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驰
县区级电视台记者型播音员新闻逻辑思维的构建
□刘驰
县区级电视台因受人力资源限制等因素影响,播音员往往一岗多能,除了承担配音、播音任务之外,还要承担新闻采访等任务,其新闻逻辑思维具体表现在直播连线、现场出镜、稿件撰写、新闻策划等多个环节,记者型播音员逻辑思维的方式不仅是个人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个人魅力、频道竞争力的体现。在新闻实践中,因为专业出身、后天培养等多种因素的的限制,县区级电视台记者型播音员逻辑思维水平在稿件写作、新闻呈现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县区级电视台;记者型播音员;逻辑思维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在新媒体技术及信息接收方式多元的当下,县区级电视台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人才竞争方面,与更高级别媒体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将既有人才的能力外延扩大是当下一个不错的选择。播音员在承担配音、出镜、播音等职责外,业务能力朝记者型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而在新闻的呈现过程中,要充分展现新闻事件的魅力,将更多有效信息进行传递,就一定要提高其逻辑思维水平。
(一)缺乏新闻逻辑思维的播音员出镜时语言丰富性受限
县区级电视台播音员因其良好的外在形象,相对标准的普通话,在重大新闻现场、新闻事件当中一般都会充当出镜记者。从出镜新闻类型来看,一般以预知型为主,如重大活动、节庆盛典等。在对新闻魅力的贡献方面,主持人主要的优势在于口齿流利、吐字准确、表达得当。在内容的叙说上结构也相对比较固定,一般以“大家好,我现在是在XX,大家可以看到XXX”这样的模式为主,内容也经过了编导的提前准备,如每年的“两会”报道、9.8投洽会报道等等。预知的新闻事件经过前期团队协作,播音员的发挥只需按部就班就可以了。但是当面临突发重大新闻事件,如天灾人祸等新闻现场,播音员在临场语言的构思、新闻点的获取、报道角度的选择等方面就受到了很大限制。如地处沿海的福建,每年都会遇到台风的侵袭,县区级电视台在很多现场报道中关注的角度大多是风力几级、风速每秒几米、雨水量等专业气象知识,关注了天,而忽略了人。
(二)专职播音员过于注重外在形象,易忽略新闻的内容导向
对于播音员来说,良好的外部形象及清晰的表达能力是其先天优势,但演播室主播形象和外出采访(出镜)形象是两个不同的工作场景,播音员的妆容、穿着、配饰等应该符合特定的新闻场景。如当前各县级电视台都在开展“走基层”的系列主题采访,笔者就职的电视台先后推出了《走基层——换位感受》《美丽转身》等系列报道。此时,如果主播到农村体验农民收割的辛苦,还带着墨镜;体验护林员的枯燥,还穿着长裙;体验包装工人的工作,还戴着过多配饰,那么无形中就让走基层真正走入百姓心中的内涵变了味,有作秀的嫌疑,自然传播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三)缺乏逻辑思维的播音员易出现非语言符号系统配合不够默契
非语言符号系统包含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在新闻采访实践中,其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是体态语言,如手势、动态体态、面部表情、触摸等。县区级电视台新闻节目播音员长期以播报时政新闻为主,长久以来形成的坐姿、眼神位置、手的位置等都内化成了一种既定的模式,一旦走出演播厅到广阔的新闻现场,不少播音员依然还像在演播厅里一样中规中矩。播音员在现场有时候不仅是新闻的播报者和见证者,更是实践者。比如在火灾事故现场、交通事故现场或者是重要的节庆现场,不少县区级电视台的主持人进行报道的时候站姿一本正经,永远都是站立式,正面对准镜头,没有“弯腰精神”,眼神或者语态中没有传递给受众在现场的身临其境感,破坏了受众对新闻传递要素的吸收。
(四)缺乏新闻逻辑思维的播音员在新闻业务中易出现严谨性不足的问题
这一点具体表现在新闻语言的驾驭能力比较薄弱,如某县电视台新闻主播在“主播带你游”的新闻中,说到“在当地,鲜嫩多汁的白萝卜很受游客欢迎”,形容词的使用很是突兀。其次还表现在事实表述不够严谨,缺乏逻辑。在县区级电视台,新闻类型一般以动态消息领导活动会议新闻居多,但是在某些民生新闻的表述中,有播音员参与的稿件写作有些总是不能迅速到达新闻核心。另外还表现在得出的结论事实根基不牢固。2015年6月某县电视台新闻主持人跟随工商食药监等部门一起去检查市场粽子的质量安全情况,抽检的几个批次都不合格,但是主持人现场出镜却说“粽子质量都合格,市民可以放心食用”。所以说,只有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播音员在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时,才能把观点同受众的真正需求紧密结合。
(一)参与的新闻实践过少
目前大多数县区级电视台播音员即使参与采访也是重大事件或特定节目,参与的新闻类型单一,数量偏少,一条电视新闻从选题到最终成品的呈现,播音员只参与了其中的培养和播音环节,没有深度介入到新闻事件当中,“思维是发生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主持人实际上是在
对稿件进行二次消化理解,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播音员首先在给稿件配音时,应该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建立在文字理解基础之上产生的想象与联想上的形象思维,具体表现在脑海中能够浮现和真实新闻现场一样的情境;二是缜密推理符合常理的逻辑思维。基于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共同作用,播音员会对稿件的理解产生和原作者从情感到新闻倾向等方面几乎一样的共鸣,进而在表达手段,如语气使用、停顿把握、重音选择等方面理解稿件,使得稿件散发更大的魅力。县区级电视台新闻以时政新闻为主,辅以一定数量的民生新闻,受到惯性思维影响,播音员一般只是简单分析理解稿件,对蕴含其中的逻辑思维要求有所松懈。
(二)稳定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所欠缺
新闻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深入现场的播音员提出了较高的心理要求。从县区级电视台播音员本身的知识结构来说,一般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新闻采访知识培训,多为“半路出家”。在面对突发新闻事件现场,或者是比较复杂的新闻事实,受到现场压力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要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新闻事实,确定报道角度,组织语言,选择好出镜场景等,需要一定的心理抗压能力。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播音员的播报质量就会大受影响。对于电视这个独特的传播手段来说,播音员除了完成语言表达之外,还要善于运用智慧将现场画面等有效信息最大限度传递给观众,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思维过程并付诸实践,对于县区级电视台播音员来说难度很大。
纵观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考察他们的成长经历就不难发现,他们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一线记者历练过程,参与的采访实践从简单到复杂,新闻类型从动态消息到深度报道,几乎涵盖了新闻采访的所有程序和写作类型,在历练的过程中,其逻辑思维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从单纯的演播室播音到多种能力的具备,这就意味着县区级电视台新闻播音员的成长之路和业务素质积累有必然联系。
(一)加强专业采访写作专业知识学习,回归新闻采访现场,在参与实践中不断成长。
新闻采访报道是一项专业化程度高、比较复杂的工作,要想在新闻现场运筹帷幄,县区级电视台的新闻主持人就必须不断充电,首先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为逻辑思维的完善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前期新闻选题、新闻策划、新闻现场出镜、新闻稿件撰写等重要环节,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学习,逻辑思维完善了,其稿件质量、人格魅力等也会随之相应提高。当前县区级电视台多采取按稿件数量付薪的方式,同时还辅以数量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播音员和记者为了完成任务而简单处理稿件,这就要求主持人处理好速度跟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同安一家成功实现冬果收成的葡萄园为例,如果临时召集一名播音员到现场采访,其现场报道通常落于“我现在在位于某某地方的某某葡萄园,现在这里到处一派收成的景象”诸如此类的报道语言,而记者型播音员则不同,由于掌握了报道内容的全部信息,现场报道的一开始,就突出了这一则新闻的特点“由于采用了台湾控稍和产期调整的技术,在南方其他传统葡萄园进入冬眠的时节,这里依然是一排喜获丰收的景象……”等等,报道的生动性和可看性立见高下,而这需要记者型播音员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加强采访写作专业的培训。
(二)要在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个性特征,创造品牌价值。
个体思维的千差万别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我们宏观微观世界的丰富多彩。在采访方式、语言表达、稿件撰写模式、知识结构完善等逻辑思维外在具体化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县区级电视台播音员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从受众收视心理角度分析,大部分受众很多时候是因为喜欢一个有个性的播音员主持人进而成为栏目的忠实受众。对于县区级电视台来说,播音员的出镜频率比较高,栏目贡献度相对比较大,对吸引受众创造“注意力经济”,条件比较便利,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或睿智儒雅,或端庄严谨等形象,对自身及频道来说都是双赢。笔者所在的电视台经常推出旅游新闻专栏,专职记者采写过程中,常常邀请播音员做现场导览,从2010年起,笔者逐步转型为记者型播音员后,全程介入栏目的策划、采制、后期,使栏目更加适合自己的主持风格,现在,类似的旅游专栏,总编已经有意识地以《×××带您游××》《×××看×××》等,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价值。
(三)在角色意识转换中快速提高逻辑思维水平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角色的转换意味着个体需要摆脱前一种角色行为模式和心理特点的影响,按照另一种角色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行为。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要从采访对象获取更为隐秘的或者是不愿意透露的信息,这对提问者思维模式提出了较高要求。播音员因受自身成长环境、知识结构、个体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角色错位,要时刻铭记自身传播者的身份,站在受众的心理角度思考问题,客观公正报道新闻事件。同时还要求播音员要做到心理素质与外在形象的统一,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将演播室带有表演性质的角色带入到新闻一线。
当前,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媒体格局正在产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对媒体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县区电视台,播音员已不能再拘泥于演播室,必须走出室外,走到老百姓身边,不断强化自己的新闻逻辑思维,实现记者型播音员的转型,才能让自己的节目更加精彩,更加丰富。
1.吕建江.出镜记者的能力组合[J].视听界,2013(06)
2.杨翠.论电视新闻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7(01)
3.张晁宾.电视节目主持人角色转换中越位现象的思考[J].今传媒,2014(10)
(作者单位:厦门市同安区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