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

2015-04-13 04:04王近维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模式大学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民需求的改变,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农业发展需要。大学作为教学、研究、培养人才的地方,不仅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能力,还具有丰富的科研成果,同时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对于农业科技的推广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通过建立大学依托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补充和完善我国现有的推广模式。本文主要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现状、我国大学独特的优势和建立大学依托型推广模式的作用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模式的基本模式,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为进一步建设我国新型推广模式提供参考,为完善我国现有推广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一、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现状分析

农业科技的推广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相当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从计划经济时代起,我国便产生并推广了政府主导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由于其成效显著,一直沿用,对我国农业质量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我国经济体制变更和政府改革的双重影响下,这一体制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局限性和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推广体制自身不完善不灵活、推广资金投入不够、推广队伍人数无保障不稳定、推广人员文化素养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推广渠道不畅、推广与科研教育的衔接不紧密,导致其作用和影响力降低,不能够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也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问题出现。因此,探索更加有效、多元化的推广模式,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我国政府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此种情况,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在新时期如何促进“三农”发展问题非常重视,推出了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的各种措施,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新模式。

大学与中学、小学的不同就在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府,它拥有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拥有的教学设备非常先进、拥有的相关设施非常完善,它更是教学、科研中心。大学既是科技成果产生的源头,也是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基地,还是信息、成果传播和推广的媒介,这就决定了大学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科技推广现状,积极探索新型推广模式,以实现完善传统推广模式,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的积极发展。

二、我国大学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优势

(一)大学学科优势

大学拥有齐全的学科专业,并包含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了解和掌握当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前沿,在这些重点学科及重点实验室的推动下,大学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尤其是在农学、水产学、林业学、畜牧兽医等领域,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科技论文及产品产出。大学会通过理论、实物等渠道和途径,有效的把自身的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和知识运用于农业实际生产中。毋庸置疑,在农业科技领域,大学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力军。

(二)人力和设备优势

我国的大学拥有庞大的农业科技队伍,包括教授、副教授、专业教师、博士生、研究生、本专科生。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的支持下,我国农业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了人力保障。大学拥有规模性和先进性的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教学基地、示范园区等,可以将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实验、教育及推广紧密结合。在以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验证的模式下,科技成果可以得到非常有效的转化。

(三)培养和培训优势

大学拥有的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充分发挥了其教育引导模式下的培训与培养的优势。在我国,有诸多涉及农业方向的大学。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专业的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海南大学等设有农学院的综合型大学。这些大学都逐步成立农业推广学院或者开设农业推广专业,如海南大学在开设多年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后,于2012年开设全日制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吸收和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管理、技术及推广的专业人才。同时,各类大学还通过成人教育、函授班、总裁班、在职研究生教育、技术培训等方式培养多元化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科技推广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三、建立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作用

(一)完善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目前,我国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依靠政府力量进行管理,出现推广人员文化素养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推广渠道不畅等问题,导致推广与科研教育的衔接不紧密。因而完善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尤为重要,重点表现于探索并建立适应我国发展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这不仅仅是对我国现有推广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还是在某种程度上的补充、完善与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从目前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成度来看,我国的转化程度相对较低,和发达国家之间有非常大的差距。通过大学搭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可以有效的将农业科技成果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缩短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的路径,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最大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是人才和信息的集聚地,拥有雄厚的科教力量、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研究手段。通过大学依托型推广模式的建立,大学将科研成果推广给涉农组织和农民,农民运用于实际生产中,并将其所需和疑虑反馈给大学,通过科研和教学部门形成研究课题和教学素材。在很大程度上将生产、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四)产生特殊社会效益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业一直受到许多人的忽视,农业高校不受重视,农民更是备受歧视。以大学为依托逐步建立起来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尤其是基于农业大学而产生的农业、农民服务,研发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在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的发展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也可以扩大大学的知名度和提高其影响力,并且可以获得部分服务收入,用以弥补大学科研经费的不足。endprint

四、我国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模式的基本模式

(一)项目型推广模式

由大学教授、研究员、教师等农业科技专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问题、自身科研方向和成果,以国家项目方式开展科研、教育、示范和推广工作。项目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基金、行政拨款和企业研发资金等,主要有“大学+项目(政府)+企业”和“大学+项目(政府)+农户”、“大学+基地+项目(政府)+农民”等表现形式。这种模式由专家主要负责,其他成员以大学师生为主、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为辅,相关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及检查、考评、验收该项目。此种模式可以及时反馈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并在科研和教学中及时更正,有效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这样的模式类似于公益化的推广模式,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益。

(二)培训型推广模式

该模式充分利用大学庞大的师资力量和齐全的教学设施设备,由大学专业人才因地制宜的开展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农业培训。涉及的培训有:现场培训、网络培训、集中培训、文字培训。相关的培训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专项经费、企业培训资金、个人投入等。通过对农业技术人员、农民骨干、农业推广人员、企业家、示范户等培训和教育,让他们掌握最新的农业知识、科技成果,转变理念和开拓眼界。

(三)企业型推广模式

企业型推广模式主要是通过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合作进行。企业方面,主要是负责提供资金、设备和场地;大学方面,主要是相关专家提供农业科技成果和服务。换句话说,企业型推广模式是大学通过技术入股和企业组成利益共同体。相关的表现形式如:“大学+企业+农民”、“企业+专家+基地+农民”。这种模式通过企业管理的方式运行,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常常采取订单农业,并派专家对农户进行专业指导,最后由企业收购农产品自行加工和出售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较好的解决了企业与研发、市场、农民之间的对接问题,形成有效的、灵活的成果转化体系。

(四)基地型推广模式

本模式是大学将自身优势学科与地方主导产业相结合,建立产学研实验、示范和辐射基地,相关的表现形式如:“大学+基地+专家+农户”、“大学+基地+企业”等。这种模式采取由政府引导,大学为主导,涉农企业和专业组织参与的管理方式,基地由大学专家主要负责,并根据需要招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其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项目经费、企业收入、企业或个人捐赠。这一模式科技含量较高并且示范作用较强,能够充分发挥大学优势。

(五)农协型推广模式

农协包括政府倡导、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本模式是由大学专家为农协成员提供农业指导、咨询和培训,提高农协成员的技术水平和风险意识,再由农协将科技成果推广给农户。主要有“大学+农协+农户”、“大学+基地+示范户+协会+农民”等表现形式,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农协会员集资或者组织活动义务奉献。这一模式是农民自发组织、自我管理和服务,与市场紧密结合,一般会选取成本较低但适用性较强的技术为推广重点,能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

五、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保障措施

(一)建立长效的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机制

对于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而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公益性事业并无经费来源或者无大量经费来源,必然需要政府长效且稳定的财政投入。美中不足的是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长期经费投入不足,这就导致了农业科研和科技成果的推广难度加大。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尽快设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扶持大学进行相关科研项目及建设科研基地,并要积极寻求其他的投资主体,发挥市场作用,有效利用金融机构开展多渠道筹资活动。同时可以开展技术开发、转让、服务和承包等形式的有偿服务,为科技推广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使其能够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

(二)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

为了确保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顺利开展,国家需要从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给予支持和保护。国家要制定相应的限制政策规范推广模式,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激励推广模式,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对于国家实施的重大推广方案和计划,国家需要制定倾斜政策予以支持。

(三)建立激励机制,吸引专家队伍

新事物的推广离不开人,新型推广模式也不例外,只有拥有大批具备专业知识素养的专家队伍,才能有效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他们需要具备农业、市场、科研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从事申请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基金、研发农业科技产品、制定推广计划、培养农业科技人员等工作。如何吸引这些专家队伍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必须要对他们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住房条件等保障措施。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建立奖励机制,并设立相关领域的“先进个人”、“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吸引更多的专家队伍加入到科技推广工作,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大网络建设

网络的产生让我们更快、更广泛的获取和传播信息。通过网络的建设,可以有效的将国内外科技推广信息进行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也可以将科研成果直接通过网络进行示范和推广,让农民可以直接在网上学习和咨询农业知识,降低推广成本和减少推广时间。

(五)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新型推广模式将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同时,必须对其科研成果进行大范围宣传、示范和服务,才能使其辐射更多地方。让更多农业产业组织、农民接受科技成果并用于实际农业生产,有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这就需要政府、大学、企业、涉农组织等加强综合配套服务,如建立示范基地、培训基地,培养科技示范户,并提供相应的物资及经费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聂海.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张健.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周星.农业高校科技推广模式及绩效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4]李彬.农业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5]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6]林梅. 福建科技兴农模式绩效评估与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7]何得桂,高建梅.建构以大学为依托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价值与限度——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515-7518+7521.

[8]刘有全.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7,03:81-83.

[9]陈俊.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思路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08:1972-1975.

[10]于水,黄自俭,钱宝英等.基于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8,05:41-44+57.

[11]祖同蔚. 完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

作者简介:王近维,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级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式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