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是怎样炼成百代名家的?

2015-04-11 10:39萧致治
关键词:魏源

〇萧致治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魏源是怎样炼成百代名家的?

〇萧致治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魏源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百代名家。他在经学、哲学、经济学、史地学以及佛教、道教、古典诗词等诸多方面均有不朽的成就。特别在经世致用方面,力反前代专重考据之学,把研究学术和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开启了注重研究现实的新风尚,成了影响近百年中国历史的著名启蒙思想家。他究竟是怎样炼成百代名家的,文章从魏源本人的素质、志向、勤奋好学、师友提携,以及注重把学术研究和现实需要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后人应该如何治学有重大启迪作用。

关键词:魏源; 百代名家; 如何炼成

How was Wei Yuan Toughened and

Hardened into a Master of Generations?

XIAO Zhi-zhi

(School of Histor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Wei Yuan was an encyclopedic master of generations in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He ha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philosophy, economy, history and geography, Buddhism, Taoism, and classical poetry. Especially on the aspect of Administration and Pragmatism, he stood firmly against one-sided textual research, combined academic research with the reality, set the fashion of emphasizing on the study of the reality, and became an famous illuminative ideologist who influenced Chinese history 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How was he toughened and hardened into a master of generations?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Wei Yuan’s quality, aspirations, diligence, teachers’ and friends’ guide and support, and his focus on the combination of academic study and the reality, for inspiration to later generations’ study.

Key words:Wei Yuan; a master of generations; how to be toughened and hardened into

魏源是中国从古代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位先进思想家、今文经学家、杰出改革家、史地学家、诗人。他生于1794年4月23日,殁于1857年3月26日,实际只活了63岁。他的一生,只在五十岁以后做了几年州县官,仕途颇不得志。可是,在学术方面却获得了古今罕见的成就。他的学术遗产十分丰富,流传至今的尚有一千多万字,散失的也不少。他不仅著作等身,而且在许多方面均有创新性成果,足以流传百世,堪称百代名家。

一、杰出的学术成就

魏源和当时许多文人学士一样,在青少年时代,学习的主要是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学,并且出类拔萃,很受当时学界青睐。先后做过湖南学政的李宗瀚、汤金钊等对他十分器重。1814年(嘉庆十九年),当他20岁时,即蒙湖南学政汤金钊考选为拔贡,推荐贡入京城国子监深造。同年,他随父亲魏邦鲁入京,师从经学大师胡承珙(1776~1832)学习汉儒经典,又向姚学塽(1766~1826)请教宋儒之学,同时跟随今文经学大家刘逢禄(1776~1829)研习公羊学。并且与当时居留京城的陶澍、周系英、贺长龄、唐鉴、汤金钊、李宗瀚等学人时相过从,切磋学问,由此眼界大开、学业精进,当年即完成《大学古本疏证》。此书以《大学》的章句为主干,综合历代各家的研究成果,并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翰林院编修董桂敷(1771~1828)看后,盛赞其“思之精,识之卓,援引之详明,论学之确当,实有近代诸家所未及者。”[1]同年,他还将北上途中,就沿途所见所闻咏写的诗词,汇编成《北道集》,共计90首。这是他的第一本个人诗集。当时在京城的学者看了他的诗集,也是赞不绝口。后来荣中状元的陈沆(1785~1826)赋诗祝贺说:“君今甫二十,出语如有神。洒然风雨气,倾倒万斛尘。”[2]李毅看了《北道集》之后,更是把魏源这些忧国忧民的诗词,视为屈原、宋玉以后的扛鼎之作。李毅说,《北道集》“雄风推楚邦,产材莫与并。自从屈、宋来,笔力几扛鼎。”[3]魏源以一个刚满20岁的青年学者,居然在经学研究和诗词创作方面受到如此崇高的赞誉,实在世所罕见。

特别是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局限于当时居于正统地位的宋明理学,而是兼修并蓄,博采各家之长,以经邦济世为目标,以探明正理为依归,努力汲取各家的精华,剔除其糟粕,把学术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使学术研究和现实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启了近代治学经世的新学风,影响了近百年的学术风尚。诚如齐思和先生评论的,魏源是“集前修之大成,开一时之风气,继往而开来,守先而待后,系乎百余年学术之升沉者也。”[4](P1)台北研究魏源的专家王家俭也说:“综观先生(指魏源)之一生,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策海防以言战守,集前修之大成,开一时之风气,继往以开来,守先以待后,洵可谓一代之大儒也。”[5]由于魏源眼光远大,学习勤奋,把学术研究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因而在经学、经济学、军事学、史地学、诗词等许多方面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他是使衰亡了一千多年的今文经学复兴的健将。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在竹简上的今文经书(指《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原是一门显学,西汉政府设立的十四博士,都是今文经学家。到了东汉时期(公元26~220年),在西汉中、后期陆续发现、用先秦文字书写、而且未经统一的古文儒家经典,经过东汉马融(公元79~166年)、郑玄(公元127~200年)以发现的古文经书为主,间或采用今文经书部分内容,普遍加以注解,古文经学遂逐渐取代今文经学而居于学术界统治地位。原来在西汉盛行的今文经学,历经魏、晋、唐、宋等朝代,除《春秋公羊传》之外,几乎全部消亡。到了清代中期,学者庄存与(1719~1788)研究《春秋公羊学》,著有《春秋正辞》、《春秋举例》、《春秋要旨》等书,独得先圣微言于语言文字之外,尊汉代董仲舒、何休等今文经学家之“古”,求《公羊学》之正途,对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加以发挥,认为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他的外孙刘逢禄继承庄氏学说,著有《春秋公羊何氏释例》、《公羊何氏解诂》等书,从各个方面阐述和发挥了公羊学说的微言大义,认为《春秋左传》只是一部历史记事著作;《春秋谷梁传》不传建五始、通三统、张三世、异方外诸大旨,只有《春秋公羊传》才是有高明的义理和丰富的例证,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儒家经典著作。他鼓吹要继承和弘扬《公羊传》中久被忽略的微言大义,张大公羊学,发挥公羊学中通三统、张三世的历史观,适时进行变革,实现大一统的和平世界,使今文学得以起死回生。

魏源继承和弘扬庄存与、刘逢禄研究今文学的传统,以扎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将今文经学的复兴,由笺注《公羊学》的微言大义,扩展到《诗经》、《书经》等儒家经典著作。《诗经》是反映中国春秋时代及以前社会生活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22~476年),共计305篇。西汉时期,传授《诗经》的有齐(辕固生)、鲁(申公培)、韩(燕国人韩婴)、毛(毛亨等)四家。前三家为今文《诗经》,毛家为古文经。到了东汉,郑玄遍注群经,注解《诗经》时主要为毛派古文经。从此以后,毛诗占据统治地位,齐、鲁、韩三家则散亡无人传授。魏源在《诗古微》一书中,依据西汉文献,对齐、鲁、韩三家在西汉的传授和笺注进行了深入仔细的探索,证明齐、鲁、韩三家在西汉非常盛行,并且由朝廷设立博士,因而更多地保留了孔子及其门徒的遗说,有力地表明,齐、鲁、韩三家诗说比东汉及以后盛行的毛诗更早,更具有权威性。同时经过论证,断定《毛诗》中笺释的“美刺”说,是毛派学者笺释诗经时强加上去的,完全违背了原诗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乃是毛派解说者为了维护当时专制统治外加上去的谬论。同样,魏源的《书古微》,则是在清代阎若璩、惠栋等人考证东晋古文《尚书》及汉代孔安国传全是伪作的基础上,从学术史变迁角度论证了西汉对《尚书》的今文经学家说应该重视。认为西汉时期的《尚书》,今古文本为一家。伏生得《尚书》二十九篇于屋壁之中,传授给欧阳生与大小夏侯。孔安国复从孔壁夹层中找到古文《尚书》,而孔安国曾经拜欧阳生为老师,以今文来读古文,又以古文考今文。司马迁也曾经向孔安国请教过古文。因此,“西汉今古文本即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初非判然二家。其称伏生所授,但谓之欧阳、夏侯《尚书》,从无称为今文者也。自后汉杜林复称得漆书《古文尚书》,传之卫宏,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是古文遂显于世,判然二家,动辄诋今文欧阳、夏侯为俗儒,今文遂为所压。及东晋伪古文晚出,而马、郑亦废。国朝诸儒知攻东晋晚出古文之伪,遂以马、郑本为真孔安国本,以马、郑说为真孔安国说,而不知马牛冰炭之不可入。”[6](P1)并且例举杜林漆书《古文尚书》不可信,东汉马融、郑玄古文之凿空无师传。同时补亡证伪,运用实地考查所得到的山川水利知识,以及引用西方传入的地理科学知识,说明山川源流的古今演变,推断河流的未来走向,为《尚书》的研究带来了一派新气象。

魏源的《诗古微》和《书古微》两书问世以后,曾经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肯定。刘逢禄赞扬《诗古微》一书,“表章鲁、韩坠绪以匡《传》、《笺》”,“申先师败绩失据之谤,箴后汉好异矫诬之疾,使遗文湮而复出,绝学幽而复明,其志大,其思深,其用力勤矣。”[7](P731)李兆洛则说:“魏子默深之治《诗》也,鈲割数千年来相传之篇弟,掊击若干年来株守之《序》《笺》”,“其所鈲割者,所掊击者,质之以传记,平之以经文”,“其综之也博,其择之也卓,其会之也密,其断之也悫。”“自汉以来之治《诗》者,未有如默深者也。”[8](P1)杨守敬说:“魏先生默深《诗古微》,张皇幽眇,归之大道,向之弃之如遗、噤不敢出口者,至此大声疾呼,旷若发蒙。盖二千年之绝学,天实启之,非躛言也。”[9](P727)日本学者本田成之认为魏源的《书古微》一书,“对于《尚书》有几种工作:第一是补亡,补《舜典》、《汤诰》各一篇,补《泰誓》三篇、《武成》二篇、《牧誓》二篇;第二是正讹……;第三是稽地,乃正地理之异同;第四是释天,即正天文之误。以上四种方法,是所以改造《今文尚书》,希冀仿佛伏生、欧阳生、孔安国等底真《尚书》。”“总之,对于《尚书》的研究,能提出彻底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功劳。”[10]

其次是编纂《皇朝经世文编》,将治学与经世济民直接结合起来,改变了乾隆、嘉庆年间专重考据的纯学术研究学风,开创了近代治学济世的新风尚。1825年,贺长龄出任江苏布政使,聘请魏源加入他的幕府,请他佐理政事。贺长龄是一位注重经世致用的学者,他任江苏布政使时,正值运河阻塞,苏南四府州的四百万石漕粮无法沿运河北运。在魏源的积极建议下,贺长龄和江苏巡抚陶澍奏请将苏南四百万石漕粮改为海运,得到尚书英和的支持,结果海运非常成功,不但四百万石漕粮保质保量运到北京,而且节省出大量运费。与此同时,贺长龄又委讬魏源编纂《皇朝经世文编》。魏源在两年之中,除参预贺长龄幕府中其他要事之外,以主要精力查阅从清初到道光初年有关经世实学的文章,以“存乎实用”为标准,选出2236篇有实用价值的论文,编成《皇朝经世文编》,分为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大门类,六十五个子目,计120卷。收录的文章不论作者的职位高低,纯以经世致用为标准,体现了魏源匡时救世、改革图治的经世思想,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魏源编纂经世文编,是他由潜心研究儒家经典转为以主要精力投身经世实学的起点。在此后的三十年间,尽管没有完全放弃经学研究,但其主要精力已转为以经世实学为主。他的主要成就,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也是使他能成为百代名家的,主要也是此后陆续完成的几部实学著作,如《圣武记》、《海国图志》等。《皇朝经世文编》于1826年编成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综计清末八十多年间,翻印的版本即达二十多种。俞樾在《皇朝经世文新增续编序》中说:“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矱,几于家有其书。”[11]其影响所及,清末至民国初年,仿照其体例,以“经世”命名的续编、新编、补编、统编等等,共计也有二十多种。日本学者斋藤谦也以为此书“可以与杜氏《通典》、马氏《通考》、邱氏《衍义补》相为表里,亦足以观一代之文献,有志于经世学者,不可不读也。”并把书中适合于日本国情的加以翻刻,附上评语,编成若干卷在日本发行。如此,“必能弃空言而求实用。”[12]

第三,随着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特别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加速发展,民族危机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魏源痛感国是日非,再不奋发图强,将无以自存。为了唤起人们的觉醒,他又把自己的经世主张扩展到史地学领域,相继编撰了《圣武记》和《海国图志》等史地著作,在史地学领域高举起经世致用的旗帜,激发起大家的改革图强意识。《圣武记》是一部探索清朝盛衰的当代历史。魏源编撰这本著作,酝酿于他任内阁中书舍人时期,完成于1842年清军在反英鸦片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之月。全书14卷,第1至第10卷,用纪事本末体裁记述清朝历代武功。第11至第14卷为武事余记,陈述他在军事方面的各种评论与主张。其写作的目的是想通过总结清代在历次战争中的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为抵抗英国侵略提供借鉴,激发起抗击西方侵略的信心与决心。《海国图志》是魏源在1841年7月接受林则徐的嘱托,同时有感于清朝当局在英国大举侵略的形势下,居然对英国蒙昧无知,为了帮助国人了解西方世界,寻找抵抗西方侵略方策,而精心编撰的一部海防全书,也是中国人民自己编撰的第一部世界史地著作。这两部书的出版,由于适应了当时人们的迫切需要,立刻风行海内。《圣武记》据不完全统计,自从1842年首次出版以来,翻刻的版本多达24种。齐思和说:“此书既出,一般学者始晓然于清朝开国以来,数十大事之始末。宜乎出版以来,翻印不知若干次,读书之士,几乎家有其书矣。先生辑本书之目的不在考古,而在于究本朝盛衰之由,兴替之渐,所以讲求拨乱之道,匡时之策者也。故其书前十卷叙事,后四卷则作者之议论,于练兵之方,整军之策,筹饷之法,应敌之略,讲之尤详。”[13](P25)同样,《海国图志》五十卷本也撰成于同年岁末,后来经过十年增补,于1846年编成六十卷本,1852年增补成一百卷本。此书出版后,也是一版、再版、三版……共计再版二十多次,其影响和意义则更胜于前者。特别是书中响亮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富有时代意义的口号,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同时代人陈澧读了之后感叹说:“魏君可谓有志之士矣。非毅然以振国威、安边境为己任,何其编录之周详,议论之激切如此哉!”[14]梁启超在1924年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15](P323)此书传到日本,仅在19世纪50年代,就有二十二种不同的翻刻本。日本先进人士对此书的评价也很高。南洋梯谦认为是“天下武夫必读之书。”[16]藤间生大更认为:“没有魏源的《海国图志》,就没有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就没有日本的今天……。我们日本人像中国人尊重孔夫子一样尊重魏源。魏源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日本人民的骄傲!”[17]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时,知元代西北疆域到达俄罗斯,西南到达印度,已与当时的西欧接壤。清代以前,中国古时的疆域以元代最广。可是,历代的史书“芜蔓疏陋”,也以元史最为严重。魏源因此下定决心,要像宋代欧阳修编《新唐书》和《新五代史》那样,重修《元史》。于是,采集《四库全书》中元代各家的著作百余种,以及《元秘史》、《元典章》、《元文类》等书籍,参订旧史,并汲收前人研究成果,编成《元史新编》九十五卷,使之远胜于明朝初年集中三十位专家、花了不到一年时间编出的旧《元史》。尤其在编纂的体裁上,与旧《元史》大不相同。他把元代的历史人物,按照开国、世祖、中叶、元末四个时期,分为功臣、相臣、武臣、文臣等类,分别进行编次,以收传事与传人双倍之功效。特别在史料方面,收集范围有了扩展。此前有关元史的著作,都没有超出中国史料范围,而魏源则尽力搜集中国以外的史料,参订补缀,因而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此前各家元史著作,开创了中国史家引用外国史料编纂元史的先河。为此,梁启超评论说:“舍事迹内容而论著作体例,则吾于魏著不能不深服。彼一变旧史『一人一传』之形式,而传以类从……,但观其篇目,即可见其组织之独具别裁。章石斋所谓『传事与传人相兼』,司马迁以后未或行之也。故吾谓魏著无论内容罅漏多至何等,然固属史家创作,在斯界永留不朽的价值矣。”[18](P282-283)郑鹤声说:“至魏默深《元史新编》出,而后元史之面目为之一新。默深在道咸之间,以元史之烦芜,发愤重修,以《新唐书》及《新五代史》自命。”[19]元史研究虽因魏源过早仙逝未成完璧,但从梁启超、郑鹤声等人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其贡献是不少的。此外,他对明史、辽史也有研究,可惜书稿遗失,无从评论。

最后,魏源的重要著作,除了上述各种专著之外,还有《古微堂文集》和《古微堂诗集》。《古微堂文集》又名《古微堂内外集》或《魏源文集》、《魏源集》、《魏默深文集》等,乃是魏源发表的单篇著作以及序跋等的合集。《古微堂内集》是魏源1822年至1855年间所写的读书札记,分为《默觚上:学篇》、《默觚下:治篇》。是他这三十多年间经过深思熟虑凝成的真知灼见。《学篇》谈论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学习目的、作用等。《治篇》提出了许多与现实改革密切相关的见识,从中可以体察出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弊端皆有深刻的认识,实是从理论和历史角度,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他在外篇中提出的各项改革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外篇》的内容比较庞杂,包括他研究儒家经典、历代人物、当代人物序跋,当代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意见,以及佛教、道教经典的研究等。其中最重要的当是针对当时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的改革意见,以及改革带来的明显成效,如漕运改海运、食盐销售改行票盐制、黄河改道北流等,都是经过实践取得明显效果的卓越见解。该集收录的、为当时人写的序跋碑铭等,以及致同时代人的书札,不但是研究当时人际关系的重要资料,而且记叙了他的许多政治见解。

《魏源诗集》共分十卷,收诗九百多首。由于魏源在经世致用方面做出了许多杰出贡献,因此人们提到魏源,多半只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经世学家,而很少提及他在诗词方面的杰出成就。诚如郭嵩焘说的,“人知其以经济名世,不知其能诗,而先生之诗顾最夥。游山诗,山水草木之奇丽,云烟之变幻,滃然喷起于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20]在魏源的诗中,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和人民苦难的诗不算多,但很重要,乃是他对国事的忧愤和对人民疾苦同情的真情流露。如鸦片战争末,中国和英国的贸易交往已有两百多年,和英国开战也近两年,身为最高统治者的道光皇帝,却仍不知道英国坐落何方?周围几许?为什么做国王的是位年轻少女?魏源对此不免十分愤慨,一方面加紧编撰《海国图志》,借以帮助国人了解英国和大千世界;另一方面,他在诗里也讽刺了道光帝的茫昧无知:“岛夷通市二百载,茫茫昧昧竟安在?”[21](P245)当时鸦片流毒全国,造成国贫民弱,根源就在于官员贪赃枉法,而且带头吸食,弄得鸦片泛滥,无法收拾。为此,魏源在诗中就提出要禁绝鸦片,必须严惩官吏,必须从中央禁起,认为“中朝但断大官瘾,阿芙蓉烟可立尽。”[22](P233)魏源酷爱祖国的壮丽河山,喜欢游览名山大川,自称“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23](P637)每次游览一个地方,他都要咏诗纪胜,因此他的山水诗特别多,自称“十诗九山水。”[24](P644)时人对他的山水诗,也是赞不绝口。甚至说李白读了他的山水诗,也会携手和他同游。林昌彝赞扬他的《太室行》等诗说:“默深《太室行》、《少室行》、《二室行》三诗,纵横排奡,磊落嵌奇,真惊人之作。太白见之,定携登最高峰搔首长呤也。”[25](P215)林昌彝还认为:“宋、金、元、明及近代诗学太白七言古诗,入其堂奥且得神似者,明则高青丘,近代则杨紫卿、魏默深。紫卿得太白之飘逸,而默深则得太白之高奇者也。钟嵘《诗品》论诗,以高奇为上上品。余读默深《华岳》、《太室》等篇,为之击节深赏。”[26](P215)方濬师对魏源的诗也很赞赏。他说:“诗人作诗,其才、其学、其识,盖缺一不可也。兼斯三者,唐之杜、韩,宋之欧、苏,此外亦未易数数觏。今读邵阳魏君默深诗,洵足擅三长之名矣。”[27](P214)由上可知,魏源的诗作水平,自唐宋以来,也是屈指可数的。

二、名家怎样炼成?

综观魏源一生的学术成就,称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多产名家。他不但著作等身,而且涉及面十分广泛。以儒学来说,他不但对《四书五经》等经典有深入研究,而且对秦汉以后的儒学发展也有系统了解。除了儒家经典之外,对佛教、道教以至天主教也有研究,并且有研究著作传世。他在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和国家遭到西方侵略的严重形势下,抱着救亡图强的宏愿,对西方世界史地、清史、明史、元史乃至辽史,均进行了研究,并且成功地把国人的眼光由专注国内引向国外,成为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不但对史地学有广泛研究,而且将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在现实需要中发挥作用,从而成为名扬中外的经世名家。他为什么能成为学术领域里的百代名家?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后人继承与弘扬。

1.天资聪颖,好学深思,博闻强记,是魏源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魏源为人沉默寡言,从儿时起,即不喜欢讲话,脸上也很少露出笑容,但从七岁发蒙读书起,就特别用功。小小年纪,《四书五经》均能背诵,并且略知其中义理,还学会作对联。1802年,九岁的魏源,在家人陪伴下,远赴邵阳县城参加童子考试。县令点名时,见他年纪幼小,就想测试一下他的智力,顺便指着茶杯中的太极两仪图,出了一个上联:“杯中含太极”,嘱他对出下联。魏源立刻对答说:“腹内孕乾坤。”县令见他对得又快又好,非常诧异,于是又进一步询问为什么这样对答。魏源回答道,我的口袋里带了两个麦饼,准备饥饿时吃的。县令听了,把他视为机灵的『神童』。1808年,15岁的魏源,先是于农历二月参加县试,主持考试的县令宋大荣,对他和石昌化的文章赞赏不已,赞“为双璧。”接着于四月参加宝庆府试,同样受到知府翟声焕的赏识,与邵阳县籍的石昌化、何上咸均取在前五名,被誉为邵阳县『三神童』。最后参加院试,由主管一省教育的湖南学政李宗瀚主持。考前,李宗瀚对邵阳府试的情况已有所闻,这次亲自主持院试,评阅魏源考卷,果然名不虚传,击节赞赏,认为是个品学兼优的良才,对他非常器重。后来魏源贡选入京,李宗瀚当时正在京城任职,特聘魏源作他的家庭教师。魏源在一年之中,县、府、院三试高中,得到由官方供给食宿费用的食廪待遇。和魏源同时受到赏识的还有比魏源稍大的新化人邹汉勋,记忆力特强。故当时同辈中有“记不清,问汉勋,记不全,问魏源”之赞。

2.志向远大,心系国家安危,关注人民疾苦,为魏源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正确方向。在魏源故居的书斋里,悬挂着表达自己志向的两副对联:一副是: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另一副是:学贵运时策,友交立德人。后来在南京做幕僚时,在乌龙潭买了一栋住宅,名为湖干草堂。草堂的门联写着:才堪救世方英杰,学可垂人始圣贤。书斋的门联则是:事以利人皆德业,言能益世即文章。[28](P765)这些对联,可以视作魏源的座右铭,足以表达他的志向远大。无庸讳言,他和当时的读书人一样,有严重的功名利禄思想,但这只是他志向的一个方面;他志向的另一方面是取得功名之后,不贪图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要利用自己的地位,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如果把魏源一生做过的事业和这些对联中的怀抱联系起来考察,笔者以为这与他后来的学术成就是息息相关的。正是他怀有宏大的志愿,他在学术上才有了强大的动力。他在科举考试中,前期虽很顺利,但后期却屡试不中,以致一度放弃参加京城会考。直到1844年,当他已年满五十岁时,逼于生活需要,才不得不重拾举业,再次参加京考,直到五十一岁才得考中进士,然后做了几任州县官。仕途虽不得意,但为国为民要做一番有益事业的志向仍然坚定不移。正是在这种坚定志向指导下,他才能勤奋刻苦、全力从事经世致用的各种事业,终于在学术方面获得许多人望尘莫及的丰硕成果。

3.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对魏源来说,是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一项项巨大硕果的主观决定因素。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一分灵感加九十九分血汗。”这句话如果把他套用在魏源身上,也是很合适的。魏源尽管天资聪颖,但如果没有他后来一生勤奋刻苦的实干精神,可以肯定说,决不可能获得那么丰硕的成果。魏源从读书时起,就格外勤奋。据说他小时候常常闩起书房门闭户读书,足不出户,以致偶然下楼,家里的看门狗都朝着他哇哇大叫,把他视为素不相识的外来生人。1814年到达北京求学后,面对读不完的书山,他更是夜以继日地苦苦攻读。“及居京都,破屋昏灯,敝冠垢履,数月不易衣,屡旬不剃发,以搜索古籍。凡时世所为,工揣摩,趋风会,以蕲速化者,舍人(按:指魏源,因曾任内阁中书舍人)不屑也。”[29](P679)曾经推荐他贡举入京的汤金钊,此时已奉调回京,见他久久不去汤家,以为是他病了,特意往魏源寓所看望,见他那种「鬓发如蓬」的模样,竟然吓了一跳。随后看了他的作业,不由得不感叹说:“吾子勤学罕觏,乃深造至此,然而,何不自珍乃尔也!”[30](P619)有关魏源勤奋好学的故事还有很多,可以说,举不胜举。老天不负苦心人,勤奋结硕果,魏源的累累硕果,都是靠他的聪明加血汗苦干出来的。以《诗古微》一书为例,他在19世纪20年代,就完成两卷本出版。但他并不满足,在不得志的30年代,仍然在繁忙的幕僚生活中,抓紧一切业余时间进行增补,到了1840年,终于编成《诗古微》20卷本出版。由此可知,如果没有魏源超乎常人的刻苦勤奋,是决不会有那么多成果流传百世的。

4.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开展学术研究,是魏源能炼成百代名家的关键因素。魏源一生著作很多,但影响最大、社会效益最显著的,还是社会和时代最需要的《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和《圣武记》等书。这些著作几乎都是在短期内,争分夺秒,加紧编成出版的。《皇朝经世文编》从1825年初启动,到1826年末即编成出版,花了不到两年时间。《海国图志》从1841年7月接受林则徐的委托,到1842年岁末出版五十卷本,前后不到一年半。《圣武记》从任内阁中书舍人时收集相关资料算起,时间比较长,可是真正着手编撰,是在鸦片战争时期,为时也不过两年,而且几乎是与《海国图志》的编撰同时进行。这两本书的初版共计近百万字,竟在两年之内先后相继出版问世,可以想象,魏源在编撰过程中,一定是夜以继日抓紧编撰的。由于时间紧迫,没有时间精细审核,粗糙疏忽,在所难免。但不管怎样,还是及时满足了社会需要,主流无可非议。书中的错漏,只好在增订再版时加以弥补。

5.师友的指导提携与大力支持,也是助成魏源成就不可或缺的因素。魏源在长沙岳麓书院求学时,就曾深受学院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的影响,后来到了北京,在刘逢禄的公羊学说影响下,对通经致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些师友教导,为魏源后来致力经世实学奠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魏源在科举考试中尽管多年受挫,但由于师友的提携,他的名声很快传布海内。据说:魏源二十岁入都,“周石芳侍郎系英,偶见府君诗篇敦雅,四处揄扬,数日名满京师,中朝公卿争纳交焉。”[31](P619)魏源一生的学术成就,可以说处处离不开师友的帮助和支持。比如《皇朝经世文编》,编纂工作虽然主要由魏源负责,但提议编纂的是贺长龄,出钱资助出版的也是贺长龄。可见,没有贺长龄的大力支持,就不会有《皇朝经世文编》的编纂和出版问世。同样,《海国图志》一书,首先是由林则徐建议编撰的。林则徐还把他在广东组织人员翻译的相关资料全部交给他。因此没有林则徐的提议和支持,也就不会有《海国图志》的编撰出版。特别是《元史新编》,魏源未及全部完成就去世了。后来这部手稿辗转流入他人之手,直到19世纪末年,族孙魏光焘觅得原稿后,才于1897年请邹代过、欧阳俌代为校正补定,历经八年,始得完成,到1905年才由魏氏慎微堂刊行。所以,如果没有魏光焘的热心支持,这部巨著也许永远不会和读者见面。可见师友对魏源的教导、揄扬以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的确是魏源成为百代名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三、结语

以上,笔者简叙了百代名家魏源一生在学术方面的杰出成就,同时探讨了他能炼成百代名家的诸方面因素,这只是个人的一得之见,并不全面,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董桂敷.大学古本疏证(序)[C]//熊焰.魏源年谱新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51.

[2]陈沆.简学斋诗删(卷三)[C]//熊焰.魏源年谱新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52.

[3]李毅.松溪诗稿[C]//熊焰.魏源年谱新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52.

[4][13]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C]//杨慎之等编.魏源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5]王家俭.魏源年谱[J].(台北)中央研究院专刊(21):177-178.

[6][7][8][9][28][29][30][31]魏源.书古微序[C]//,魏源全集编委会.魏源全集(第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

[10]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C]//黄丽镛.魏源年谱.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223.

[11]俞樾:皇朝经世文新增续编(序)[C]//黄丽镛.魏源年谱.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223.

[12]斋藤谦.经世文编抄序[C]//熊焰.魏源年谱新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4]陈澧.书〈海国图志〉后呈张南山先生[C]//熊焰.魏源年谱新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448.

[15][1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华书局,1936:323.

[16]开国百年纪念文化事业会编.锁国时代日本人的海外知识[M].东京,1953:153.

[17]藤间生大.致严农信[C]//熊焰.魏源年谱新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563-564.

[19]郑鹤声.清儒对于元史学之研究[J].史地学报(第三卷第四期).1924:14.

[20]郭嵩焘.古微堂诗集(序)[C]//魏源全集(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487.

[21][22][23][24]湖南魏源诗文选注组.魏源诗文选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25][26]林昌彜.海天琴思续录(卷五)[C]//黄丽镛.魏源年谱.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27]方濬师.古微堂诗集叙[C]//黄丽镛.魏源年谱.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萧致治(1929—),男,湖南武冈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

收稿日期:* 2014-12-10

中图分类号:B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15)01—0005—08

猜你喜欢
魏源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小卷阿”追思
再高几厘米就会倒塌
魏源:一片冰心在玉壶
论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舆论对魏源思想的传承
再高几厘米就会倒塌
魏源道德型领导力思想研究
漫画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