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霞
(1.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2.潍坊学院神经决策实验室,山东 潍坊 261061)
农户技术决策行为研究综述
周志霞1,2
(1.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2.潍坊学院神经决策实验室,山东 潍坊 261061)
农户对农业技术的采用受多种行为及心理因素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术界从政治、经济、心理、行为等多个维度出发,分别提出了小农理论、风险决策理论、技术决策行为理论、低碳技术应用与推广等多种分析范式。文章回顾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全面阐释了农户在农业技术采用中的经济特性、决策偏好及抉择模式,并提出对低碳农业技术的认知普及、应用与推广是学术界应深入探究的领域,将为农户技术决策行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农户技术决策;经济特性;决策偏好;抉择模式
经典小农理论的两个重要范式是以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和萨缪尔波普金(Samuel Popkin)为代表的“形式主义”传统,和以恰亚诺夫(AV Chayanov)、卡尔博兰尼(Karl Polanyi)及斯科特(Scott.J.C)为代表的“实体主义”。舒尔茨(1964)在《传统农业的改造》中提出“传统农业”属于经济概念,一旦有了经济利益的刺激,小农就会为经济利润而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改造传统农业”。[1]受其学术思想影响,波普金(1979)针对斯科特的“道义经济”思想(1976),[2]在《The Rational Peasant》[3]一文中,把理性选择理论运用到农业社会研究中,提出了“小农理性论”,认为小农是一个在权衡长、短期利益之后,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做出合理生产抉择的人。俄国学者恰亚诺夫(1996)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小农家庭经济的比较,最早对形式主义传统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小农的行为动机和资本家的行为动机有根本的不同,小农经济是非理性的、保守的和低效率的。[4]博兰尼(1944)提倡以实体主义的理论来分析资本主义市场出现之前的状况。[5]斯科特继承了恰亚诺夫关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农民研究以及博兰尼对形式主义经济学的批判,进一步对形式主义经济学提出了批评,认为与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农民家庭不仅是生产单位,而且是消费单位。[6]
“形式主义”、“实体主义”小农范式都与马克思经典小农观发生联系,黄宗智先生曾对上述学术观点作出概括,指出这三种观点都只看到了小农的一个方面,不能对中国小农进行有效解释。黄宗智(2000)指出,中国小农具有三种面貌,[7]不同阶层的小农其行为会有不同选择,富农或经营式农场主较为符合形式主义分析模式中的形象,佃、雇农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模式,自耕农则接近于实体主义所描绘的小农。同时,根据中国小农的三种面貌,黄宗智(2000)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商品化:生存推动的商品化、谋利推动的商品化及剥削推动的商品化。[8]
农民的小农经济特性及理性选择模式,使得农民在面临新技术创新的风险及潜在利润时,更多的受经济利益的刺激,同时会对长短期利益进行反复的比较与衡量,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研究个体决策的经济学原因在于:第一,当市场价格可能错误以及分配没有效率时帮助预测,并提出改进效率的路径建议;第二,经济学分析延伸进更复杂的决策领域。1965年以前很少有关于不确定性的正式模型。Pareto(1897)的最优化理论[9]所做的关于代理人(经理人)理性的微弱假设足够充分地产生很强的市场层面的结论。之后很多模型假设代理人能够在风险与不确定性下作出决策,随时间推移而铭记微妙的博弈论效果,但个体代理人很有可能会违反这些模型,关于个体决策的研究可以解释违反的方式以及原因。
20世纪60-90年代开始,大多数关于个体决策行为的研究将判断与选择的规范理论(以概率规则及效用理论为典范)作为决策行为的原假设,并用心理学实验进行验证。大多数这类工作被称为“行为决策研究”(Edwards创造了这一术语[10]),有时也被称为“认知幻觉”或“认知误解”。其目的是验证规范性规则是否被系统地违反了,并提出可以解释任何可观测到的违反现象的替代理论。最有成就、最普遍的替代理论来源于这一想法:运算能力的局限迫使人们使用简化的程序或“启发式”思维,造成问题解决、判断与选择方面的系统性错误(偏见)。这一方法源自Simon(1955)提出的实质性理性(规范性最大化模型的结果)与程序性理性(人们通过遵循合理的程序协调的行动但有时结果会作出次优的决策)的区别。[11]
冯·纽曼和摩根斯坦(1947)在一系列严格的公理化假定条件下,提出了个人决策的期望效用函数理论,[12]认为在风险情境下,决策者通过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加权估价,进而获得最终结果预期效用水平的最大化。之后,萨维奇(1953)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果。[13]阿莱斯则于1952年通过一系列彩票实验发现了著名的“阿莱斯悖论”现象,[14]即决策主体对相同结果的不一致偏好情形,该情形违背了“预期效用”理论的独立性、简约性公理及线性特征等基本公理。学者们之后在经济学实验中发现的“同结果效应”及“同比率效应”,都验证了这一现象在决策过程中的普遍存在。
学者们通过价值诱导的实验机制进一步揭示了决策主体的偏好性质。贝克尔、德古鲁特及马萨克(1964)通过彩票实验的最低定价(BDM方法)实验机制,测定了决策主体对不确定性事件偏好诱导下的决策行为。[15]经济学家林德曼(1971)、心理学家利希滕斯坦与斯洛维克(1971)在偏好诱导基础上进行的彩票实验,同样发现了个体决策与偏好方面选择与定价不一致的现象。[16]哈马克和布朗(1974)通过实验,研究了猎人在面临狩猎场地可能取消的情境下,其为保护猎场而愿意支付的最大值与因猎场取消而愿意接受的最小补偿值的差异,得出了当人们面临某种经济利益时,其“支付意愿”(WTP)要远远小于其“接受意愿”(WTA)的重要发现。[17]
学者们还提出,决策者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往往遵循贝叶斯规则(Bayes'Rule),即决策主体通常根据新的信息,由对未知变量认定的先验概率得出认知的后验概率。萨维奇等人所强调的个体理性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持续调整与学习过程,即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遵循贝叶斯过程的写照;豪尔绍尼(1975)更是将决策者所谋求的预期效用的最大化,称之为贝叶斯理性。而学者们进一步的实验探索,则发现了与贝叶斯规则不一致的现象。卡涅曼和特维斯基(1973)发现,决策者的后验概率主要受样本信息的表征影响,[18]该结论与贝叶斯规则的延展性原则相悖。埃尔斯伯格则得出了“埃尔斯伯格悖论”,即决策主体对模糊事件的概率往往并不关心,反而倾向于偏好具体清晰的事件。决策个体在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其“后视偏差”与“锚固效应”也使得人们在决策上出现偏差。
对上述学说进行理论修正与替代的典型理论是卡涅曼和特维斯基(1979)提出的前景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即为我们所熟知的“构架效应”。前景理论认为,风险决策过程实际上是决策个体对“前景”即各种风险结果的选择,该选择过程包括“编辑”与“评价”两个阶段,其编辑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对相同决策问题的不同“构架”,进而导致了个体偏好与行为选择的不一致,通常表现为决策中包含确定性损失时的风险偏好和确定性收益时的风险厌恶。[19]前景理论应用“价值函数”与“决策权重”模型,来测度个体在不同的构架中对前景的评价结果,阐释了决策个体在决策过程中所遵循的特殊的心理过程与规律。经过二十多年的理论论证与实践运用,Quiggin(1982)提出了等级依赖期望效用(RDU)理论,认为决策结果的概率与排序都会影响决策结果的权重。[20]Gonzalez和Wu (1987)通过研究决策概率权重函数的形状,进一步从心理学的角度测度了个体对风险决策的风险态度和时间偏好。[21]Neilson(2001)则采用试验数据分析并估计了决策过程中价值函数、权重函数及关键参数的关系。[22]Kahneman&Tversky(2000)进一步以RDU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累积前景理论(CPT),[23]其主要改进为,决策累积的概率变形之后被使用,这样就可以解释比较极端的事件,避免了与一阶随机占优的矛盾,并使投机交易结果的分布普及化与简洁化,CPT理论进一步拓宽了前景理论的内涵并被广泛应用。
国内外学者应用数学决策模型对不同地区、不同技术农户决策行为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其基本范式是采用二元选择模型(probit/logit)或多元选择模型(MNL),估算新技术采用与所带来收益的分布的关系,探究收益分布达到何种程度时农户才普遍采用该技术。在农户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采纳方面,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农药安全选配技术、化肥减量施用技术、可持续性新品种及新技术等方面。
Ruttan(1977)和Dahymple(1978)研究了农户对现代水稻新品种技术的采纳,估算了相关解释变量与农户技术决策行为的相关系数。Rahelizatovo&Gillespie(2004)、ISgin(2008)、Mariano(2012)分别探究了农户对奶牛饲养一体化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及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采纳数量及关键影响因素。孔祥智等(2007)运用期望效应理论分析农户技术决策行为,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农户技术决策过程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农户谋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朱希刚(2009)采用Pr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农户采用杂交玉米技术的决定因素及具体影响程度,并提出了新技术采纳与推广的政策建议。[24]汤秋香等(2009)以东北、华北、成都平原及西北绿洲区四个典型生态区为样本区域,考察了不同生态区农户的保护性耕作模式,[25]认为农户的技术认知是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及推广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评价并确定了各生态区产量效应最好的土地耕作模式。葛继红等(2010)考察了江苏省农户对测土配方技术的决策行为,[26]发现科学施肥能力、参加技术培训的强度与范围、示范户的示范带动等,对于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徐卫涛等(2010)基于对山西、山东、湖北三省化肥投入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循环农业中农户的减量化投入行为,[27]发现在只有“增量使用”与“减量使用”两种模式下,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化肥减量投入行为,同时,其技术决策行为还受决策者个人特征、家庭特征、技术认知程度及政府扶持力度等因素的影响。毛飞、孔祥智(2011)以陕西5个苹果主产县为样本区域,考察了苹果种植户对安全农药选配的决策行为,[28]发现户主个人特征、户主家庭特征、种植户种植特征及所在市场特征等都对农户决策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一部分学者采用参与式调查方法研究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认知状况与采纳行为。胡瑞法等(1994)、Nicol(2003)、孔祥智(2003)、黄季馄(2009)、邢美华(2009)等学者认为,农户的年龄及性别极大地影响了农户对低碳技术的认知程度与采用行为。部分学者诸如汪三贵(1994)、高启杰(2002)及黄季烦(2008)等发现,文化程度也是影响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认知的重要因素。此外,也有学者(曹光乔,2008;邢美华,2009)认为,诸如地域差异、农技推广力度、技术价格、政府补贴等外部因素也是农户在采纳新技术时重点考虑的因素。
农业是当前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如何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已成为低碳经济及低碳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3年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已超过95%,在其排放的温室气体中,农业源排放约占1/15~1/5,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29]国内外对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日趋增多,主要集中在农业甲烷及氧化亚氮研究方面,并对典型农业源开展了相关典型测试。根据Veldkamp和Keller(1997)估计,大约有施氮肥的0.5%是以氮氧化物的形式损失。[30]Paustian(1998)等测算指出,由于土地利用变化每年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约占人类活动总排放量的20%。[31]
国内学者从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农业发展的减排路径与措施。黄国勤等(2004)探究了施用化肥对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32]王义祥、翁伯琦等(2006)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33]王昀(2008)将低碳农业的技术特征归纳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三低”技术及节约型技术与安全型技术,[34]董红敏、李玉娥等(2008)进一步测算了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情况,[35]发现农业源排放比例占到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进而提出应尽快开展诸如改善反刍动物营养、推广稻田间歇灌溉、推行户用沼气、推广应用缓释肥、长效肥料等减排技术示范,以提高减排技术的适应性与经济性。赵其国院士(2009)分析了农业生产用碳的根本途径,阐释了农业生态系统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36]潘根兴(2010,2011)基于对农业减排技术体系构建的研究,运用田野实验方法通过“散户改规模”模式对农户减排潜力进行实证测算,[37]进而提出通过实施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和实行农业碳补偿等经济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农户对低碳技术的采纳数量。柯福艳(2012)通过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技术的路径及支撑体系的探析,提出了降低农业碳排放量的有效技术路径,[38]即推广应用“节省”型农业技术、实行农作制度创新等。
部分学者从技术锁定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探析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过程中的技术解锁及技术推广路径与机制。李明贤(2010)提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面临技术锁定的困境,农业替代技术的采用需要引入诸如引导低碳消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定低碳农业技术扶持政策等外生性变量,才能扭转原有高碳型农业发展模式与方向。[39]杨玲萍和吕涛(2011)基于对“技术一制度复合体”层面碳锁定要素的具体分析,归纳了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解锁策略与路径:[40]可通过降低低碳农业技术的不确定性、技术信息的不对称性、低碳技术转移性障碍等末端治理方法,解除农业发展的技术锁定障碍。赵其国(2010)指出,应从无公害农产品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生态化种养殖业技术、高新农业技术及标准化生产体系等方面,[41]对我国生态高值农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有效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的发展与推广采纳。肖大伟(2011)总结了黑龙江省可以普遍推行的低碳农业技术,并提出了可供推广的特色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包括山区立体种养农业技术、半干旱地区节水灌溉农业技术、城市周边观光休闲农业模式等。[42]
综观国内外文献,学术界对农民技术决策行为的研究涵盖了政治、经济、心理、行为等多个维度,并提出了多种分析范式。学者们对小农范式的研究,分析了农民的小农经济特性及在此特性驱动下的理性选择模式,着重阐释了小农在面临新技术创新的风险及潜在利润时的各种衡量、判断及抉择模式;对于个体决策行为的研究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依次提出了预期效用模型、“阿莱斯悖论”、贝叶斯规则、前景理论、等级依赖期望效用理论、累积前景理论等经典学说,并通过价值诱导的实验机制验证并揭示了决策主体的偏好性质,深入阐释了决策个体在决策过程中所遵循的特殊的心理过程与规律;国内外学者对不同地区的农户技术决策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探究了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环境友好型新技术的认知状况与采纳行为,估算并验证了农户技术决策行为的不同影响因素;对低碳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的研究集中于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及农业低碳技术锁定两方面,着力探讨农业减排路径与措施及低碳技术解锁路径与机制。鉴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认知普及和对低碳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的研究将是学术界应深入探究的领域。
[1]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2-68.
[2]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1976:113-126.
[3]Popkin,Samuel.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 y of Rural Society in V ietnam[M]. University of Califorlia Press,1997:221-237.
[4]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29-35.
[5]卡尔·博兰尼.巨变:当代政治、经济的起源[M].黄树民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9:89-102.
[6]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生存与反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95-214.
[7]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2-13.
[8]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109-116.
[9]Pareto V.Le Cours d'econom ic politique professional frentiation[J].Management Science.1897,(51): 1120-1130.
[10]Edwards W.Behavioral decision theor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J].1961,(12):473 -498.
[11]Simon Herbert A.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 ics,1955,69(1):99-118.
[12]Neumann,John von,Morgenstern,Oskar.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7,33-42.
[13]Leonard J.Savage,John W iley,Sons Inc.The foundations of statistics[J].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Quarterly,1954,1(3):286-294.
[14]A llais,Maurice.The Foundations of a Positive Theory of Choice Involving Risk and Criticism of the Postulates and Axioms of the American School[M].English translation,1952,27-45.
[15]Becker GM,DeGroot MH,Marschak J.Measuring utility by a single-response sequential method[J]. Behavioro Science,1964,9(3):226-232.
[16]Lichtenstein S.,Slovic P.Reversals of preference between bids and choices in gambling decisions[J].Experiment of Psychology,1971,89(1):46 -55.
[17]Hammack Judd,Gardner Brown.W aterfow l and wetlands:toward bio-econom ic analysis[M]. Washington:Resources for the Future,1974,(1):87-95.
[18]Tversky,A.,Kahneman,D.Availability:A heuristic for judging frequency and probability[J].Cognitive Psychology,1973,5(2):207-232.
[19]Kahneman,D.,Tversky,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s under risk[J].Econometric,1979,47(2):263-291.
[20]Quiggin J.A theory of anticipated utility[J]. Journal of Econom 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2,(3):323-343.
[21]Gonzalez W.Tsurutani.Criteria of interplanetary parameters causing intense magnetic storms[J]. Planetary Space Science,1987,(35):1101-1107.
[22]William S.,Neilson Geum,Soo Kim.A standardsetting agency and environmental enforcement[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1,67(3):757 -763.
[23]Gilovich T.Griffin D.Kahneman D.Heuristics and Biases: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26 -38.
[24]朱希刚.中国的稻米生产一体化经营[J].农业科技,2009,(10):55-63.
[25]汤秋香,谢瑞芝等.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469-477.
[26]葛继红,周曙东,朱红根,殷广德.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行为研究——以配方施肥技术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9):57-63.
[27]徐卫涛,张俊飚,李树明,周万柳.循环农业中的农户减量化投入行为分析—基于晋、鲁、鄂三省的化肥投入调查[J].资源科学,2010,32(12): 2407-2412.
[28]毛飞,孔祥智.农户安全农药选配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5个苹果主产县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1,(5):4-12.
[29]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13:M 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R].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63-67.
[30]VELDKAMP E,KELLER M.Fertilizer induced nitric oxides em ission from Agriculture soils[J].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1997,(46): 69-77.
[31]PAUSTIAN K,COLE C V,SAUERBECK D.CO2 m itigation by agriculture:an overview[J].Climatic Change,1998,40(1):135-162.
[32]黄国勤,王兴祥,钱海燕.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4,13 (4):656-660.
[33]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对策[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5,2(3):203-208.
[34]王的.低碳农业经济略论[J].中国农业信息,2008,(8):12-15.
[35]董红敏,李玉娥等.农业工程学报[J].2008,24(10):269-273.
[36]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609-1614.
[37]潘根兴,高民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9):1698 -1706.
[38]柯福艳,黄伟,毛小报.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技术路径及支撑体系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4):727-732.
[39]李明贤.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锁定与替代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1)2:1-4.
[40]杨玲萍,吕涛.我国碳锁定原因分析及解锁策略[J].工业技术经济,2011,210(4):151-154.
[41]赵其国,段增强.中国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技术体系[J].土壤学报,2010,47(6):1249 -1254.
[42]肖大伟.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选择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709-712.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Farmers' Technical Decision Behaviors
ZHOU Zhi-xia
(1.The Center for Econom ic Research of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2.Weifang University,Weifang 261061,China)
Farmers'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s affected by a variety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Since the beginning of 1970s,from political,economic,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dimensions,the academ ic circle has proposed various analysis paradigms,such as smallholder farmers theory,risk decision theory,technical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theory,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alternative technologies.This paper has review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thus made a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on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decision-making preferences and choice modes adopted by farmers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and proposed that the popularization,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friendl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would be the deep exploring fields for the academia.The study results w ill provid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for studies on farmers'technical decision-making behaviors.
farmers'technical decisions;econom ic characteristics;decisions preferences;choicemodes
F320.1
A
1672—1012(2015)02—0049—06
2014-12-20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ZR2014GL010);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13GA740012);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计划项目(J12WG64)
周志霞(1975—),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在站博士后,潍坊学院神经决策实验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