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
摘 要:为保证第一产业经济的长久发展,保障市场农产品供给的能力,作为主管单位的政府必须建立一套长效机制,进一步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扫除阻碍农牧业发展的障碍,促进农牧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农牧业发展资金、技术、人才不足,管理机制不够合理,因此要建立一套促进农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就有必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促进国家农牧业发展跟上时代步伐,使中国农牧业的发展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公共财政;农牧业;长效机制;国民经济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牧业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长久发展。近些年,随着农业发展的条件在不断变化,我国农牧业经济开始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凸显。为保证第一产业经济的长久发展,保障市场农产品供给的能力,作为主管单位的政府必须建立一套长效机制,进一步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扫除阻碍农牧业发展的障碍,促进农牧业的健康发展。在资金、技术上更需要加大投入,促进国家农牧业发展跟上时代步伐,使中国农牧业的发展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一、公共财政投入农牧业发展现状
1.资金投入不足。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不断推行,农牧业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经济不断前进。但是国家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虽然在不断加大,但还是杯水车薪,因此资金缺乏依然是农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当然,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经济形势下滑是整个财政投入不足的最主要因素。国民经济体系中企业利润下滑致使整个国家财长收入的下降,从而使国家资金压缩其它行业的投入,例如农牧业的投入,来补给国有企业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领域。回到农业业自身资金管理方面,体制不健全,中央和地方权责划分不明确,对农业发展投入很大激情,但是都不愿过多在物质上进行投入,导致农业发展滞后。
2.公共财政强农惠农政策不合理。当前国家公共财政在对农牧业的投入方面是重视农牧业生产与流通,但是对于农牧业发展当中的科技与教育却投入不大。这样的做法会使农牧业的发展在短期内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利于农牧业的长久发展,使整个农牧业发展缺乏科技的持续支持。虽然国家法律规定,国家财政对于农业的支持不得低于百分之十,但是在实际情况当中,很难达到这个比例。农牧地区的土地,草原无法自主实现买卖,资金不足,无法有效的提高农牧业百姓的收入。
3.农牧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农牧业目前在科研管理上呈现一种各自为政的现象,科研单位学科比较单一,同时专业水平并不高。国家在农牧业发展之初设立了很多农牧业科研机构,但是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交流并不充分,很少与外界交流。致使很多最新的科技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农牧科技水平无法得到大幅的提高。在农牧业发展当中的很多关键领域,机构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很少,没有自己的品牌优势。同时,很多科研成果在转化为实际生产时效果并不理想,很多科研成果只是徒有其名,并不能够很好的提高整个农牧业的生产水平。
二、公共财政投入长效机制的建立
1.政策支持。公共财政的支持并不能保证保持对农牧大量的资金投入,否则,公共财政将会面临巨大的公共财政压力,最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农牧业发展资金投入方面可以让政府牵头,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牧业发展当中。在这个体系当中,政府要作为资金投入的主体,制定一系列的合理政策,使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牧业发展当中,从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对于一些投资当中风险较大的项目,可先有政府出资投入,随后向社会资金进行转让。
2.科技投入。科技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我们国家科技对于农牧业贡献率仅仅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已经到达将近百分之七十左右。因此,我国在科技投入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公共财政必须加大对农业在科技推广当中的投入力度,特别是针对那些有着较好前景的生物工程项目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政策方面,政府需要在科技项目的贷款和税收给予优惠,或者组建专门的投资公司,保证农牧业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
3.完善管理体制。管理对于农牧业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保证农牧业发展当中公共财政的支出效率。在编制预算方面,财政部门需要具备好服务意识,积极谋划,主动与农业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踏踏实实的做好部门编制预算工作。针对农业监管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高度市场化、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可以积极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农牧业发展当中的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应对风险的反应能力。同时,大力调整针对农牧业的支出结构,从而降低农牧业当中的损失和不必要的成本,提高农牧业发展当中的公共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
4.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当前农牧业发展当中,科技贡献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必须加大针对农牧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同时,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农牧业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国家农牧业研发机构和相关高校加大针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农牧业发展提高充分的智力支持。同时,需要提高农牧民积极参与到科技培训当中,提高针对农牧业发展的思想观念,促进国家农牧业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结语
近些年,随着农业发展的条件在不断变化,我国农牧业经济开始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凸显。除了上文中指出的一些关于建立公共财政支持的长效支持的建议之外,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大对农牧业发展当中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农牧业发展尽早实现市场化和现代化,从而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当然,各个地区需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地实际的农牧业发展政策,因地制宜,才能获得本地经济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克.努力实现全年农牧业经济发展目标 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一)——摘自陶克厅长在全区农牧业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J]. 现代农业. 2009(09) .
[2] 王丹慧. 农牧业经济与发展[J].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00(06) .
[3] 廖万洪,曾志康. 从比较优势原理看西藏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J]. 西藏科技. 2002(10) .
[4] 才旺达. 西藏农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思考[J]. 西藏发展论坛. 2002(01).
[5] 罗宏旺. 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来自凉城县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报道[J]. 内蒙古宣传. 2003(02).
[6] 黎雪萍. 青海“生态—技术”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3(01) .endprint
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