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当代拓展

2015-04-11 10:39〇罗
关键词:马克思

〇罗 川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论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当代拓展

〇罗川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虽然马克思没有对自然生产力进行过系统论述,但是其著作中内含丰富的自然生产力思想。这些思想在中国化和时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既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重新强调,又是对其作用和地位的进一步彰显;既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又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实践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 自然生产力; 当代拓展; 理论意蕴; 实践启示

The Study on Marx’s Natural Productivity Thoughts and

their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in China

LUO Chuan

(Institute of Marxism,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Marx did not systematically discuss natural productivity in his works. However, his works contain rich thoughts of natural productivi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se thoughts were developed into a serie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which not only reemphasized Marx’s natural productivity thoughts but also highlighted their roles and status; which not only inherited and renovated Marx's theory of productive forces, but also provided practical inspiration for ou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s:Marx; natural productivity;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practical inspiration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提出是对传统生产力观点的反驳与澄清。理论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普遍认为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人类发展的能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凸显,一些学者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对传统生产力概念进行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影响说”、“适应说”等观点,但是仍未摆脱把人和自然当作主客体而相互对立的缺陷。步入新世纪后,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党和国家及时适应形势变化,把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运用到我国的具体实践当中,提出了“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观点,为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实践启示。

一、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的理论意蕴

马克思在表述生产力内涵时曾交替使用过多种提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生产力”、“自然力”、“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等,但是并没有对生产力概念作出一般性的界定。实际上我们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可以发现,他所提及的生产力思想主要包含三重理论意蕴:一是物质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即人们征服和利用自然使其适应人类发展需要的客观物质性力量;二是实践生产力,即人类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矛盾过程中表现出的实践力量;三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即人类进行自然再生产的能力和人类进行经济再生产的能力的总和。传统生产力观点将物质生产力视为生产力的完整概念,而忽视了实践生产力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在我国面临资源紧张、环境破坏、能源缺少等严峻挑战下深入挖掘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然生产力是与社会生产力相对应而存在的范畴,它指存在于自然界,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类社会生产相联系,并最终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马克思虽然没有对自然生产力进行系统研究,但在《资本论》中却有许多地方涉及到自然生产力思想,如马克思认为,“自然就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的形式或以渔产等产品的形式,提供出必要的生活资料。”又如马克思指出,“农业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力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生产品和使用价值。”。马克思的相关论述还有很多,这些论述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

如前所述,自然生产力是与社会生产力相对应而存在的范畴。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把握生产力的完整概念可以把生产力划分为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两个层面,这样划分既是对人们在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生产力的强调,又是对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的重新关注。按照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生产力思想的相关论述,自然生产力可以从狭义和广义层面进行诠释。从狭义层面理解自然生产力,自然生产力表征的是单纯的自然力,即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力量。依此理解,整个自然界都具有自然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可见,从狭义层面理解的自然生产力是以劳动者没有直接介入自然界为前提的。从广义层面诠释自然生产力,自然生产力除了包括纯粹的自然力之外,还包括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生产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依此理解,自然生产力还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生产能力,是人类有目的的生产活动的前提,是与社会生产关系相对应而存在的。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自然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没有足够重视,一些学者认为这是符合马克思生产力观的。其实这是对马克思生产力观的误读,马克思虽然重点关注的是与社会关系紧密相关的社会生产力,但是从没有由此而否定自然生产力,相反,他认为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自然生产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就什么都不能创造”,自然生产力是劳动者用来开展劳动和实现劳动的必要条件,离开了自然生产力,人类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就谈不上任何社会生产力。可见社会生产力要以“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为实现前提,离开了一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社会生产力就不能够实现。此外,马克思还根据自然生产力在社会生产力中的不同作用将其分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在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生活资料的自然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文化发展的较高阶段生产资料的自然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受自然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即人们进行社会生产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等实际情况制约着物质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等自然生产力状况对社会生产力的制约集中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受到作为社会生产力前提的自然生产力制约上。马克思认为:“生产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马克思还认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可见,劳动生产率是与生产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良好,如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等都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生产力的实际情况还会影响到作为生产资料要素的劳动对象的实际情况,如影响到劳动对象的广度、深度等。自然生产条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自然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自然环境的再生产能力较强,劳动对象的范围较广,质量上乘,因此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二、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在中国的当代拓展

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在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可以称之为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在中国的当代拓展。早在建国初期,周恩来就曾指出,人民身体健康状况要受到自然环境状况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好了自然环境也就“保护了最大的生产力”。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曾谈到,地域广大、物产丰富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优越条件,但是还没有勘探出的资源还不能够构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生活资料。1989年,李鹏在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保护自然环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199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出台的《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强调,资源环境状况不仅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还构成了生产力的重要要素,“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将直接危及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996年,江泽民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想。2001年,江泽民在海南考察时发展了“环境生产力”思想,提出了“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断。2004年胡锦涛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牢牢树立“环境生产力”理念。这些论述将“环境生产力”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有力发展了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

以上观点是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在中国的当代拓展,抑或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些论述其实都是在强调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影响以及自然生产力在生产力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是影响劳动者的重要因素。劳动者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劳动者的介入,为此江泽民曾指出,人在生产力结构体系中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力量。自然环境状况对劳动者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劳动者身心健康状况又会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护资源环境可以使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得到有力保障,从而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江泽民同志认为,环境问题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问题,环境问题如果处理得当,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就会得到保障,投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加强。反之,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投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减弱。其次,环境是生产资料的重要来源。生产过程包括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环境不仅会影响作为人的要素的劳动者,而且会影响作为物的要素的生产资料。自然界是以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为主体的生产资料的最终来源,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等自然生产力影响着劳动资料的先进程度和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进而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劳动资料归根到底来源于自然界。这里的自然界包括未经人类加工的初始自然和经过人类加工的人化自然。劳动资料本身所具有的自然力性质决定了人类能够运用劳动工具等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物质形态的动力是由自然生产力提供的。另一方面,自然环境是劳动对象的重要来源。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呈现出减少趋势,如我国目前面临着耕地越来越少、矿产越来越贫乏、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等问题。

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在中国的当代拓展成果对深化我国生产力理论研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第一,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在中国的当代拓展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尤其是对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些理论成果纠正了传统生产力理论只强调社会与自然的区别,而没有把人、自然和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传统思维模式,提出了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有机整合。这些思想要求我们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也要大力发展自然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保护和发展我国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和战略实践。第二,马克思自然生产力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亦即马克自然生产力思想在中国的当代拓展成果对于深化我国生产力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把生产力界定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界使其适应人类社会需要的力量是我国学术界的共识,“征服论”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单向度理解为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和利用关系,忽视了自然对人类生产的制约关系。此后,学术界认识到了传统生产力观点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继承传统生产力观点合理性和规避其局限性基础上先后提出过环境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等新概念。今天,自然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进而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党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生产力思想,克服传统生产力观缺陷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理论研究的发展。第三,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在中国的当代拓展成果对于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部分人以传统的生产力观为指导,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错误的生产力观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自然界就会对人类进行报复,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日益构成威胁就是例证。因此牢牢把握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刻领会“环境生产力”论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及其在中国当代拓展的实践启示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它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第一,充分认识自然生产力的作用,促进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必须进行社会生产,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的结构体系中,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自然生产力在生产力结构体系中应有的地位,才能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面临资源紧张、生态失衡、环境破坏等瓶颈问题。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当代拓展理论告诉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对自然生产力作用有清晰的认识,制定出有利于保护自然生产力的政策,从政策层面杜绝人类看不到自然生产力在生产力结构体系中的作用,将自然作为自己随意征服、改造和利用的对象的问题。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证自然界再生产能力的增强,保证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建立自己的“文明”。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谈到,如果我国经济发展仍是粗放式的,即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会到达极限;即使经济发展了,人们的幸福感也不会上升,甚至还会降低。因此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倡低碳生活等只作为经济问题看待,也要把它作为政治问题看待。

第二,加大环境友好技术的开发力度,保障生产力平稳发展。马克思认为,科技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生产力。但是马克思并没有由此否定科技的作用,相反,他认为发展科技可以解决生产力发展的资源、环境等瓶颈问题。如在《资本论》,马克思就曾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化学科学的进步,对发现废物的有用性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资源供求矛盾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胡锦涛曾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非再生资源储量不断减少,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大的国情,缓和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只有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发展环境友好技术一方面可以使自然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从而最大程度节约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净化自然环境,提高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能力和再生产能力。目前,我国在面临资源供求矛盾尖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受阻的情况下,发展环境友好技术对突破资源瓶颈,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采用绿色能源技术可以缓解我国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紧张问题,推动生产力发展依靠的能源从不可再生能源向绿色可再生能源转化;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无废品工艺和环境友好技术可以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提高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再生产能力。

第三,完善生产力发展的评价标准,确保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为了保障经济的快速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发展标准,并以此来衡量和评价我国经济建设的成果。其中“生产力标准”是最重要的标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标准”的制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们对生产力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把生产力仅局限于物质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而忽视了自然生产力。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对生产力概念进行过整体性界定,但从其著作中体现出了自然生产力思想。我们可以得知,马克思是承认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统一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是不应该局限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或物质生产力,而必须兼顾发展自然生产力。相应地,在评价生产力发展程度时,除了看到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速度和总量外,还需要看到自然资源的消耗状况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情况;除了看到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水平外,还需要看到自然资源利用率提高的程度;除了看到国民经济两大部类生产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情况外,还要看到生态环境系统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情况。正如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中谈到,我们要坚持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和推动地区之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197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1]姜伟新.建设集约型社会(政策篇)[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1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13]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民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6]中共中央关于全民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罗川(1988—),男,四川乐山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问题研究”(11BZX011)

收稿日期:* 2014-11-20

中图分类号:B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5)01—0055—05

猜你喜欢
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哲学的“形式指引”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广元有条马克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