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娜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黏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不仅为塔里木数十亿吨稠油储量的动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为国内外同类油藏的开采提供了借签。
1月9日,从北京传来喜讯,西北油田“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黏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消息传开,茫茫戈壁沸腾了。
“在稠油开采领域,这可是一项重大突破啊。”西北油田分公司负责人说,“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黏技术的研发与工业应用,不仅为塔里木数十亿吨稠油储量的动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为国内外同类油藏的开采提供了借签。”
□ 2014年7月28日,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考察组一行在塔河油田考察。李俊杰 摄
西北油田的超深井,到底有多深?按照石油行业分类标准,超过4000米深度的油井就被定义为超深井,西北油田最深的超稠油却埋藏在7000米的地下。而东部油田的稠油油藏埋深一般都小于3000米,业内甚至有专家认为7000米深处的地下不可能有稠油油藏。
□ 岗位工人和技术人员紧盯掺稀异常井不放松。郝光灿 摄
西北油田的超稠油,到底有多稠?这里的超稠油在常温状态下是呈沥青状的,它的黏度是胜利、辽河、克拉玛依等稠油油田,以及国外主要稠油油田黏度的数十倍到数百倍。生产过程中超稠油从地层流入井筒后,随着温度降低,黏度不断增加,上升到地下3000米左右后,超稠油就变得像沥青一样,失去流动性,从而无法采出。
想要把沥青一样的稠油从地下开采出来,难度可想而知。再加上埋藏深、含盐量高、含硫化氢量高等特性,此类超深层稠油开采被公认为世界级难题。
然而,世界级难题并没有成为西北油田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拦路虎,反而更加激发了大家揭开稠油“神秘面纱”的动力。他们没有因此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在超深超稠油开采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在项目组召开的“塔河油田超稠油致黏机理”研讨大会上,来自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多个科研院所的10余位石油化学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讨论。
经过讨论,各方专家大致持两种观点,一是超稠油致黏机理与普通稠油一致,均由于胶质、沥青质的存在;二是超稠油致黏机理有别于普通稠油。
理念的分歧,引来了更激烈的讨论。技术团队依托各家优势,从稠油成因、成分组成、炼化认识等多方面入手,通过综合研究认为:超稠油致黏机理确实是由于胶质、沥青质的存在而导致,同时更是由于异常超高的金属、非金属元素促成的分子间更强的强黏弹性空间网状结构的存在。
这一成果,丰富了稠油胶体体系理论,奠定了超稠油高效化学降黏技术研发的理论基础,填补了我国对高含沥青质超稠油基础性质系统研究的技术空白,为指导稠油降黏指明了攻关方向。超深超稠油的“面纱”被技术团队一层层揭开。从此,地下7000米的稠油不再“神秘”。
2007年,塔河10区和12区勘探取得突破,试采过程出现井筒堵塞问题,常规稠油开采手段难以满足生产需要,亟待科研团队进行攻关,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攻关和现场试验,最终将降黏方式锁定为化学降黏。
“虽然确定了化学降黏的开采方式,但是把这个方法具体运用到现场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一次次地挑战着我们的智商极限。”项目组技术人员说道。
2009年10月,技术人员将研发的水溶性乳化降黏推广至稠油黏度更大的10区、12区,先期试验5口井。试验进行到第三天,TH10408、TH10319、TH12506、TH12129CH、TH12116这5口井相继发生稠油上返,油井发生堵塞事故。
室内效果明显,现场试验却失败了,对于技术团队来讲,犹如当头一棒。难道水溶性降黏不适用于西北油田?
技术团队立即召开失败原因分析会,经过各节点分析讨论,发现问题所在:室内可以搅拌充分,现场举升过程无法搅拌实现,导致药剂与超稠油无法均匀混合形成水包油乳状液。
项目组针对问题要害,通过半年技术攻关,研发了井下叶轮自动旋转降黏器专用装置和尾管悬挂专用装置,解决了无法有效乳化的问题。
针对西北油田稠油黏度超高、地层水矿化度超高的问题,项目组通过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多次试验,研究开发了油溶性、水溶性和复合型三类降黏剂。
此外,技术团队还针对超深超稠油化学降黏加注工艺复杂、提效技术缺乏、举升效率低、工业化转化过程难度大等问题,针对不同稠油黏度、不同含水阶段的差异,研究开发并确定了相应的降黏剂种类、配方和加注配比,并根据各种降黏剂特点,开发了专用的举升工艺及设备。
既然是“两超三高”的超稠油,自然不适用于常规的输送方式。在原油输送过程中,仅高含硫化氢这一项,就愁坏了技术人员。
硫化氢有很强的毒性,浓度达到2000ppm时,吸一口气立即死亡,即出现所谓的“闪电样”中毒。西北油田的超稠油硫化氢平均浓度是6667ppm。因此,这种超稠油的高效开发,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超稠油高效采出地面,还要保证超稠油能够安全高效地集输运送到炼油厂。
此外,西北油田的主体区块地处我国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两岸国家一级重点原始胡杨林保护区。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生态环境脆弱,再加上油质超稠,具有高含硫化氢、高矿化度的特点,油气开发中哪怕有丝毫疏漏,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超稠油在输送过程中必须绝对密闭,处理中必须深度脱硫、高效脱水。”技术团队人员深感责任重大。
为解决集输处理技术的难题,西北油田根据“绿色”开发和安全开发的要求,首次建立了超稠油水平管流数值模型,研发了基于模拟仿真技术的信息化、可视化、自动化技术集成,形成了高含硫化氢稠油智能化密闭集输技术,实现了安全高效集输,各项指标国内领先。
西北油田成功研发了超稠油高效脱水技术,解决了乳化稠油脱水的国际性难题。创新集成了抗盐化学破乳剂、高温沉降、超声波复合脱水技术,将超稠油含水指标控制在0.5%的优质原油指标以内。为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西北油田采用重力沉降、压力聚结除油、多级过滤等产出水处理工艺,产出水处理后达到回注指标,用于油井注水增压增产,实现了油田污水零排放。
西北油田还自主创新了负压气提深度脱硫及自循环硫黄回收技术,解决了硫化氢在高黏超稠油中滞留的难题。超稠油中硫化氢残留量小于10ppm,硫回收率99.95%,提高了原油品质,保障了塔里木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人身安全。
开采出的超稠油经过处理后,密度、水含量、有机氯含量、硫含量均达到标准要求。塔河炼化、洛阳石化等下游用户自检结果表明,化学降黏生产的超稠油各项指标均达到企业安全和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