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明李磊
作者单位: 438200湖北省浠水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分析
王浩明李磊
作者单位: 438200湖北省浠水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摘要】目的对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C-BPPV)的最佳诊治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验证组13例、手法组12例、对照组12例,对其分别采用SRM-IV AC-BPPV诊疗系统、Semont手法、口服甲磺酸培他司汀片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SRM-IV诱试验检测。统计分析各组AC-BPPV患者的基本情况、SRM-IV诱发试验结果以及分析比较各组患者治疗7 d、30 d后的效果。结果各组眼震检出率、眼震潜伏期、眼震持续时间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验证组经治疗7 d后、30 d后痊愈率显著高于手法组与对照组。其无效率及复发率则明显低于手法组与对照组。结论SRM-IV BPPV诊疗系统显著提高了SRM-IV BPPV的确诊率及治疗效果,具有操作简单、安全、低复发率等优点,为临床上治疗SRM-IV BPPV的首选方式。
【关键词】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SRM-IV诱发试验; Epley耳石复位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其发病率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临床特点为患者处于激发头位后眩晕出现1~40 s的潜伏期且眼震眩晕的潜伏期相同[1]。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AC-BPPV)在眩晕病中所占比例不高,而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且AC-BPPV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突发剧烈眩晕常出现特定头位,因此易漏诊、误诊。现今我国对AC-BPPV的发病原因及诊治方法的研究并未深入,为了进一步探讨AC-BPPV的形成机制并为患者提供规范化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我院对不同方式治疗AC-BPPV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随机将37例AC-BPPV患者分为验证组13例、手法组12例、对照组12例。验证组男9例,女4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2.7±12.6) 岁;病程1~32 d,平均(12.3±2.6) ;诱因有中耳炎2例,梅尼埃病2例,外伤4例,长期卧床3例,其他2例。手法组男6例,女6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43.9±13.3) ;病程2~38 d,平均(12.7±2.5) d;诱因有中耳炎1例,梅尼埃病2例,外伤3例,长期卧床5例,其他4例。对照组男5例,女7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4.7±11.8)岁;病程1~41 d,平均(11.9±2.5) d;诱因有中耳炎2例,梅尼埃病3例,外伤3例,长期卧床2例,其他2例。排除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患者。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37例AC-BPPV患者分组后,予验证组、手法组、对照组分别以SRM-IV AC-BPPV诊疗系统、Semont手法、口服甲磺酸培他司汀片进行治疗。采用SRM-IV诱发试验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测诊断。
1.2.1SRM-IV模拟Dix-hallpike试验方法:①患者端坐于座椅上,固定安全带,佩戴调整无线眼罩;②调整辅轴,使其向右偏离45°;③辅轴固定,以加速度140°顺时针旋转主轴,使患者后仰120°;④询问患者有无眩晕,观察眼震方向和是否伴有扭曲成分,至少观察1 min或待眼震停止。⑤重复以上步骤对另一侧进行检测。
1.2.2SRM-IV AC-BPPV复位:①患者端坐于座椅上,固定安全带,佩戴调整无线眼罩;②调整辅轴,使其向右偏离45°;③辅轴固定,以加速度140°顺时针旋转主轴,使患者沿顺时针前倾120°;④询问患者是否有眩晕,观察眼震情况,观察至少1 min或待眼震消失;⑤以加速度150°旋转主轴使其沿顺时针偏转250°。询问患者是否有眩晕并观察眼震情况,观察时间至少1 min或待眼震消失。⑤诊断依据:头部位于激发位置时出现短暂剧烈眩晕和眼震,恢复坐位时出现反方向眼震;⑥若为左AC-BPPV,则主轴继续转致360°以完成复位。若为右AC-BPPV,向相反方向操作以完成复位。
1.2.3Semont手法:①患者坐位,使其头向健侧偏转45°,整个疗程中均保持此头位;②患者由坐位迅速转为向健侧卧位,使枕部朝上;③患者由患侧卧位迅速转为健侧卧位,使枕部朝上;④患者转为坐位,头部向前方偏离20°。完成以上所有步骤为1个疗程,每个步骤操作完毕后观察眼震情况,待眼震消失后保持该体位1 min。
1.3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眩晕症完全消失,位置实验阴性; (2)改善:眩晕症消失或眩晕症显著减轻、每天发作次数为原来的20%~30%,仍有位置实验诱发眼震的持续时间缩短明显、头部胀闷、头晕; (3)无效:与治疗前比较,眩晕症及其他症状均无改善; (4)复发:治疗后眩晕症再次出现,而引起眩晕的体位或眼震情况与治疗前存在差异。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3组AC-BPPV患者在SRM-IV诱发试验中的表现3组眼震情况、眼震潜伏期及眼震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组出现眼震的患者占总人数的83%~100%,伴扭曲成分的人数为40%~50%,少数患者无明显眼震症状。见表1。
表1 3组SRM-IV诱发试验结果比较
2.23组患者7 d后复查结果比较验证组患者痊愈及改善的比例均高于手法组及对照组(P<0.05)。而验证组复发率则显著低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治疗7 d后复查结果比较 例(%)
2.33组患者30 d后复查结果治疗30 d后,3组痊愈率均较首次治疗次日有所提高。验证组痊愈率远高于手法组与对照组(P<0.05),而其无效及复发所占比例远低于手法组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1周后复查结果比较 例(%)
3.1AC-BPPV的基本性质AC-BPPV好发于中老年人,当头部处于激发位置时,患者可出现剧烈背地性旋转眼震。其可于无任何治疗的情况下自觉症状缓解或消失,但复发率高[2]。AC-BPPV为前庭性疾病,其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无统一定论,目前为临床普遍接受的为顶嵴耳石症学说半规管耳石症学说。顶嵴耳石学说认为耳石碎片从椭圆囊上脱落至膜半规管内,当头部处于特定位置时,此类碎片便偏离壶腹并沉积于于上半规管壶腹嵴,从而刺激感觉神经而产生眩晕症状[3]。半规管耳石症学说则认为脱落的耳石碎片可在重力的影响下沉积于上半规管并游离于其淋巴液内,当头部处于激发位置时,淋巴液随耳石沿重力方向移动,进而牵动壶腹嵴及毛细胞而产生眼震及眩晕[4]。
3.2SRM-IV BPPV诊疗系统在AC-BPPV诊治中的优越性AC-BPPV患者眩晕症常出现在迅速坐起或躺下时,时间在1 min内,其以直立体位恢复后出现短暂性反方向眼震为特点,且眩晕症状具有易疲劳性[5]。临床常用Dix-Hallpike实验或仰卧侧头实验对疑似患者进行诊断。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利用上半规管与后半规管同属垂直半规管且一侧后半规管与另一侧上半规管的平行关系进行诊断,其诊断方式多参照后半规管的诊断方法。而上半规管的空间结构特殊,其与壶腹的空间关系与后半规管具差异性,因此Dix-Hallpike实验或仰卧侧头实验确诊率不高且可操作性较低[6]。本研究中使用SRM-IV BPPV诊疗系统患者进行诊治,可实现任意平面的360°旋转,可行性高,有效提高了确诊率及治疗效果。
Dix-Hallpike试验中当患者处于悬头位时,壶腹嵴处于抑制状态,刺激小,且此时上半规管总脚位于最下端,壶腹无偏移,从而易形成假阴性[8]。而SRM-IV BPPV诊疗系统可多角度旋转,可于特定位置使壶腹嵴向半规管偏移,从而产生强刺激。且SRM-IV BPPV诊疗系统可令耳石产生足够位移而诱发眼震,其依从性强、检出率高,减少了手法不熟练、不准确对诊断的不利影响。
患者7 d、30 d后的复查结果中验证组治愈率及改善率均显著高于手法组与对照组,而其无效率及复发率则明显低于手法组和对照组。可见相对Semont手法、口服甲磺酸培他司汀片,SRM-IV BPPV诊疗系统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为目前治疗AC-BPPV的最佳方法。据相关研究显示,AC-BPPV患者多总脚狭窄,耳石积聚后难以排出,而传统的Semont手法主要依靠大幅度动作使耳石进入前庭,但手法复位存在位置偏差,治疗效果不佳。SRM-IV BPPV诊疗系统则可将人体精确地调整至上半规管平面,并进行360°旋转,通过调整旋转速度及旋转角度使耳石精确地进入前庭。且其机械力量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震荡效果,使耳石在高强度的反复运动中粉碎疏散,从而耳石更易进入前庭实现复位[9]。同时SRM-IV BPPV诊疗系统的可控性高,可对操作程序进行严格精确设置,避免了手法复位的不确定性。
3.3AV-BPPV诊治的注意事项因上半规管空间位置的特殊性,一侧半规管的诱发试验可对另一侧半规管引发相同的症状,临床上对患侧的判断较难。无法判定患侧时可采用Crevits’s technique进行复位[10]。上半规管BPPV合并多管发病时,为了避免各管复位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可先对后半规管及水平半规管进行复位,待复诊时再根据患者预后情况进行上半规管复位。SRM-IV BPPV诊疗系统的应用对患者的刺激较为强烈,若患者出现严重呕吐及恐惧心理,则应结合手法复位及口服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综上所述,SRM-IV BPPV诊疗系统显著提高了SRM-IV BPPV的确诊率及治疗效果,具有操作简单、安全、低复发率等优点,为临床上治疗SRM-IV BPPV的首选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正卿,庄建华,陈瑛,等.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21: 137-140.
2游锦,于栋祯,殷善开,等.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 693-696.
3De Stefano A,Dispenza F,Suarez H,et al.A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on the role of comorbidities in the recurrent episode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uris Nasus Larynx,2014,41: 31-36.
4王利一,高波,黄魏宁.后半规管并其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分析.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 112-114.
5Jeon EJ,Park YS,Park SN,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orthostatic dizziness in the diagnosis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nd orthostatic intolerance.American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2013,34: 471-476.
6田颖,崔潇,张涛,等.不同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 235-238.
7孟昭进,张建新,倪志军,等.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诱发试验的研究.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4,21: 201-204.
8Sugita-Kitajima A,Koizuka I.Recovery of otolith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evaluated by sinusoidal off-vertical axis rotation.Neuroscience Letters,2008,436: 124-127.
9洪娟,毕涌,方练.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2,12: 622-624.
10Sugita-Kitajima A,Koizuka I.Recovery of otolith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evaluated by sinusoidal offvertical axis rotation.Neuroscience Letters,2008,436: 124-127.
(收稿日期:2014-08-09)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5.07.024
【文章编号】1002-7386(2015) 07-1034-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 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