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学东
[摘 要] 智能手机的大量使用和移动互联网全面覆盖,倒逼学术期刊传播途径的深刻变革。针对全媒体、碎片化阅读的发展趋势,传统传播手段受到巨大冲击,因而学术期刊有必要及早厘清前进的方向,赶上变革的大潮。尝试拓宽多种传播途径,通过搭建学术期刊微信平台,加快传播时效性和针对性,为专业学术期刊的长足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 移动互联 学术期刊 微信 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2-0077-03
随着科技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革新已由缓慢逐步转入迅猛阶段,与互联网处处依存的人类社会各个方面也不可避免地被信息技术流推上变革的极速通道。随着IT产业的一次次颠覆性变革,移动互联时代应运而生。这个数据成几何次幂不断增长膨胀的时代大背景,对国家、组织、个人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它裹挟着各类信息数据奔涌而来,模糊网民与消费者的界限,更打破原有的疆域概念,逼迫所有组织机构与个人为适应并顺应其发展而不断发生改变甚至完全重构[1]。
学术期刊作为文化传媒中的一种,在信息流的不断变革中,也经历了数次变革。作者与编者之间的交流经历了由传统的手稿邮寄、磁盘传递、电邮沟通发展到现在的在线投稿模式。学术期刊的出版方式也由传统的纸质发行、纸质先发行与期刊数据库后展示并存逐步过渡到现在的在线优先出版。
1 移动互联背景下专业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平台搭建的前提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移动互联时代已经掀起各行各业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的热潮。微信的出现,不仅严重冲击传统电话、短信的经营业务,更让各类信息的交流模式和企业的运作模式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2]。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数据掌握的状况已成为衡量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制高点,也是各类传播手段共有的前提。“数据”管理模式的开启和“社会大互动”模式的形成,尤其是各类通过微信平台运作的实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快速成长,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数据在未来必将成为各类竞争中最大的交易商品。这不仅仅因为移动互联时代存在庞大的数据量,更是因为这些海量数据经过数据分析、共享和交叉复用后形成的不断升级的“有效数据”存在不可估量的价值。有专家曾断言:未来移动互联将会如基础设施一样,有数据提供方、管理者、监管者,数据的交叉复用将把移动互联变成一大产业[3]。在移动互联背景下,学术期刊经营者如何掌握各类核心数据,履行好数据的提供方、管理者和监管者职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专业学术期刊因受传统传播手段的制约,传播速度慢、周期长的劣势凸显,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已很难适应受众需求。要想迅速改变被动局面,扩大影响力,非常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创建微信传播平台。微信传播作为新兴的传播手段,因它与传统的学术期刊有很多可以契合的地方,从而为两者之间的互补发展创造可能。
2 移动互联背景下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平台搭建的基本模式
2.1 核心:微信传播平台内容的加工
由于学术期刊是由若干篇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论文或报道组成,每篇论文都可以单独阅读,能完整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而且论文中的摘要,也可以抽离出来,实现单独阅读,能基本展现论文的概况,所以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平台的内容必须做到精准加工,以适应多元化、碎片化的阅读需求。作为强社交模式的微信传播平台,它集资讯、通讯、社交等多功能为一体,从2011年1月开始推出,不到两年的时间其用户便突破3亿[4]。目前,有很多学术期刊已经或正在利用微信传播平台的新功能和新用途进行推送。以笔者所在《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为例,以高铁建造技术为核心群,覆盖审稿专家、核心作者和相关读者组建的微信传播平台, 推出两个月来,粉丝已达2000 余人,留言互动上千条。微信传播平台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期刊宣传模式,而且反过来给学术期刊编辑加工提供新的变革思路,与此同时,读者、编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效果也得到强化。当然,对专业学术期刊而言,微信传播平台只是一种传播环境,受众以“内容为王”的追求始终不会变,内容优劣决定期刊的成败。不管用哪种形式呈现,无论用哪种媒体进行传播,选择的关键不在工具而在于内容的优劣,所以,提高微信传播平台运用效果的核心依然是数据的攫取和内容的加工。
2.2 手段:微信传播平台的利用
如何才能在数据不断膨胀的信息流中脱颖而出,是当今各类媒体努力追求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学术期刊也同样如此。笔者认为:影响学术期刊核心业务范围的数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核心作者群的建设、敏感受众群的形成和扩大、编读往来实时数据的接收、分析与反馈、编校过程数据的有效利用、版面设计与策划的数据基础等。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曾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因为从信息收集到正式出版发行跨越的时间段较长,数据统计难以做到全面、及时,可用的反馈信息也非常少,导致决策者的决策与行动绝大多数时候只能建立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之上。目前在线投稿系统、期刊数据库和优先出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作者、编者和读者的沟通效率,文本数据统计相对也更快捷有效,但学术期刊依旧摆脱不了被动等待受众前来“掀盖头”的尴尬局面。随着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经有了极大改变,人们对于传统媒体的阅读兴趣正在逐步减弱,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和各类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得“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一种大众阅读习惯。尽管学术期刊的专业性很强,需要受众的深度阅读,但“深度阅读”与“碎片化阅读”本身并无冲突,所以笔者认为:传统纸质学术期刊若不及时根据现实情况发生改变,敏感受众群则无法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尽可能快速的扩大,文本也会缺乏主动靠近受众的经由途径[5]。这样必将导致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普读文本无法与广大读者见面而被湮没在信息流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本生产的巨大浪费和社会开放式普遍教育效果的缺失。
微信传播平台中,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更希望根据个人喜好主动筛选信息。学术期刊的读者大多是教学科研人员或学生,是一个细分的专业群体。微信传播中的微信用户都非常重视内容评论和转发,一条受众关注度高的内容能被多次转发,意味着影响力大,也就是“粉丝”和“朋友圈”的数量多[6]。同样地,学术期刊论文的观点或数据能被多次参考引用,则直接体现了该论文的价值。基于此,学术期刊要想高效利用微信传播平台,必须认真分析研判受众需求,把握推送的热点和时机。同样以本刊为例,当李克强总理出访欧洲大力推销中国高铁时,我们在微信传播平台推送了“中国高铁技术强在哪?”的专题讨论,将本刊所发的高铁建造方面的论文及时链接,一时之间,关注和点赞者云集,反响非常强烈。
诚然,在当今移动互联背景下,所有业务部门仅有的无法被竞争对手完全复制的独门绝技则是其手头拥有的各类数据和人员。移动互联本身具有4V特点:数据体量大,已达PB级;数据源种类和格式丰富;数据处理实时快速,1秒钟定律;数据来源完整真实,最终分析结果及决定准确度很高[7]。只要能够将移动互联加工成适合碎片化阅读的微信传播内容和有效链接,学术期刊目前存在的大部分困难则能够顺利得到解决,文本的受众群体逐步扩大和文本的有效阅读状况也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与提升。
3 移动互联背景下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平台搭建的实施途径
3.1 认清形势,变革理念,为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平台的搭建把握前进方向
思想决定行动。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移动互联时代背景存在的真实性和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思想观念才会在真正意义上起到督促行动的作用,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搭建才会被提上议事日程。事实上,移动互联时代背景带给传统产业的冲击已经凸显在各行各业,无论是在宏观的军事、金融、通讯领域还是在专业性极强的物理学、生物学和生态环境学领域,移动互联都已经被广泛深入研究和运用。未来的科学分析与决策取胜的砝码一定会来源于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而不是经验或直觉。只有领悟到这一时代背景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转变观念,理性改革,成为这一改革浪潮中的先知先觉者和勇敢实践者,才有可能成为这一场竞争角逐的胜利者。
3.2 抓住机遇,变革技术,为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搭建提供前进动力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为学术期刊微信传播提供有利的成长环境,同时数字化形式和精致的内容也将成为未来传播的主流,所以传统的学术期刊需及时改变运营模式,及早搭建微信传播平台,以适应这场新型的媒介革命。为满足受众“碎片化”“深度阅读”并存的需求,学术期刊应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加速技术改革,为搭建学术期刊微信平台提供前进的动力。
第一,抓住机遇,紧随时代步伐,做好硬件与软件的必要准备。硬件方面,学术期刊应在运营过程中注意及时了解国内外IT信息产业的相关信息,及时更新提升已有的数据在线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新功能的开发利用。软件方面,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储备。除了注意在学术期刊编辑和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下大力气外,对现有的学术期刊编辑进行相关的信息技术培训也是一个努力追赶时代进步的解决方案。在世界文化与科技不断融合的今天,要实现依靠信息产业的新成就来带动我国各行各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术期刊文本是否能得到受众的广泛有效阅读是关键。
第二,充分利用移动互联背景所提供的各种平台,扭转被动等待受众阅读的状态。除传统的发行方式外,积极寻求与各类新媒体如App、微信等平台的紧密合作,逐步实现主动推送阅读材料,增加学术期刊文本与受众见面的机会,并充分挖掘这些合作项目中各种可能的契机逐步扩大受众面,如通过微信平台中的“朋友圈”和“扫一扫”功能,学术期刊便可以通过受众本身的同行业人际交流分享实现受众的广泛扩展,完成学术期刊部分文本的付费阅读。
第三,充分挖掘移动互联概念中的各类真实有效数据带来的价值,注重数据的分析与复用,改善学术期刊目前上涨势头不足,参与面极度受限的现状。通过对与学术期刊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科学有效地找到更好的编者、作者、读者三位一体的互动方式,实时收集反馈信息,利用移动互联的各种分析系统,帮助学术期刊敏锐地发现最新的科技研究板块和热点、优秀的学术期刊文本创作者、能得到受众热烈反响的学术领域研究问题、更利于受众理解与参与的大众学术研究方式等,从而拓宽学术期刊的研究面,为学术期刊本身的发展提供动力,更为学术期刊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履行好数据的提供方、管理者和监管者职责提供保障。
因为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搭建在目前仍在起步阶段,就如微杂志、微课堂等新兴事物一样,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所以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发展状况下,通过继承传统模式中的优势中寻求新型传播模式的合理切入点,在稳步发展中谋求创新与突破,争取在移动互联这一时代背景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增长点和突破点,实现学术期刊发展的大跨越。
注 释
[1]彭远红,孙怡铭.简论移动互联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信息素养[J].科技与出版,2014(3):84-87
[2]夏登武.新媒体时代科技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的路径拓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29-131
[3]刘俊,张昕.移动互联视域下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建设[J].编辑学报,2014,26(2):59-62
[4]姚戈,王淑华,王亨君.移动互联时代 DOI 的应用意义与中国学术期刊应用现状[J].编辑学报,2014,26(2):63-65
[5]钟瑛,张恒山.移动互联的缘起、冲击及其应对[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7):104-106
[6]吴荆棘,王朝阳.出版业微信营销研究[J].中国出版,2013(4):15-18
[7]吴彬,丁敏娇,贾建敏,等.利用微信平台打造科技期刊编辑新方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1-664
(收稿日期:201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