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标 郎颖丽
(河南大学 金融证券研究所,河南 开封475004)
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翻译产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王志标 郎颖丽
(河南大学 金融证券研究所,河南 开封475004)
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一股潮流,翻译产业在文化发展与传播中起着桥梁作用,因此,研究文化全球化对翻译产业的影响及其对策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翻译产业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前者体现在文化全球化催生了大量的翻译岗位,促进了对外宣传事业的发展,加快了翻译产业自身的发展;后者体现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了汉语的纯洁性,提升了翻译工作的难度系数。为了应对文化全球化,需要规范翻译产业的相关法规,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和发挥翻译协会的作用。
文化全球化;翻译产业;翻译企业;译员
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行,不断影响着世界各国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中,翻译产业作为沟通语言的桥梁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无论文化“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需要翻译产业作为支撑。与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的翻译产业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产业内部结构不完善、产业与社会有效需求的服务对接能力十分欠缺等方面。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会受到来自异域的优势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文化全球化为中华优秀文化向全球辐射提供了通路。那么,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翻译产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翻译产业如何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以往的研究多立足于本地讨论本土翻译产业的发展问题,缺乏对文化全球化大背景的关注,这就使不少研究策略没有考虑到翻译产业如何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深刻影响。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翻译产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译产业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对策。在本文中,翻译产业聚焦点主要在翻译企业及其雇用的译员两个方面,但是,对出版机构和个人因雇用译员所形成的翻译市场、对外宣传翻译中的问题也有涉及。
(一)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翻译产业的有利影响
1.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文化全球化为中国吹来了多元文化,也给中国翻译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从就业方面来说,文化全球化催生了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要,不断涌现的翻译公司所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能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翻译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关联效应大的特征。据统计,在拉动周边产业发展方面,翻译产业是总关联产出比最高的行业之一,其额度达1∶30[1]。
翻译产业需要的是知识型劳动力。有关资料显示,如果打造一个年产值百亿元的翻译产业园区,那么就可以为社会提供20万个知识型劳动就业岗位。国内有几个大的翻译产业园区,其中,位于大连、武汉和成都的园区发展比较完善。例如,武汉翻译产业园区是中国首个多语言信息处理产业基地,以传神信息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以其他翻译企业和相关企业作支撑,预计可为武汉市提供8万-10万人的就业岗位。武汉拥有82所高等院校,就业压力较大,通过发展翻译产业将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在多元文化下,常用语种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因此小语种人才走俏,由此出现了大量小语种培训机构。以中国西南部的文化交流为例,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密切,对精通东盟诸国语言的人才有较大的需求量,因此导致越南语、泰语、马来西亚语等小语种人才供不应求。伴随着小语种人才的紧俏,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培训机构,每年报名学习小语种的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这就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从事小语种培训师这样的新的工作岗位。除了翻译企业、出版社和培训机构需要翻译人员外,网站,尤其是外贸类和语言类网站,同样需要聘请专业的翻译人员来工作。
如表1所示,按照2014年5月份的统计,翻译人才就业前景最好的地区是上海,就业地区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由此看出,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着翻译产业的岗位供给。翻译专业则在语言类专业排名第二,显示出强大的就业竞争力。
2.促进了对外宣传翻译事业的开展
文化全球化趋势为文化的发展与共融提供了契机,也使中国认识到了加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意义。中国在文化贸易领域存在严重的“文化赤字”现象,文化进口多于出口。为了扭转这种逆差局面,中国开始重视并研究对外宣传的翻译工作,由此促进了对外宣传翻译事业的发展。对外宣传翻译,就是将本国的国家政策、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等翻译成外文,然后通过报刊、图书、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体传播给世界,使世界能够了解中国。对外宣传翻译不同于普通的跨文化交流,具有时效性。以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印象十分模糊,甚至还存在误解。各行各业往往也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宣传,与外国企业合作的效果受到影响。
为了在文化全球化中树立文化大国的形象,需要更加重视对外宣传翻译工作,不断提高对外宣传翻译的质量,丰富对外宣传翻译的内容。比如,我们不仅要向世界展现古老的中国文化,更要将发展中的文化传播给世界,让国外了解与时俱进的中国。另外,要不断创新对外宣传翻译的形式。2011年,中国将国家形象宣传片搬到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屏幕上,将最真实的中国展现给了国外人民[2]。应该鼓励类似的创新大量涌现,促进对外宣传翻译事业的发展。
3.加快了翻译产业自身的发展
中国翻译产业起步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翻译服务开始走向社会。在此之前,翻译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门组织,服务于外交、文化交流、科学技术等政府活动。之后,翻译作为一种服务走向市场,一些专门从事翻译服务的企业开始出现[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翻译服务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依靠高知识含量、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翻译服务的现代服务业[3]。但是,中国的翻译产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翻译产业也在迅速发展,每年翻译市场的增长率都呈递增趋势。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其翻译研究”被评为2013年学术界十大热点之一,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必将推动当代文学的传播,为其提供服务的翻译产业也将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翻译产业的不利影响
1.冲击了汉语的纯洁性
随着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出现了许多影响汉语纯洁性的现象,比如“中外混合语”大量涌现,并进入日常对话甚至书面语之中。有人认为,混合语可以为交谈创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为交际带来了便利,还为说话人塑造了紧随时代发展的形象。也有人认为,那些已经固有的本族语言无须用外国文字来替代,否则会破坏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并影响语言正常的交际功能。笔者认为,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同人类社会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应该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时代的变化。吸纳外族语汇是任何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4],中国的语言也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而非一朝一夕之功。在语言的融合中,我们并不反对新名词、新文化,汉语就是在充分吸纳新鲜词汇的基础上不断前进的。但是,在某些方面语言的纯洁性确实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比如语言的组织规则遭到破坏,一些被滥用的字母和词汇充斥于报纸杂志,网络上存有大量不规范的用语,港台汉语对大陆语法的不断侵蚀,等等。这些都扰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不便。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目前国内对汉语的重视程度不够,比如一些大学里没有开设语文课或者传统文化课。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国人的汉语水平越来越低,纸质出版物、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媒介逻辑混乱、语言失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外来文化和自身放逐的合力下,汉语的纯洁性受到了较大的打击,在不规范的语言环境下,青少年难免受其影响,由此带来的恶果可能是汉语在经历数代冲击后变得面目全非,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的火星文等怪异语言就预示了语法错置带来的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对此抱以适当的警惕。
2.提升了翻译工作的难度系数
每个国家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后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是每个国家的吸引力所在,但是因为译者背景的差异,要想透彻地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在翻译他国作品时,译者往往需要进入所在国家的网页搜索其风俗习惯,甚至要在该国的论坛内注册会员与该国的国民讨论这些包含独特文化的信息,这样才能实现原真性翻译的目标。如此一来,译者在个别词汇上就要耗费较多的搜寻时间,由此产生了较高的机会成本。为了降低自己的机会成本,一些译者没有付出努力在跨文化背景中去求真,所以我们在阅读翻译作品时总感觉有些地方难以理解。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数量庞大,信息更新速度较快,要及时跟上技术进步的速度或者快速地获取行业信息,就对翻译时间提出了较紧的要求,“敏捷翻译”已经成为制造业和商业等产业保持竞争力、开拓利润增长点的迫切需要,但因此导致了翻译工作难度系数的大大提高。以文学作品为例,中国每年都要出版许多“外译中”的译著,而“中译外”的作品却严重供给不足,制约了中国传统与当代文化的国际传播。之所以如此,在于中国缺少高水平的“中译外”人才。中国高校的外语教育模式侧重于语言学习,但缺乏对语言实践的安排。尽管2006年不少高校开设了翻译专业,但培养的毕业生数量远远不够,并且缺乏翻译的实战经验。而要翻译一部文学著作,译者不仅需要掌握本国语言和目标国语言,还要对两个国家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由于对译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要求高,这种高端人才就比较少。值此背景下,要保证文学翻译作品的水准,难度自然较高。
(一)规范翻译产业的相关法规
翻译产业属于一个特殊产业,按活动内容可将其归入信息产业或文化产业,但是这两个产业又与翻译产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翻译产业带有交叉属性。因其特殊性,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翻译产业的规范都不明确,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以至于在翻译产业出现了大量道德风险问题,例如翻译企业任意压低译员的劳动报酬,译员翻译的作品粗制滥造等。许多低端翻译企业的无序竞争使一些专业化的大型翻译公司面临生存压力,甚至使一些优秀的翻译人员离开了翻译行业,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造成了不良的市场竞争局面[5],使中国翻译产业难以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压力。因此,制定适合翻译产业发展的法规是必要的,是中国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前提。规范翻译产业的立法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制定价格标准。目前市场上的翻译价格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翻译公司制定的翻译价格远远低于大型专业化的公司。这样的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导致译员的工资被拉低,低工资引发“竞次”现象,从而使消费者无法享受到优质的翻译服务。许多译员都不愿意从事图书翻译工作,原因在于翻译收入无法弥补付出的劳动成本,结果就影响了文化的传播。由于翻译所涉及的语种、行业、形式不尽相同,制定统一明确的定价准则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行业的平均回报水平制定价格区间,方便译员和消费者熟悉翻译行情,也可抑制翻译公司“漫天要价”的现象。
第二,明确准入制度。无论公司还是译员,进入翻译产业的门槛都比较低。在中国,注册翻译公司极为方便。最典型的“1234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1234公司”系指1家公司、2部电话、3台电脑、4个兼职翻译。译员只要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就可进入翻译行业。过低的行业门槛造成翻译市场上充斥着劣质译品,一些优秀的作品经过翻译后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因此,准入制度既包含设立翻译公司的条件,又包括对译员的资格审查。按照法律规定,翻译公司注册属于普通公司注册范畴,注册流程与其他类型公司大体一致。因此,要提高翻译公司的准入标准,可以增加其他方面的条件,比如对公司人员外语程度、从业资格、从业时间、高水平译作等方面进行考察。同时,要加强对翻译网站的管理,例如规范翻译信息发布的内容,要求翻译企业将翻译价格、翻译时间和翻译标准在网站的相关条目中明确显示等。在译员方面应规定,从事不同的翻译工作应有相关的翻译证书,例如口译人员应有口译证书,笔译人员应有笔译证书和某一专业的学位证书;要求译员遵守翻译道德,对违反翻译道德的译员可暂停其翻译资格,几年内不允许其从事该行业,并将事件记入其诚信档案。
(二)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
翻译人才的短缺是影响文化传播的原因之一,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翻译人才成为中国翻译产业应对文化全球化的重要环节。对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第一,加强高校教育,培养专业化翻译人才。传统观念认为,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就是翻译人才,其实不然,因为外语与翻译属于不同的学科,专业翻译人员还要掌握各种翻译技巧,拥有丰富的知识体系。从分布上看,有翻译专业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比较少。因此,应该充分挖掘全国的高校资源,批准符合条件的中西部地区高校建立翻译专业。在培养本科翻译专业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对研究型翻译学硕士、翻译专业硕士和翻译学博士的培养,以形成完整的阶梯型翻译专业教育体系。
第二,翻译企业应与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译无止境”,翻译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学习,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压力就需要不断加强对译员的培训。在翻译劳动力市场,翻译公司是翻译劳动力的需求方。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翻译市场中获利,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翻译企业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靠“软实力”在市场占领一席之地。为此,翻译企业要定期培训老译员,在经验少的新译员入职前要先对其进行培训,应为新老译员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通过与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可以逐步提高译员的素质,培训机构还有可能为翻译公司输送优秀的翻译学员,从而实现双赢。
第三,在翻译公司和出版机构内部建立翻译学徒制。在古代社会,学徒制对于传承传统技艺是一种重要方式,因为一些技巧性的工作难以言说,只有通过近距离长期学习、模仿、摸索和体悟才能掌握。到了现代社会,正规教育的普及终结了学徒制。但是,相对于大规模学习,学徒制仍有其无法替代的优点。如果翻译公司和出版机构能够在内部选择几位翻译经验老到的译者作为师傅,使这些优秀的译者能够将自己所积累的翻译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后来者,那么就可以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后继者[6],从而提高这些单位的整体翻译水平。
(三)充分发挥翻译协会的作用
中国的翻译协会于1982年成立,宗旨是开展翻译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队伍建设,进行行业指导,参与行业管理等,是主要由与翻译工作有关的机关、单位、团体及个人自愿组成的学术性、行业性非营利组织[7]。因此,中国翻译协会对翻译企业和译员的约束力并不大。如果能够赋予其管理翻译产业的权力,那么中国翻译协会就会发挥类似于证监会和银监会对证券业和金融业的作用。
翻译协会应当将所有的翻译公司(包括依靠互联网的翻译公司)和译员统一建档,并将档案公布在网上并不定期更新。首先,由公司和译员向翻译协会提交注册申请;然后,由翻译协会依据法律法规进行筛选,批准符合条件的公司和译员进入翻译产业。这样既方便了公司和译员,又有利于消费者。在管理方面,可以建立投诉系统,由社会各界对翻译公司和译员进行监督,在翻译协会的官网对翻译公司或译员的违规行为进行公告,可取消严重违规者的翻译资格,对优秀的公司和译员则给予奖励。完善翻译统计制度,每年对翻译企业数量、兼职与专职翻译人员数量、“外译中”和“中译外”的作品数量进行统计,对各行业的翻译需求进行评估,对重要翻译事件进行记录。
本文首先以文化全球化为背景,从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个相反角度讨论了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翻译产业的影响。有利影响表现在:文化全球化促使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翻译岗位,这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文化全球化促进了对外宣传翻译的发展,缩小了中国“文化赤字”;社会各界开始关注翻译产业,促进其全面发展。不利影响表现在:文化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语言纯洁性;在全球化过程中,需翻译的语言种类增多,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翻译周期缩短,凡此种种,导致翻译难度系数上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建议:从制定价格标准、明确准入制度方面规范立法;从加强高校教育、促使翻译企业与培训机构合作、重建翻译学徒制等方面提升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培养能力;积极发挥翻译协会的作用,提高其对翻译秩序的约束力和信息传导能力。
由于翻译产业发展还不成熟,搜集到的数据有限,所以本文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把握不够充分,对翻译产业的了解不够深入等。在今后的研究中会从翻译产业内部组织结构是否合理、译员与企业的劳资关系、翻译产业规模化与产业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对相关对策细致剖分,研究具体的实施方法。
展望未来,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是我们无法忽视和逃避的。中国正成为文化全球化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也许是一朵较大的浪花,外来的文化对中国文化带来的冲击使这朵浪花摇摆不定,但这朵浪花也在影响着其他浪花,最终所有的浪花融合在一起推向前进。
[1]徐颖,池梦,胡位群.把武汉打造成翻译产业集散地[N].楚天都市报,2009-01-15.
[2]王薇.国家形象片:让你了解更真实的中国[J].金陵瞭望,2011(4).
[3]吴希曾.中国翻译服务产业与企业现代化[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4c728df5010007pu.html,2006-05-23.
[4]郑朝红,张帅.全球化语境下的语言纯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尚亚宁.我国翻译产业发展:瓶颈与出路[J].前沿,2011(15).
[6]王志标.文化强国视野下如何发展翻译出版业[J].中国出版,2013(22).
[7]中国译协网[EB/OL].http://www.tac-online.org.cn.hk2gfy/node_1742.htm,2008-05-26.
【责任编辑:李维乐】
The Impact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Translation Industr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atter
WANG Zhibiao, LANG Yingli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Securities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 475004)
Cultural globalization has been an irresistible trend in which translation industry plays a bridge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mission of certain culture. Therefore, it ha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vestigate on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on translation industr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atter. Cultural globalization has both good and bad impacts on Chinese translation industry. The former lies in the fact that cultural globalization gives birth to an abundant of translation jobs,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news and accele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dustry itself; the latter lies in the fact that cultural globalization lashes against the purity of Chinese and elevates the difficult degree of translation job. To deal with cultural globa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normalize relativ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ranslation industry, cultivate high-quality translators and play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associ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ranslation industry; translation enterprise; translator
2015-03-14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产业文化与‘中国制造’融合发展研究”(编号:12CJL031);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可持续背景下翻译产业的经济绩效与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012-GH-023);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增强河南文化创造活力研究”(编号:2013BJJ020)。
王志标(1980—),男,河南汝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研究; 郎颖丽(1989—),女,河南辉县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F49
A
1672-3600(2015)05-0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