉舌,邓小平多次通过其话语媒介的作用宣传党的意识形态,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影响群众的心理,对群众起到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85.

[2]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3):48-52.

[3]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一九七七年七月二十一日通过)[N].人民日报,1977-07-23(1).

[4]邓副主席会见牛满江教授和夫人[N].人民日报,1977-08-17(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

[6]萧冬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十卷)[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出版社,2008:4.

[7]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邓小平著作选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70.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1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7.

[1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6.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541.

[12]柯蔚.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N].人民日报,1980-01-19(2).

[13]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选编(1938-198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6.

[14]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新年茶话会上指出八十年代是实现四化的重要年代,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中根本一条[N].人民日报,1980-01-02(1).

通信作者:魏建克(1975-),男,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研究,E-mail:jiankew2005@163.com.

作者简介:胡荣涛(1990-),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等方面研究,E-mail:1528371121@qq.com.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3YJC710053)

收稿日期:2015-03-30

文章编号:2095- 3046(2015)04- 0013- 04 DOI:10.13265/j.cnki.jxlgdxxb.2015.04.004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