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位一体”到“四个全面”——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行动纲领的新发展

2015-04-14 05:21段勇蔡何璐怡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五位一体四个全面

段勇,蔡何璐怡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从“五位一体”到“四个全面”——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行动纲领的新发展

段勇,蔡何璐怡

(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四个全面”新布局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增强解决改革发展问题本领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它是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四个全面”在“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党面临的新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的发展战略创新,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遵循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和现代国家治理的一般规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关键词:“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治国理政;创新

进入新世纪,在带领全国人民顺利实现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前两步的基础上,党又提出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战略步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在建党一百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之相适应,在战略布局上,继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战略布局之后,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于2014年年底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新布局,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2]。这个总方略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论和治国思想,而且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明晰,让全党和全国人民更加真切地触摸到了中国梦的美好图景。

一、正确认识“四个全面”新布局与“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关系

“四个全面”新布局与“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之间既表现出一脉相承,又彰显着与时俱进,体现出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反映了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的执政理念与思路,具有新的特点与风格。总体来看,两者之间具有目标上的共同性、内涵上的一致性和路径上的相通性。

(一)两者目标上的共同性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国家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就是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达成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和归宿,事物的质变是在长时期量变的基础上达成的。实现上述目标,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发展制约、发展阶段,分阶段、有步骤地加以推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中的一个承前启后、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也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中最具关键作用的一步。因为实现这一目标,将使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更加接近美国GDP总量,把世界排名第三的日本远远抛在后面,中国人均GDP将超过10000美元,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就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两者内涵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层次多样、内涵丰富的范畴,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在长期的艰辛探索中,逐步丰富和完善了这一概念。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的五大领域、五个主战场的内容,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现代化的这五大领域、五个子目标不仅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且在各个阶段的实现程度也是不平衡的。“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本世纪初我国实现的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初步小康水平而言的。从初步小康(或曰总体小康)到2020年左右建成全面小康,是一步重大的跨越。它要求我们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全面建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些内容,与“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具有共同性,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更突出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与“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

(三)两者实现路径上的相通性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既是一种目标表述,也是一种实现目标的路径表述。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全面详尽阐述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举措和行动路径[1]。在以“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主题的十八大结束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集思广益、高瞻远瞩,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和思考,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新布局。在“四个全面”新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其它三个全面是战略举措。两者之间的差异仅体现在:“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将目标与路径融为一体,在表述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四个全面”新布局在表述方式上非常清晰地将目标与举措(路径)区分开来,更加通俗易懂,更具阶段性、针对性。

二、“四个全面”新布局的新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方法论。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年初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使各级领导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问题的本领,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哲学滋养和哲学基础[4]。“四个全面”作为治国理政之新布局,“新”在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本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化解矛盾的担当意识和推进实践的责任意识,从而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时代性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3]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最高纲领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党又要有各个阶段的现实目标即最低纲领。

党只有带领人民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当前目标而努力奋斗,才能凝聚人心、调动民众,为实现最高纲领打下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纲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具有关键意义的一个环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党的十六、十七、十八大报告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从现在到完成这一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民众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为党当前的中心工作和紧迫战略任务提出来,体现了我党治国理政思维更具时代感、责任感。

(二)针对性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发源于疑惑与问题,哲学针对当前时代的重大课题而发展创新。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不断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5]。我们党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面向“文本”,更要面对“中国问题”。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从来都是针对中国的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在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同时,社会矛盾不断增加。如何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这样的历史节点,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构建一个生动有序的社会,考验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习近平同志概括的“四个全面”新布局,都是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而紧迫的新问题提出来的,是对党治国理政方略的继承完善和发展创新,是一整套有机联系和相互贯通的治国理政顶层设计,是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方略、民族复兴的行动纲领,事关中国的长远发展、全局发展和根本发展,因而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三)时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已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正处于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国际国内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挑战。正视矛盾和问题,客观冷静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抓住影响和制约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关节点,破解改革发展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严峻考验。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和治国理政方略只有紧紧围绕当前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来布局,才能不负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才能顺应人民的期盼,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凝聚强大的党心、民心。“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新布局,深刻反映了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集中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切期待,有效地破解了当前我们面临的一系列时代难题,是新时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

三、“四个全面”新布局的理论创新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创新是制度创新、战略创新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国情与阶段性特征,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提高党要管党与从严治党的能力和水平、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等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四个全面”新布局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新布局体现了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统一

战略布局,从一般意义上讲,既包含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主要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方面、总环节、总架构上来说的,虽然其中也包含了推进“五位一体”的战略举措,但总体上这些战略举措体现于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献的论述中,具有隐蔽性,不易使人直接认知和理解;而“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新布局,其内在逻辑结构是十分清晰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且每一个“全面”都具有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是三大战略举措,目标与举措的统一性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得到完美得体现。

“四个全面”新布局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体现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世界潮流与中国特色的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它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变得更加清晰,它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紧密、历史与现实的交集更为紧迫,必将指引党和国家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阔步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二)新布局遵循了现代政治的基本原则

政党政治是当今世界政治最基本、最一般的形态,这就要求世界各国在国家治理中,必须处理好治国与治党的关系。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它通过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凝聚阶级的利益诉求和政治意志,并上升为国家意志,利用国家机器加以实现。“政党的目的就是掌握政权,行使国家权力。”[6]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作为中国环境下的国家治理,不仅是政府行为,更是政党行为,这就使得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净化成为决定我国国家治理内容、方式、目标的核心因素之一。就当下中国而言,治国理政不断需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重要的是提高党治理国家的能力,让制度的优势真正发挥其功能。而提高党治国理政能力的关键在于从严治党,亦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随着党的历史方位、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1]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四风”问题开刀,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强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极大提振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三)新布局尊重了现代国家治理的一般规律

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是现代化国家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治国方式。因为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政党不可能直接代替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治理,也不可能采用政治组织内部的管理方式来组织控制国家政权[7]。另一方面执政党虽然具有阶级性,但必须承担社会利益协调者的角色,必须把自己的政治理想转变为国家的发展目标,以国家意志的形式更大程度地统一思想、巩固阶级基础、凝聚社会力量,为治国理政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导。因而,现代政治中,必须处理好党与法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上探索的一个重大失误之一,就是没有从根本上彻底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立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治国理政的最大难题是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国情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党一旦超越了政治组织的规范,代替国家政权行使国家权力,直接管理社会,就会带来社会主义政治统治系统功能的紊乱,削弱国家治理的能力。在国家制度体系中,法乃治国之利器。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它不仅具有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契约精神来界定规范社会结构中各相关主体间的权利和义务,是从深层次上解决社会利益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规范公权力必须依靠法治。只有用法律限制一切权力,才能最终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实现公共福利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20-39,50.

[2]陈雨露.“四个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N].人民日报,2015-03-18(1).

[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3-544,292-293.

[4]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4(1).

[5]韩庆祥.关于“四个全面”思想内涵的哲学思考[N].人民日报,2015-04-17(7).

[6]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312.

[7]任新民.“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J].学术探索,2015 (3):1-7.

作者简介:段勇(1964-),男,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研究,E-mail:duanyong1964@163.com.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编号:赣教党字[2012]50号)

收稿日期:2015-06-09

文章编号:2095- 3046(2015)04- 0006- 04 DOI:10.13265/j.cnki.jxlgdxxb.2015.04.002

中图分类号:D61;D25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五位一体四个全面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