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

2015-04-11 13:37李光明
昭通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关怀人文

杨 森, 李光明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2.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社会性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

杨 森1, 李光明2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2.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定意识形态下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主要培养方式,其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关于“人”的教育性实践活动,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其人文关怀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深刻理解在社会性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是其所要达到的最高人文素养。其次,正确认识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否对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和全面小康的最终实现的重要性。基于此,期望能在民众和教育者的观念中逐渐形成一种具有人文关怀性的系统、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正确指导其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前言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胡锦涛明确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1]可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还说明了发展是“为了谁”和“依靠谁”。随后,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些论述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性的推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点。同时,在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建构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一定意识形态下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协调人的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无论从其产生的背景还是其产生的目的上看,它都是一定意识形态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培育手段,它关注的是“人”的思维体系,这样来看,它本身就蕴含着人文关怀的内在要求。这就意味着在社会性教育活动中,它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逻辑起点并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同时,在培育后,教育者和民众又都能把“以人为本”作为最高信仰和最高人文素养,从而在整个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形成系统、完整的纵向循环的思维体系。

一、 “人文关怀”的起缘与发展

人文关怀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体现的是在不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由于人文关怀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不论是中国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统治阶级最为关心和重视的议题之一。虽然不同时期,人文关怀在其表达上有差别,但其本质上却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思想在不同社会时期它都具有关联性和承接性,无论哪种时代,人文关怀都是具体时代核心思想主要表达和总结,同时又体现着那个时代的核心观念。就我个人理解而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发展和生存的关心,对个人尊严、个人本性的重视,对人合乎规矩的自由全面发展追求,它是一种理性和情感关怀的集合,是精神和物质集合的关怀。

(一)人文关怀是发展了的“以人为本”

1、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最初表达

纵观中国古代,关于人本思想经历了从“神本”与“人本”、“君本”与“民本”的争辩,但不管是“民本”还是“人本”,虽然有区别,但在说明“民性”和“人性”的根本时都强调了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它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在此契合点之上可以认为是相通的,可以近似的理解为:“以民为本”中的“民”即为“人”。

“以人为本”第一次是出自《管子》:“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2]孟子也说过:“天道远,人道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可见,在古代,民为邦本和重民则是治国之本。在中国古代,“以人为本”思想,在强调“人”是治国安邦之本的同时还注重人性的修养和人伦之道。对于“人”的本性,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肯定了人性是可以塑造的,同时,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思想,突破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表现了利他主义精神,达到了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高度。另外,从“人”的本性出发,认为人的本性善良的,它应该作为“道德人”而存在于社会中。

2、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思想建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儒家文化的核心“仁”表明,人立世的根本就是“仁”,“仁”应该为人的本性,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必须建立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之上,培育以“仁”为本意识。孟子提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则百姓亲睦”,儒家的仁爱思想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关键就在于它把修身养性作为最高处世的人生哲学起点。在儒家看来,人的自由发展应该是一个人自省的过程,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它应该是通过不同阶段逐步从内心建立起来的思维体系,使人达到以“仁”为本的理想人格、兼爱宽容、诚信无欺,最终达到修己以安人,乃至人与自然和谐的终极人文关怀。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又适时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使其具有了中国特色的人文关怀思想,同时也从本质上区别了与西方的个人本位、自由主义主导下的人权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阐述人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要任务。[4]对此,从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与西方主张的人权思想本质区别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人权思想来说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性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本质上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人权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是在一定客观社会历史、人文条件下形成的,它既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也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且认为人的权利和自由是无阶级、等级差别,没有隐藏的说明了人的权利和自由是相对义务而统一的,人是现实的人。而西方一定程度上只注重说明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自然属性,他是“绝对”的权利和自由,并不会把他放在一定的社会属性上去讨论人权理念。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认为,人权是人类特有的,对人类自身的思想、行为、自由的合理表达。为何要合理表达,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有一个基本原则--人权的物质制约性,即“权力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可见,人的权利和民主、自由等必须受到一定经济水平、文化思维建构等的制约,他不是西方那种抽象的、永恒的、天赋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现实的人权,并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释也并不指单纯的个人,而是指他的集合体——“类”,指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然而,在西方早期启蒙思想家那里,如洛克的天赋人权,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伏尔泰的自然法学思想等等,虽然都强调人生而平等、自由,但他们所崇尚的自由和权力是绝对的,并不认为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存在,本质上只具有人的自然权利的性质,突出表现的是刚性的人的心理性格,并不会在其是否具有社会属性上讨论和建构思想,其本质上只是新兴资产阶级在私有制基础上要求把人权从神学的桎梏下解救出来并服务于私有制而不得不赋予给人民一些自由权利来让民众掌握自己受资本家支配的劳动力的真实写照,所以他的自由是外显的不受约束的,权利也只能是绝对的、虚伪的、抽象的个人本位主义思想的表现,本质上不具有人生而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马克思认为:“人权之所以称为人权,意味着一切人,根据他们的本性,人人平等地享有人权,平等的受到保护——不分性别、种族和年龄,不分出生贵贱、社会阶级、民族本源、人种或部落隶属,不分贫富、职业、才干、品德、宗教、意识形态或其他信仰”。[5]可见,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与西方人权思想的本质区别还在于,是否人权是每个人应当享有并且人的尊严、自由、价值和权力且权利与义务又是否又是相互统一的,显然,马克思主义的人权思想回到是肯定的。目前,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思想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实质体现。所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塑造和培养应该建立在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之上。

2、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培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定意识形态下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活动。人的生存、发展、命运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坚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培养人、塑造人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机结合,并把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时代赋予的根本任务,这就离不开坚实的人权理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根本上论述的就是怎样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促进人的发展、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正确看待人民群众对物质的内在合理需求,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的幸福为标准,关心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想。为此,八十年代来,在新时期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与时俱的进提出了“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思想都强调培育以人为本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方式、肯定人民群众利益是发展的根本和动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高信仰的与时俱进的人文关怀思想。

二、“以人为本”是社会性教育活动中人文关怀培养的逻辑起点

人文关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前沿问题,它是当前中国社会传统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及思维体系在转型时期不能不提及的重要问题,它最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如何在转型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并使其具有强大的人文关怀性,最主要、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把中国几千年以来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作为社会性教育活动在思维体系上的逻辑起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及其运行规律,认真把握“人”、“本”思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从理论和现实上的人文关怀性。经过长期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使民众和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逐渐形成具有严格意义上的“人”、“本”意识的心理认知,在最终目的上指导社会实践,提高民众、教育者的思想认知能力,再回到“以人为本”这个终极目标,从而达在思维体系上的循环建构。

(一)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及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反思的结果,是贯穿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现实要求,是治国、治家、治“人”的内在体现,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内在联系以及人文关怀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人文关怀素养的提升、对治国理政和治家安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定义上看:人文关怀是人对自身存在状态和发展状态的关怀,即我们经常所说的对尊重人、肯定人、发展人、丰富人、促进人、完善人的充分关怀。其次,从其理论基点上: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维度之一,同时又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处理人际关系和进行心理疏导必须具备的基本原则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性教育手段和培养方式,它是建构在“人”为特殊对象的基础教育活动上的,注重强调一定意识形态下人的社会性存在,本质上是要引导人、塑造人、丰富人、提升人,其最终目标是一定社会状态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逻辑起点和逻辑回归点

在当前社会状态下,“以人为本”虽具有两种表示,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其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其二,“以人为本”指的是,人是根本、人是目的、人是主体、人是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人文关怀作为中心环节,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培养和塑造的逻辑起点。同时,又要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归宿点。即,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思维体系的建构上是逻辑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是人的思想、行为为研究对象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在以“以人为本”的体系建构上体现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和塑造。

2、“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最终归宿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于“人”的塑造和培养的教育,必须具有人文关怀性,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迪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来达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状态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最终回归到“以人为本”。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文化教育方式,是提升人的精神品味和完善人的思想道德境界的主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其物质和精神协调统一的内在支持力量。在当前社会状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诉求

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诉求,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上去分析其诉求,二是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阻碍去分析其诉求。

1、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当前的目标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以人的思想意识为主体研究对象的教育活动,其价值最终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包含着关于“人”的内因发展,它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识性,是一种健全人格在意识里的教育活动。通过融入人文关怀思想,它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自己应当做什么,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人需要什么,社会应当怎么样等问题。同时,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应当有的现实诉求。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逻辑归宿点都是关于“人”、“本”思想,关心的是人的存在和发展、幸福和自由,其价值必须且也只能是以人为核心而去表达。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的意识为主体,它的教育过程本来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心理上自我认同、自我实现的过程,若教育规范,则最终形成的心理认知也较为稳定并且能长期对实践活动产生积极指导,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于以上几点看,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目标应该是什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应当怎么样的理解,其本质上可认为是以人的意识为主体的教育活动的终极价值在塑造和培养及其形成过程中的显现和要求。

2、现实困境下的价值诉求

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主体性上,很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厌烦和逆反心理,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缺乏对“以人为本”中何为“人”,何为“本”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缺乏真诚的人文关怀思想,缺乏真诚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从而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言传身教、心智激励、塑造独立人格、完善道德情操、丰富心灵世界、引导终极关怀。所以,人文关怀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教育者没有人文关怀思想,即没有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崇善的伦理情操、真诚的信念,去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那么在他与被教育者的施教过程中,被教育者不会主动接收教育者所灌输的思想,也就不能在思想上形成共鸣,那么就会出现心理断层,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就不可能建立,以此类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不能实现,其教育过程也较为显得尴尬。基于此认识,我们应该通过唤醒教育者的意识主体性,提升教育者正确的精神品味,培养其伦理道德情操,塑造其独立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崇善的伦理情操。

(二)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亟待更新发展的今天,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除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外,人的精神条件是必不可缺少的,要促进人适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信念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文关怀教育过程中关于人的思想观念及其道德素质提高能力。况且,当前的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物质小康和精神小看的全面建成和实现是 “中国梦”最终落实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使人的意识形态正确的指导和反映社会存在,“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思想必须正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同时,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引导人生价值、伦理道德的正确形成。通过“以人为本”理念教育,培育以人为本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方式,提高人文关怀的思想道德境界,完善和构建理想的、独立的人格,帮助民众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价值定位、价值选择。

其次,通过人文关怀的塑造和培养,从本质上去理解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追求人生的真幸福,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备理想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行统一、使物质和精神统一,人才能有真正创造力、创新力。更高层次上看,只有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局去理解和认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最终才能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全面建成物质小康和精神小康的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前提、基础,同时又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实践的具体要求方式,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主客观统一的要求。

结语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重视和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是当前社会状态下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主流文化、适时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坚持和深入推进改革开发、坚持走人民群众路线、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同时又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人文关怀素养,培育“以人为本”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不断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有效实现。在关于“人”教育过程中,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准确把握其关于“人”的意识为研究对象特殊性,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意识的主体性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从而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沟通心灵、传递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完善教育者本身和受教育者自身的合理的自我认知,提升双发的情感体验,有目的的培养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推进“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良性循环。

[1]袁贵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EB/OL]. 人民网,2005-11-21.

[2]孙波. 管子注释本:霸言篇[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59.

[3]王常则译注. 孟子:尽心下篇[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235.

[4]陈甦. 法苑撷英(上卷)[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72.

[5]L.亨金. 权利的时代[M]. 知识出版社,1997:3.

[6]吴恺.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2):169—171.

[7]袁晓建, 谢中清. 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90—392.

[8]王东莉.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 浙江大学学报,1993,(4):131—136.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umanistic Concern in the Social Educational Activities——Based on “people-oriented” concept

YANG Sen1, LI Guang-ming2

(1.College of Marxism,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mics and Law, Wuhang 430073, China; 2. College of Humaniti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main training mode under certain ideological values of life form, its essence is a kind of social culture education activities for molding, transforming people, developing people, improving people. As an educational practice to culture educators or students, humane care of their culture have an important role. First, we nee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activities, “peopleChinaoriented” is both a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humanistic ca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also wants to achieve the highest humanities. Second,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is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in China during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umanistic care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eff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wellChinaoff final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is conception, the article hopes to gradually form humane care of the system with a comple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educators’ minds and others, so that it can correctly guide their social practic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umanistic care; PeopleChinaoriented; Socialist core values

2015-05-04

杨森(1987— ),男,云南楚雄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少数民族德育研究。

G41

A

2095-7408(2015)06-0104-05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关怀人文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