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特点及规律研究

2015-04-11 11:30王燕荣
山东工会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思想道德个体

王燕荣

(山东管理学院 劳动关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起着主导作用。合于时代进步趋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情操等思想道德素质,主导着人的行为选择的目的和方向。正像爱因斯坦所说的:“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因此,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国家人才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的意义。

从人类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来看,婴幼儿期被认为是人生发展的幼稚期,成人期被认为是人生发展的成熟期,青少年期则是个体从儿童到成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我国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一发展阶段相对于初、高中教育阶段(林崇德,2002)。西方心理学家一般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青春发育期开始直至完成大学学业阶段。这一发展阶段约为十一二岁至二十一二岁 (Cole&Cole,1996 Santrock,2001 Steinberg,1999)。中外研究者的以上划分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本文中,拟把青少年界定为进入到青春期(即11、12岁)但还没有达到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鉴于成熟这个概念内涵的多样性,暂把青少年年龄上限作弹性处理(18岁左右),来界定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的成长,一般包括身体、智力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发展和成熟。而这一时期良好的思想道德养成是青少年向人生成熟阶段过渡的重要成长基础。所谓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成长,即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对社会、人生的高屋建瓴的认识,培养乐观和自信的健康心理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道德实践中逐渐形成和谐、高尚、坚定、乐观、进取的健康人格,从而保证其个人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其社会价值。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的特点

青少年是在社会环境的要求和影响下,经过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的自主选择过程,来完成自己的思想道德成长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思想道德形成过程的特殊性,其主要成长特点有以下四个:

(一)变动性。按唯物史观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状况、家庭环境及大众传媒等各种社会因素,必然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挥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使得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逐步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但由于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制度体制的不健全,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钱权交易”、“红包现象”、“有偿救人”、“公款挥霍”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这些见利忘义的行为扭曲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家庭中,父母、长辈的不当言行也会影响着青年的思想认知;网络等大众传媒具有直观性,且覆盖面广、信息流通快,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成长具有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必然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波动变化。

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带动着社会道德观念的新旧更替。社会个体也就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思想道德转化,勇敢地打破旧的道德局限,内化新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加之个体的社会处境、社会角色也是不断变化的,其自我意识也会随之变化、发展。因此,青少年个体思想道德养成必然具有反复的变动性特点。

(二)主体性。青少年个体思想道德的形成,是通过其个体的自我意识内化社会道德而实现的。在此过程中,社会思想观念信息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中的多种方式、渠道输入到个体的自我意识系统中,转化为个体思想行为的参照系,指导个体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培养自我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当个体行为偏离参照系的要求时,通常会感到内疚、羞耻,或者受到外在的批评惩罚,从而促使个体重新向着参照系的方向改进,以达到道德行为上的自我和谐。

然而传统的以道德知识为基础的“美德袋”的教育方式,采用的是单纯的道德教条的灌输方式,未经过受教主体辩疑和质问的独立思考过程,只能让青少年形成肤浅的道德认知,不能达到道德行为的养成目标。所以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应注重其主体性方面,引导主体按照外在的道德要求,进行主动的、积极地自觉建构自身的道德观念体系的活动。

(三)实践性。“道德在根本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个体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源动力。个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加深对道德规则的理解,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在人际交往与合作中,个体就会对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有较充分的感受,并认识到团体活动的成果一方面有赖于每个成员的付出,另一方面团体合作也保证着每个人的利益实现,从而既懂得了规则和纪律对个人、团体的约束、规范利用,也能体会到规则对个人发展、利益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青少年的心智发展使其已有了初步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够按社会规范去自我评价、自我要求、自我履行,但这只能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在与社会人群的交往与合作中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实践,没有交往,就没有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使我们变得善良。”因此,对青少年应注重实践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意识开展的各种活动必须奠基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之上,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帮助青少年学习如何有效地和负责地行动。

(四)层次性。个人的道德认知、思维和行为的成熟度一方面受到个体身心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在相当程度上受环境和个人阅历的影响,因此个体的思想道德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其儿童时期,主要是对父母或监护人的道德规则进行片面接受和内化。在其青少年时期,则在范围更广阔的公共生活中,经历道德实践的同情、共享等反应而学习,掌握社会价值标准。在初中阶段,其思维的逻辑性增强,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了较清晰的认识,道德价值观念初步建立,道德行为选择的动因开始进入基于互利的阶段。但由于这时的抽象思维还属于经验型的,道德情感体验常常局限于小团体范围内,并且仍然指向于表面现象,带有很大的感官直觉性;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其逻辑思维模式已基本稳定,对事物之间相互制约性的辩证思维能力也有较大发展,具备了对社会事务、人际关系的较成熟的独立判断和深入认识能力。

青少年思想道德心理发展的阶段和层次性,要求道德教育在其思维认识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相应引导。对处于初中阶段的少年,应注重对其道德情感激发和道德意志锻炼的教育,在教育的方法上突出说理教育,还要注意直观形象教育的逻辑性;在高中大学阶段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强调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应结合社会事件,通过对其进行道德推理、判断和评价等,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理性化程度,帮助他们在内心建立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体系,并发展道德自律的品质。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的规律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特点,决定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的引导教育,要遵循以下几个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的规律:

(一)引导超越律。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抉择,是人的精神性对生物性的升华。现实生活是物质的生活,理想生活是意义的生活,人的生活选择应是从物质生活走向意义生活,超越物质是人自由自觉的本性的体现。道德实践的超越性会给主体带来精神的享用性。“所谓德育的享用功能,即是说可使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并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2]当青少年把思想道德发展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手段,并且从道德行为的完成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体验时,才会有不断自我要求和超越的可能。

青少年正处在思想道德的不断成熟期,自身的道德思维、判断能力还不强,需要外界的正向引导。在加强对青少年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教育与引导时,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坚持正确的理论引导,也不回避社会消极现象,从而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辨别是非的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体系。

(二)熏陶内化律。个体的思想道德形成,一般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积累逐渐提升到思想体系的价值观层面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将社会的道德要求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体系的过程。例如,当社会的某个价值观念作用于个体认知时,个体首先做出同化反应,即在已有的道德心理基础上来消融、同化这个观念,以完善原来稳定的道德心理结构,而当这一外在的价值观反复作用于个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使个体原有的道德心理结构发生自我调节和创新,慢慢形成适应外在价值观念的新的道德心理结构。

道德哲学家德洛布尼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所做的研究认为,道德是与各种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且其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借助于各种渗透的方式完成,以外在熏陶的途径,引导青少年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他们的道德意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将内化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三)知、情、意、行互促律。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基本要素组成。其中道德认知是前提,经常受外在影响而不断变动;道德情感一旦体验就具有较大稳定性,对道德行为发挥评价作用、调节作用和信息作用,使个体自主决定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道德意志则依据主体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果断地确立道德行为的方式并推动主体去实践;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部状态,表现为道德言论和道德行为习惯。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个体思想道德的不断发展。

青少年成长中思想道德发展同样依赖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参与。这就要求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先晓之以理,再动之以情,激起心理层面的激荡,然后借意志的力量进行持续的道德实践体验,最终在思想体系的高度解决问题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阶段渐进律。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的阶段律,是指主体按照他律阶段、自律阶段、自由阶段的依次渐进形成自身稳定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的过程。道德他律阶段是指青少年在外在权威和赏罚规则的刺激下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阶段;道德自律阶段是指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己的道德认知做出道德判断、道德推理,并运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因素去自觉实践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道德自由阶段则是个体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道德思考,超越社会的具体道德规范的条条框框,自主的建立和践行自身的道德价值标准的阶段。

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阶段,主要处在道德他律逐渐减弱、道德自律逐渐增强的这一过程中。在这一发展阶段,青少年逐渐学会在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下,主动的建构形成自身需要遵守道德规则。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要引导青少年的主体性发挥,通过各种活动发展青少年与同伴、家长、老师等的多边关系中,利用其道德体验培养他们道德自律的能力。

参考资料: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2]高国希.道德哲学[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64.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思想道德个体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