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海萍,陈新江,张士化,陈 菁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实践教学的优化与设计
柯海萍,陈新江,张士化,陈 菁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高职护理专业职业能力素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教改中凸显的问题,通过优化整合与护理岗位紧密的实践项目,以微课(微视频)为辅助,调整并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形成了适用于基础医学任务引领的实践情景教学,学生在逻辑分析能力培养和无菌基本技能获得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实践教学;微课
病原生物与免疫作为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之一,具有枯燥、抽象、不易学等特点,若前置是文科生的学生尤其明显。在当前大力提倡学时精简的教学改革前提下,通过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优化实践教学项目,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有力举措。
实践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结合基础医学课程的特点,积极引入“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内容与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内容组合[1],即把相关的理论讲授与操作的基本技能训练有机结合成情境实践教学,如把细菌的形态结构与革兰染色组成一个单元,把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组成一个单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实施过程中,由于忽略了相对独立的实践单元存在的内在联系性,同时又受到时间分配和带教技能的制约,实践课中出现了教师理论讲授→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教师总结,学生又是被动地重复,又轮回到新模式下的验证过程,真正交给学生的时间少,师生间或生生间的及时沟通时间更少,学生的主体性仍不突出,只是将教室的讲授搬到了实验室。因此,我们提出了重新优化实践教学的设计。
(一)梳理调整实践项目。
虽然细菌等微生物学生们耳熟能详,但是从来没亲眼看见过。因此,我们在课程第一次开课时就带学生进入实验室,寻找细菌、培养细菌,让学生们亲眼看到细菌菌落的存在,感官上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循着细菌在哪里的思路,与人类如何相处等一系列的实践探究中导出正常菌群的概念。因而第一个实践项目设计为“微生物分布检查与正常菌群”,然后以第一次的培养结果作为基本材料,进行革兰染色,在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由于材料丰富,镜下能看到许多“新鲜”的链球菌、葡萄球菌、双球菌、链杆菌、短杆菌、长杆菌、四叠球菌等,然后再补充特殊结构示教片,内容丰富而连续,使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有效地融合起来。一改过去先做革兰染色,且镜下只能看到球菌和杆菌两种形态的被动局面。
同时利用学校实训基地资源,在子项目设计时,充分体现与岗位的紧密性。例如,在微生物分布检查项目中,空气检查设计为模拟病房、模拟治疗室及模拟手术室的空气检查,由原来培养皿的随意摆放改成空气布点放置培养皿;手指皮肤检查改成手掌检查,物表检查增加门把手和操作台的检查。目前,我们的课程实践项目调整为“微生物分布检查与正常菌群”“革兰染色与细菌形态结构”“细菌代谢产物检查与医学意义”“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因素”“常见病原生物检查(包括真菌和寄生虫)”及其“免疫学应用”。将实践课时由原的8课时增加至12课时,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二)优化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和过程。
在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单元的过程中,教学时间的有效分配是前提,而微课程(微视频)的引入保证了有效的设计和实施[2]。融合已有的教学经验将关键的教学环节或知识点拍成微视频,如接种环的处理、试管口的灭菌及管塞拔取等无菌操作技能可在微视频中充分突出,时间定为短小精悍的5分钟。以往的革兰染色检查形态从教师演示到学生模仿操作,完成观察结果安排50分钟,而微视频的辅助25分钟就能完成操作观察结果的全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接着,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适时地引入任务引领式的设问,在师生互动和讨论中导出理论知识点,建立理论体系,并且穿插与临床岗位相关的拓展性知识。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将学生从被动重复转变成主动学习,在任务引领的情境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见表1)。
最后环节是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完成实践报告。通过有效梳理实践内容和过程并写出自己的见解,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3]。
表1 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设计(部分)
(一)考核成绩的对比。
选择13级护理18班(46人)为对照班级,采用之前的实践(验)项目;选择13级护理19班(48人)为试验班级,采用优化调整后的实践项目,对照班级和试验班级采用相同的考核内容和方式。考核1为实践操作考核,考核项目为细菌涂片、紫外线杀菌、煮沸消毒、物表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主要考核无菌基本技能包括培养皿打开、试管口塞拔取、细菌挑取、物品放置等;考核2是实践报告的讨论分析部分,主要体现逻辑分析和整体思维的培养;考核3是实践密切支撑的综合理论知识考核;考核4是期末考核。学生考核成绩平均分的对比分析如下(见表2)。
表2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考核成绩比较
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在逻辑分析能力培养和无菌基本技能获得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期末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别,可能是试题从以前建设的试题库中抽的,试题的形式和效价有待建设。
(二)学生的问卷反馈。
优化调整后的实践教学已纳入新的课程标准,组织了2014级部分学生(文科学生87人,理科学生101人,不包括“三类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的实践教学进行座谈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97份,有效回收188份。
座谈和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实践教学模式的认可度、逻辑思维的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无菌操作基本技能获得、无菌理念的建立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
对照2012级学生的问卷反馈,学生反映课程学习有难度者占63.3%;而2014级83.0%学生认为获取知识的方式较满意,91.5%学生较认可实践教学模式,且充分认可的达66.5%。
为适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以达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效果,需要进一步推进精细化的教学资源建设。除了正在建设的微视频,主要考虑有两方面有待加强:一是有效习题库的建设。分析课程课时和课程特点,利用课程组团队的优势,取消名词解释和填空题,增加A2、A3/A4题的比重,旨在强化应用型知识。二是理实一体教材的建设应有所突破。基础医学课程的理实一体教材往往是教材主体和实践指导相对独立整合在一起,按照教学改革思路和过程,把实践指导真正融合于教材主体中,是课程组正在思考的建设内容。
[1]柯海萍,陈新江.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2012(5):98-100.
[2]蒲文静,蔺多鑫.高职高专口腔组织病理学微课教学应用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6):299-301.
[3]张艳丽,张文卿,吕 锐.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科研模式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141-143.
G642.0
A
1002-1701(2015)08-0069-02
2014-12
柯海萍,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基础医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A类项目(yb2010129)。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8.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