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林群
据报道,北京市“正研究取消对外引特级教师的认定,加强本土特级教师的培养”。这一政策一旦出台,必然会使北京各区县放慢对外来特级教师的引进速度,进而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
在我国,“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专门设置的一种荣誉称号。因为评选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使其不仅代表着全面一流的素质,而且意味着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楷模”和教育的“专家”。因此,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评上特级教师不仅是经济待遇的提升和政治荣誉的获得,更是专业能力的一种认可。同样,对于某一地区或学校来说,特级教师的多少也是衡量其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所以,为了提升地区、学校的办学水准,各地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抢夺”特级教师。据相关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北京全市的特级教师总数已将近1200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其他地区的特级教师数量。很多县市区的特级教师总数竟然敌不过北京一所学校拥有的数量。当前,在北京各区县花重金从全国各地引进名校长、名教师已悄然成为一种潮流。
在倡导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大背景下,这一潮流值得深思。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资源的基本格局,进而规范着这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教育资源主要以计划配置为主,即政府通过行政权力按计划进行配置。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市场手段调节教育资源的配置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决定了教育资源的配置格局。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力量大小、强弱不一,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博弈中必然会使优质教育资源向优势地区和优势群体聚集。特级教师是教育资源中的优质资源,也是稀缺资源,在市场机制下必然会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抢夺”的对象。北京因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独有优势,自然而然成为了这场博弈中的胜出者。而特级教师的“流出地”,特别是那些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则成为了这场博弈的弱者,甚至是“受害者”。
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的“病态”“畸形”发展。因此,为了防止教育两极化走向极端,政府作为公共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以行政干预的形式介入教育领域,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在此,我们认为北京市拟出台的这项政策有利于限制各区县对外来特级教师的大规模、无节制的引入,促进国家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责任编辑/张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