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现状的新农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2015-04-13 09:16周小力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农村探索实践

周小力

摘 要:新农村建设关乎着我国城乡战略统筹目标的发展,全面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是促进城乡和谐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新农村;探索;实践

一、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要素

在社会的变革之下,我国农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社会的演进下,各个农村的布局、规模、风貌以及功能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产生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社会经济的推动,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农村内部因素的影响。总结而言,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来自于社会、自然、经济等多个方面。

1.经济动力因素。经济动力因素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型、农村收入水平与区位价值几个内容。

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对于整个空间的布局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之下,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在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农村劳动力与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第二与第三产业出现,农村的环境格局、用地构成与布局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而农民的收入水平则是影响农村空间拓展与用地方式的主要因素,也是控制农村产业结构、用地方式、人口构成、发展走向的基础条件,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之下,农民的消费能力也越来越高,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房屋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在这一基础下,农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继而影响土地的集约性利用。

区位价值就是土地的区位价值,不同的地区土地区位价值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对于农村经济收益与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还会影响到农村的空间布局结构以及土地形式。区位效益不同,用地模式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农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实际形式与用途之中。

2.国家政策因素。国家对于新农村规划的相关政策对于新农村的建设问题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下,我国实施的都是“重城市发展,轻农村建设”的政策,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之下,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是农村却呈现出一派衰败、没落的迹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虽然“十一五”期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三农”问题还未得到根本的解决。在未来阶段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只有奠定好坚实的政策条件,才能够真正的促进新农村规划工作的开展。

3.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指的是农村基本环境条件以及发展的物质环境,自然地理因素有着地域性的特征,整体而言,农村的自然与地理因素有着有限性与整体性的特征。与城市相比,农村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更强,自然地理环境不仅会影响农村的发展模式,也会影响其经济结构的整体布局。对于新农村规划具有重要影响的自然地理因素包括水文条件、农林资源、地形条件、生态环境、土地基础等等,其中,农村的土地基础与生态环境对于其生产方式的变革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资源因素则会影响农村的生产力的发展。

水文条件主要指农村水资源的情况,水资源充沛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农业产业形势与生产灌溉情况,一般农村多建立在水资源充沛的地方,村庄也应该有着用水的优势,既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水资源,也会影响农村的形态以及布局情况。

农林资源是农村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群落,独特的农林资源也是农村的标志性产物,其农林资源的基础就是农村聚落景观、林业种植景观、自然景观等等。在这个和谐的环境之中,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机的融合,农村的自然景观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地域特性,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

农村的地形条件主要指农村聚落的选址,这对于农村的整体布局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位于平原地区的农村,大多会呈现出片状和块状分布的趋势;位于河谷、山麓地区的农村,大多会呈现出带状分布的趋势;位于丘陵与山地的农村,就会呈现出一种簇状的分布趋势。与此同时,农村的地形条件还会对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的农村规模要比山地、丘陵地区的农村规模大。

在土地资源方面,对于农村而言,土地一直都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土地最为主要的职能就是种植,从这一层面而言,耕地与农村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村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发展模式、生存水平以及经济产业的形式,土地耕地面积也会影响农村的规模,而农村人口数量与农村规模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土地资源也会对农村的交通条件、居民习惯、劳动工具、机械化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1.节约资源,维护农村的环境。在新农村规划以及建设的工作中,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农村的各类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发挥出自然的特征,积极推行建筑节能措施以及新能源,通过新能源技术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生活垃圾、农作物桔梗等“变废为宝”,生产出清洁的燃料,实现农民家居、田园以及饮水干净的目标。

此外,还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对农村的各项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在此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体现特色,突出地区的特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与各个地区历史文化、地理条件进行有机的结合,突出地方特色,防止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建设模式,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保持农村的各项传统,将基础设施与房屋设施配套到位,充分的体现出乡土气息。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乡村都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与风俗特色,如果将这些特点与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就可以打造出品牌乡村,极大的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

3.因地制宜,进行分地区指导。国务院强调,在建设新农村的工作中,必须要遵循“科学发展、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一刀切、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各个地区的优势与特色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我国农村的数量多,各自的情况也不同,在新农村规划时,根据农村的具体类型开展试点村建设计划,在满足以往乡风民俗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当地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交通位置相结合,进行分地区指导,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席令第七十四号).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农村探索实践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