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开发土著知识旅游,首先要对是否具有开发的条件进行分析。当这些条件都具备了,土著知识旅游才可能被开发出来面向更多的游客。
关键词:土著知识旅游;开发的条件
土著知识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扩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方式。因此,开发土著知识旅游项目必须遵循土著知识旅游自身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优势的资源价值、市场需求及其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等。
一、土著知识旅游的资源条件分析
土著知识具有存在的广域性,类型也极其丰富,吸引力和独特性作为旅游资源的本质,同时也是判断土著知识能否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基本条件与标准。对于土著知识旅游来说,资源是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因为土著知识不像自然资源或实体性的人文资源那样容易为游客所感知和认识,且土著知识在旅游化利用前作为特定族群生产与生活的智慧结晶,与旅游并没有天然的耦合性。土著知识旅游实际上是通过对土著知识价值和意义功能的转换来获得其价值的增值与意义的拓展。因此,对其旅游化的利用成功与否,主要看的是土著知识本身的特色与品质。
1.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差异只是其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基础条件,只有差异被旅游市场所认可时,其作为旅游资源的身份才能够得以确认。土著知识虽然类型丰富分布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土著知识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它还受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及技术水平的影响,只有那些被特定的价值观念所承认,并可以为特定的科学技术所利用的土著知识才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2.具有独特的体验性
土著知识旅游产品的核心在于体验,由于土著知识的非物质性,难以让游客直接感知和把握,因此,所有土著知识的开发必须对游客体验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之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这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激发游客的兴趣,帮助游客了解土著知识的来源、意义与价值,为游客提供一种在情感、想象和认识上都具有吸引力的体验;二是为游客提供一个实地的互动式的土著知识体验机会与场所,为游客营造一种亲身的体验。
3.具有独特性
独特性,即用于旅游开发的土著知识在同类旅游资源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土著知识作为特定环境与族群长期互动的产物,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与此同时,生活于不同环境的族群也会利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类似的土著知识。因此,土著知识的独特性对发展旅游至关重要。
二、土著知识旅游的市场需求分析
每一种旅游产品都对应着其特定的旅游市场,一个项目,或是一种产品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类型及所有地区的旅游者都产生吸引力。因此,必须进行旅游市场分析,找准自己的目标市场,这是旅游开发的必要前提与关键。客源市场细分是目标市场定位的前提,亦是旅游营销的基础。所谓客源市场细分,即按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将整体的客源市场划分为有差别的、更小规模的旅游消费群体的过程。只有在目标市场确认的情况下,才能推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在一定门槛人数的基础上,客源市场划分得越细,营销也就越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客源市场细分可根据年龄、性别、收入、婚姻状况、国籍、家庭规模、职业、民族、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进行细分,也可以根据游客的行为进行细分,如:追求的利益、使用率等。
三、土著知识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基础分析
区域社会经济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及其周边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是土著知识开发的宏观条件。
1.区域承载力
区域承载力包括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
区域社会承载力反映的是东道主社区对游客数量与行为的最大容忍度。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土著知识旅游是一种明显的跨文化行为,旅游者与东道主社区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旅游者与东道主居民可能由于文化的隔阂而发生冲突。
区域经济承载力主要反映的是东道主社区的经济基础,其经济水平决定着旅游开发的投入能力,一般包括基础设施要求、当地经济条件和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从政府的角度讲,发展旅游业对社区来说,旅游设施显得尤为关键,而不是单纯的强调旅游产品本身,因为旅游设施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它不仅可以提供游客消费,同时也影响着东道主社区的生活。
区域环境承载力主要涉及对社区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土著社区或是土著知识存在的社区生态环境都比较脆弱,而且生态环境中很多的事物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不仅意味着土著社区衣食之源的丧失,也意味着具有神圣意义的崇拜物的消亡以及社区和谐的平衡关系被打破。
2.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是旅游业的三个基础组成部分之一,土著知识旅游地的交通条件一般都不是很好。这是因为土著地区长期处于边缘的地位,无论在政治、社会,还是经济上都处于弱势的境地,交通状况很不理想。
3.周边旅游发展状况
在将土著知识推向市场以前,某些景区已经就自身的优势先期推出了系列的旅游产品,区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旅游发展基础,诸如基础设施、客源等。另外,周边如果存在较为知名的旅游景区,新推出的土著知识旅游产品很难拥有立足之地,对此可采用依附式的开发模式,利用既有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土著知识旅游的发展。对那些处于衰落期的旅游景区而言,土著知识旅游的推出可能促使景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贾鸿雁.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改革与战略,2007,23(11):119-122.
[2]游承俐,戴陆园,伍绍云.重视土著知识的发掘、保存、研究与利用[J].云南农业科技,1999,(1):38-40.
[3]闫丽娟,丁淑琴.试论小民族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2,30(3):36-41.
作者简介:韩宏(1988.11- ),女,河南南阳人,在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工作,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