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管理伦理思想及其对现代道德管理的启示

2015-04-11 10:39唐红军
关键词:魏源启示思想

〇唐红军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魏源管理伦理思想及其对现代道德管理的启示

〇唐红军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摘要:道德管理是现代管理伦理学的核心命题,其内涵就是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因素。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体系中蕴含丰富的组织管理伦理思想。魏源管理伦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它以自然人性作为管理的人性假设,以自然幸福作为管理的目标,把道德修养贯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统一,对现代道德管理富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魏源; 管理伦理; 思想; 启示

Analysis of Wei Yuan’s Management Ethics and

its Inspiration for Modern Moral Management

TANG Hong-jun

(Guangdong Engineering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520, China)

Abstract:Moral management is the essential issue of modern management ethics and its connotations refer to various moral factors in management activities. Wei Yuan’s Thought on Administration and Pragmatism implies rich ideas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ethics. The core of his ideas of management ethics is “people foremost”.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management of the nature of humans, Wei Yuan regards the natural happiness as the purpose of management, and makes the moral cultivation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management activities. Wei Yuan’s management ethics emphasizes the inherent unity of self cultivation, family harmony, country management and world peace, which gives rich inspiration for modern moral management.

Key words:Wei Yuan; management ethic; ideas; inspiration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市隆回县人,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家。目前,学术界对魏源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经济、军事、哲学、教育、人才等方面的思想主张,关于魏源的管理伦理思想则研究甚少。经世致用、救国救民是魏源博大精深思想的一条主线,在近代中西方文明交流与碰撞的时代背景下,魏源融汇中西方知识观念,对经世致用作了新的阐释,其中包涵丰富的道德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对现今的组织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很有启迪。

一、道德管理的经世致用性

道德管理就是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这些因素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俗来维系,它以丰富多彩的表象存在于管理活动之中。道德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具体的制度与实践。中国传统的管理历来强调合乎伦理道义,重义轻利,倡导百行以德为首。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特别强调道德修养的作用,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理是内在统一的,把道德修养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魏源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组织内部管理,都应注重道德修养,遵循无为原则,用无为原则导民、化民,使民众返朴,民心淳朴则社会秩序井然,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治”。他还提出“用”必求其适世,而世事以变为恒。所以要勇于变法、更制,并且掌握变革的规律。他说:“君子之为治也,无三代以上之心则必俗,不知三代以下之情势则必迂。……善治民者不泥法,无他,亲历诸身而已。”[1](P56)这就强调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必须与时俱进,符合经世致用的原则。

道德管理是现代管理伦理学的核心命题。管理伦理学兴起于西方,20世纪70一80年代,美国爆发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经济丑闻事件,如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海湾石油公司、埃克森公司等在国外的商业贿赂事件,以及一些企业非法操纵市场和股票交易、随意处置有毒化学物质、严重污染环境、无视工人和顾客生命安全,等等。这些丑闻导致相关企业陷入道德困境,面临生存危机,从而迫使管理者们开始思考企业伦理问题。对于管理伦理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西方学者阿基·B·卡罗(ArchieB.Carroll)在1993年指出:“回顾过去30年来人们对企业伦理的兴趣,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对企业伦理的兴趣不断加深,二是对企业伦理的兴趣看来是由重大丑闻曝光引发的。”[2](P50)

在我国,尽管企业强调以产品、服务质量取胜,但企业道德同样关系到企业的声誉与存亡,关系到内部人员的长远利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一些企业受各种利益和机会的诱惑,不惜损害公众、生态环境乃至内部员工的利益,企业道德丧失,价值观扭曲,从而对社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例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相关企业最终为其“缺德”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浪费了宝贵的社会资源。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企业道德建设已不仅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

二、道德管理的理论假设

魏源直接继承了老子的自然人性观,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本属自然。基于此,他的管理伦理思想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道德修养贯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他提出:“治天下之具,其非势、利、名乎!……人所聚而势生焉,财所在而人聚焉,名义所禁遏而治乱生焉。圣人乘天下之势,犹蛟龙之乘云雾,不崇朝雨天下而莫知谁尸其权。大哉神器,亿万生灵之所托命也,而智可闇奸,而力可觊图乎?夫惟使势、利、名纯出乎道德者,可以治天下矣。”[3]

道德管理假定:现代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的法人组织,其身份特性、使命和行为既不同于个人,也迥异于国家那样的实体。因为企业往往通过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程序作出决策并且采取行动,所以企业可以被定性为它自己的行为者。企业可以按市场规律自由行动,同时必然受制于某些特定的限制,包括法律的和道德的。现代管理绝不能只顾追求自我利益而毫不考虑其他“主体”的利益,甚或通过损人利己的方式来满足自我利益。在企业内部,管理者与下属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人本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因为人性是自然的,有追求名、利、势的欲望,尊重人的本性正是科学管理的体现。组织要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深入研究人性,设计好激励制度和奖惩机制。

根据美国圣母大学国际商务伦理教授乔治·恩德勒教授的观点,企业作为一个法人实体,能独立行使权利与义务,同时必然要承担社会道德责任(它有别于个体的道德责任),因而也是一个道德行为者。[4]事实上,现代企业一方面处于复杂竞争和游戏规则既定的环境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企业对内、对外都必须承担一定的道义责任,不得不应对种种违背道德的行为挑战,因而在其运营过程中必须努力克制和加强自律,长期接受道德诚信的考量。

三、道德管理的领导权力观

衡量管理者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领导力。关于管理者的领导权力,魏源提出了“柔弱不争”和“贵贱同一”。在《老子本义》一书中,他提出:“鱼之为物,非为爪牙之利足以胜物也,然方托于深渊,虽强有力者莫能制之。圣人居柔弱,而刚强莫为伤,亦犹是也。”[5]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原理。管理者守弱须具备内明内强的素质。内明,即知己者明(自知之明);内强,即自胜者强(自强不息)。“老子之道,以昧为明,以弱为强……其昧其弱,治外之药。其明其强,内守之方。”[6]这就是说,管理者要能韬光养晦,注重自我反省和道德修养,顺天道以自强不息。否则于己不能养生,于管理亦不能长久。“不争私利”是柔弱不争的另一重要内涵。魏源提出:“抱一则无我,无我则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乐推而曲全之耳。”[7]可理解为:管理者顺其自然就能超越自我,不会与民众争名利;如此不争,管理者才能获得民众的拥戴。

根据约翰·弗伦奇和伯伦特·雷文的观点:领导权力大致有五种来源,即法定权、强制权、奖赏权、专长权和感召权。其中,感召权源于权力客体对主体所拥有的思想水平、管理作风、道德品质等特质的认同与倾慕。它是建立在下级发自内心认可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而这种影响力是法定权、强制权与奖赏权所难以企及的,也往往是管理者最难以做到的。[8]显然,感召权是由领导者的个人道德品质决定的,领导力就是一种道德感召力。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也曾指出:如果领导者缺乏正直的道德,那么,无论他是多么有知识、有才华、有成就,也会造成重大损失;因为他破坏了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人,破坏组织精神,破坏工作成就。并且提出:正直的道德是领导者应具备的惟一的绝对条件,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到的;道德作为一种内在的品质和涵养,必须通过个人的内向修炼,通过持续的自我省察和反馈改进的方式获得改善,但是,这并不妨碍领导者在管理实务中通过榜样和避免犯错误来塑造正直的道德。

因此,管理者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素:抱负、能力和道德,如果缺失任一种要素,领导力都无法形成。如果一个管理者是没有诚信的无德之人,却有着野心与能力,他就可能把个人意志凌驾于组织之上,把个人利益摆在集体利益之前,不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他的组织领导力也就难以形成。而如果一个管理者只有道德和良好愿望,却没有能力,他也难以领导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终究不是称职的领导。正直、诚信、富有感召力等素质是优秀管理者所必备的。管理者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以角色定位为基准,以道德信仰为依托,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用道德的力量提升领导力。

四、道德管理的组织目标

关于管理的终极目标,魏源吸收了老子的自然幸福思想,并在《老子本义》一书中进行了诠释。该书指出,人生之幸福须有大智慧,才能与他人、社会、生态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有健康的身心,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生态环境同生共存,维持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终极目标正是要实现这种自然幸福。魏源也认识到道德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提出了“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的功利主义思想。道德的作用不是要否认人们的利益,而在于“以美利利天下之庶人”,“于百姓则开之于利而坊之于淫”,使他们能“见利思义”。“使人不暇顾廉耻,则国必衰;使人不敢顾家业,则国必亡。”[9](P82)

雷恩认为,人类的管理行为总是与管理效益的谋取和目标的实现相联系的,而管理效益的谋取和目标的实现又总是与人类的伦理关系和伦理问题相联系。[10]由此可见,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使效益的谋取方式和谋取行为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现代管理一方面必然要求顺应客观规律,通过计划、组织、预测、决策、指挥、协调和控制,对人、财、物、信息等经济要素进行优化配置,调节和控制生产经营,以追求效益最大化,这体现了现代管理的自然过程属性;另一方面,现代管理者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通过设计完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行为规范,协调组织内外各种复杂关系,力求管理活动合乎法律和道德,努力塑造良好声誉和道德形象,这体现了现代管理的社会过程属性。

当今时代,随着物质需求逐步满足,人们日益看重精神及社会层次的需求,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希望有美好的生活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管理者不尊重下属的人格和价值,不考虑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不仅是不道德的,而且也变得越来越不现实。正如德鲁克所言: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衡量组织的好坏就是看其能否使成员的长处都发挥出来,并利用每个人的长处来帮助其他人取得绩效。

五、道德管理的组织策略

魏源基于自然无为原则,提出了“绝圣智巧”、“以无事取天下”、“善治民者不泥法”的道德管理策略。“绝圣智巧”即回归天真纯朴之意,它是无为原则的演化。“无事”即无为。取天下,就是天下归顺之意,即民众自然归顺于领导者。魏源提出:“太古有德之君,无为无迹,故下民知有之而已。”[11]强调领导者应以无为化民,重仁义之笃行,从而获得民众拥戴。根据魏源的阐释,“上好静而民自正,则无法令盗贼之害。上无事而民自富,则无利器之滋昏。”[12]“上好静而民自正”,即领导者运用无为法则,营造一个无欲的环境,引导民众返朴归真,自然归顺。魏源还提出“善治民者不泥法”,指出:“法纲愈密,挂网愈众,而人之不畏死愈甚。何则?我敢者人亦敢之也。奉天者听命,而代之者专权。敢与不敢,或利或害,可不慎乎?”[13]这就是说,法律法规越是繁多、越是严格甚或苛刻,那么违法之人就越多。这是因为,管理者“敢”于制定法律,“敢”于操民众的生杀大权,民众就“无所措其足”,并在心理反抗这种控制,也“敢”于违法。因此,管理者应遵循无为原则,以道德感化、引导、教化下属,而不应该以严厉的惩罚来控制下属。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安然、安达信、世通等知名企业因管理者的道德问题而倒闭或严重衰落,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企业管理的道德因素,并提出道德领导(ethical leadership)概念。当前,世界各国企业纷纷把道德融入到管理实践之中,表现为行业和企业道德准则的制定,企业道德自律机构和专职人员的设立,以及开展道德素质培训等等。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注重自律,推祟合理的价值观,追求卓越品质。而追求卓越意味着企业及其成员在从事企业各项活动中,无需法律的约束,能自觉践行法律准则和道德标准,通过良好的行为展现企业的卓越品质,从而获得社会各界的信赖。有许多组织的管理者认为只要自己的行为合法就行了,这种认识是不够的。现代管理不仅要守法,而且还要符合超越于法律的道德,去争取社会各界的认可和信赖,从而使管理“名利双收”。

六、结语

魏源的道德管理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统一。它对现代组织管理有如下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以尊重企业的法人主体地位和自然人性作为管理的前提,不断激发正能量,这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根本要求。企业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可以按市场规律自由行动,同时必然受制于某些特定的限制,包括法律的和道德的。同时,人性是自然的,有追求名、利、势的欲望,尊重人的自然本性正是科学管理的体现。组织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深入研究人性,设计好激励制度和奖惩机制。本文认为,老子或魏源的自然人性论可以作为现代道德管理的理论前提。

启示之二:以实现人的幸福作为管理活动的目标,具有更深层次的合理性。它既有利于个体道德的修养,又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培育。综观现代社会管理和组织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管理目标设置不正确。例如,企业都把经济利益作为管理的最高目标,却忽视对人的最基本关怀——人的精神追求甚或高层次的内心修养,从而营造了抹杀人性、扭曲人格的不良组织文化氛围。不关注组织成员的人生幸福,就不能管好人,也难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关注组织成员的人生幸福,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不关注组织成员的人生幸福,就不可能关注组织的社会伦理责任。

启示之三:“德化天下”管理之道弱化了外在规范对人的控制,有利于提高管理效能。法规制度越繁、越苛刻,对人们约束越大,于是人们处心积虑地去突破法规,钻制度的空子。这不但会造成法规制度虚置,而且会扰乱民众纯朴之心,最终导致管理秩序混乱,无法完成管理职能。道德修养既是人生获得幸福的内在途径,又是组织管理成功的重要武器。对于组织而言,成员的人生幸福感,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组织文化,以及领导者的精神感召力,都有赖于好的道德修养。

启示之四:魏源的道德管理思想强调以“贵贱同一”作为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用“大者兼蓄,小者见容”的伦理原则处理集团成员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组织存在的唯一根据是整合之力大于个体力量之和。要合作,又必须以平等为前提。唯有消除不平等,才能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通过合作,组织才能形成整合之力。

参考文献:

[1][3][9]魏源.默觚下·治篇五[C]//.中国启蒙思想文库默觚——魏源集[M]. 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2][美]Archic B.Carroll. Business and Society: 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2nd ed. (Cincinnati, Ohio;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1993.P85.

[4]乔治·恩德勒.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M].高国希,吴新文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25.

[5][6][7][11][12][13]魏源.老子本义[C]//.李红主编.魏源全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8]约翰·科特.权女与影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8.

[10][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8.

作者简介:唐红军(1981—),男,湖南邵阳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讲师。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1CLS02)

收稿日期:* 2014-11-16

中图分类号:B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5)01—0013—05

猜你喜欢
魏源启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漫画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