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生态伦理与当代文明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2015-04-11 15:28李红梅张梦楚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道家万物

李红梅 张梦楚

(杭州师范大学 政治与社会学院,浙江 杭州310036)

道家生态伦理与当代文明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李红梅 张梦楚

(杭州师范大学 政治与社会学院,浙江 杭州310036)

2014年11月27-29日,由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和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与实践创新基地联合举办的“道家生态伦理与当代文明高端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多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在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面前,与会专家、学者们立足于当代社会现实,以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一、生态伦理是对天人关系的全新思考

生态问题是在人类诞生之后出现的,但直到近代,人们才意识到生态问题和人类的生存形态有着重要关联。在这方面,道家提供了古老的生态智慧的思想资源,广究天人之际,包含了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认为,如果要在道家思想里找出对现有的生态问题的直接解答是很难的,而且有比附的嫌疑。认识道家的生态思想,可以将道家思想与诸子百家思想联系在一起思考。儒家说“道不远人”,强调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去看待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也是生态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解决生态问题也是想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道家强调美的事物都是有差异的,有差异即是万物的价值。每一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有生存的权利。道家生态思想在价值上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儒家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民爱物,这是强调价值的感情维度。这两者要联系起来才能解决生态问题。“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正是这二者的合一,也是儒家对道家思想的吸收。

浙江省委党校董根洪教授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人类作为自然的最高进化物,成了繁衍出庞大人口的生物群体,造成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严重紧张关系。在此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生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便是人多人少的问题,便是计划生育的问题。人之所以成为自然万物的公敌,主要是人口的问题。从1974年至今,动物数量减少了52%。道家的生态理性非常深刻,老子称“天地不仁”,没有人的优先性,强调自然与人的平等。

河北大学李振纲教授认为,现在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其生态智慧可以为现代人借鉴和发挥。《大宗师》认为“自本自根,生天生地”,让人感受到了生存境界的内在性,是生命的本源。《齐物论》里讲“道通为一”,有生命世界平等的情怀。这种并生、共存的意识很可贵。《天地》中的“汉阴之忧”,汉阴丈人对“机心”进行了批评,这是对工具主义者的预警。《应帝王》中的混沌之死,混沌的自然状态改变了,其本真的生命也失去了。这些都对后世有许多启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霞教授则对天人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她认为人们的行为受思想的引导,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回到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去寻找能指导我们行为的方案。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万物兴衰由人”,万物的灵性都是由人赋予的,人是万物的神;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万物都有平等的权利,将人的地位降低。陈霞教授认为在这两种争论之中,如果持一种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或者是责任性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可能会更有利于人与万物的相处。这种弱化的人类中心论肯定人是万物的一员,提醒人是与其他物种同处于生物圈的伙伴,呼吁人类肩负起自己的职责,维护生态平衡。这克服了强人类中心主义式的妄自尊大的偏狭,拓宽了人类道德的关怀视野;也弥补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贬损,强调了人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责无旁贷的义务。在环境保护中,人们应该坚持的是这种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

杭州师范大学朱晓鹏教授从伦理进化的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伦理道德起源于作为有机共同体的成员对自我的自利行为的适当限制和自由选择的合作取向。对自我的自利行为的适当限制遵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是一种消极的“不作为”;自由选择的合作取向指个人在面临自由行动时,选择有利于他人和整体利益的合作取向,是一种积极的“有所为”。前者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道德”,后者则是一种“积极的道德”。生态伦理观念的产生也可以从“消极的道德”和“积极的道德”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就前者而言,生态伦理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产生并且普遍发挥作用的一种新的道德伦理规范;就后者而言,现代生态伦理也成为一种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方式。当代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已促使人类意识到自身应对自然万物具有伦理道德责任。要把自然万物也纳入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将人类的伦理道德关怀扩展到自然万物的世界中去。另外,还要使生态伦理共识转化、落实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制度设计、行为规范、实践准则之中,成为普遍的实践形态和日用常行的世界图景。

此外,绍兴诸暨市委党校的冯国利博士、中国计量学院的林孝瞭副教授、浙江农林大学的洪千里博士等,也就道家生态伦理、天人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

现代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万物都是生态系统整体中的一部分,人对自然界的利用必须控制在一个适宜的限度之内,而这一点在道家思想中体现得尤为显著。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发现与认识,对解决普遍存在于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浙江大学孔令宏教授认为,道家、道教典籍中有丰富的生态观和生态伦理思想,道教法术、禁忌、戒律中有丰富的生态伦理规范,应该在梳理、挖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伦理学相比,既有共通之处,也有独到之处。前者为它与当代生态伦理思想相互衔接提供了可能性,后者则显示了它对丰富和发展当代生态伦理学的价值。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之间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深入研究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对建构和发展当代生态哲学意义重大。

复旦大学哲学系李若晖教授通过论述老子“知”与“欲”的概念,认为“欲”既是对外物的想象,也是对现已拥有之物的否定。对于物的区分,包括“我”与外物的区分,便构成所谓“知”。当人们有了“知”,便会“不知止”、“不知足”,进行创造。而这种创造使“道”丧失了作为万物同一性的地位。因此,道家主张无欲无知、“少私寡欲”、“绝圣弃智”等生活方式,强调去除过分的欲望和需求,只保证维持自然生命的物质条件。满足于一种无欲无羡、天然自足的生活,弃绝了以一己之私欲区分外物,回归消泯物我的自然之境。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安继民教授认为,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普遍感受到因破坏自然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危机。因此,以科学理性而非宗教信仰意义上的善待自然,成为人类的一个新道德,以大道原则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于是兴起。其代表人物罗尔斯顿认为:大自然是一个整体,其中的事物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都有自己的地位、作用和价值,都应拥有道德地位和道德权利。而老庄道家的人与自然的伦理观念与此相适应。

商丘师范学院高建立教授认为,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中潜含着明显的生态伦理意识:把人与天地万物视做平等的关系,而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就从一定意义上破除了人类中心论,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不应无视自然,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应当因顺自然,自觉遵守客观规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种观念体现在思想上即是老子的“四知”(“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伦理原则。“四知”原则对于当今时代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老子反“伎巧”,倡“无为”,并有以“小国寡民”为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与会学者还就休闲哲学、生态伦理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如人民出版社方国根编审、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董京泉研究员、浙江省文史馆馆员陈锐教授、浙江省委党校陈立旭教授、杭州师范大学赵玉强博士、浙江大学来晓维博士等都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

【责任编辑:高建立】

2015-01-23

李红梅(1972—),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道家哲学研究; 张梦楚(1992—),女,湖北宜昌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道家哲学研究。

B223

A

1672-3600(2015)05-0027-02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道家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漫画道家思想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