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人才问题

2015-04-11 06:38凤懋伦致公党上海市委会上海200041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上海中心科技

凤懋伦(致公党上海市委会,上海200041)

浅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人才问题

凤懋伦
(致公党上海市委会,上海200041)

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是中央对上海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创新需要环境,需要资本,更需要人才。因此,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思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人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统一战线;上海;科技创新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明确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上海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责无旁贷。

一、人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和外部压力。

综观世界发展趋势,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的调整转型仍在继续,全球竞争正从经济竞争、产业竞争逐渐转到科技创新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愈发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实践的深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科技创新已经逐渐取代能源、基础建设、传统制造等,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要素驱动和资源消耗支撑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以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经济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可以说,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创新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成为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成为一种国家战略。承担国家战略,创新发展,参与全球竞争既是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是上海的神圣使命。

进入新世纪,土地、环境、人才约束逐渐加大,上海经济增长减速,2008年GDP增速回落到9.7%,延续16年的两位数增长就此终结。而到201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7%。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成为上海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实践产生认识,并推动认识的发展,全部科学和认识都是因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作为社会化的产物,当其个体发展中不断产生的各种新需要,包括对于自然和世界的探究需要,汇集到整个社会层面的时候,就演变成为一种社会实践的需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实践,人的需要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与此同时,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人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群体,始终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运用者。

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看,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已经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18世纪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的 “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年代初,以电力、电力机械、内燃机、钢铁冶炼技术和化学工业技术为代表的电气革命;当代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革命。它们都是人类不断探索的结果。

从科技发展的微观层面看,说到苹果,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牛顿和乔布斯,近几年,人们可能更自然、更直接想到的是乔布斯,某种程度上,苹果公司今天的一切,都来自这个创新人才;而 “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提出陆相成油理论,让黑土地上涌出石油,摘掉中国 “贫油国”的帽子;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演绎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神话;王选开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古老的中国印刷术开启第二次革命,都充分说明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一个人才引领一项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乃至改变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团审议时明确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因此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就是聚焦人才。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在 《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 “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的目标和要求,这必将有力地推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有关人才的五个关系问题

事关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人才问题,有五个关系需要深思,需要解决。

(一)海外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关系

在讨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谈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关于海外人才的引进。

当代中国的发展最关键的是需要具有现代意识、国际化理念和掌握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人才。海外人才长期在国外科技前沿工作,与海外联系比较密切,具有国际化理念,对国际上的信息了解比较多。因此,引进海外人才可以提升国内科研向国际科学前沿发展的能力,可以使国内的科研团队在学术竞争能力、科研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出等方面得到提升,可以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同时也可以促使国内加强同国际上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科研打开更广阔的对外通道。

从1978年到2014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51.84万人。截至2014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的留学人员有170.88万人,其中108.8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80.96万人,有74.48%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1]。另外这些年里,中国还吸引了数十万外国专家学者来华工作 (2011年底的数据是52.9万人)。同时期,上海归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10多万人。

广大归国留学人员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国专家学者来华工作,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海外人才已经成为许多科技研究领域和项目的带头人。上海的归国留学人员中两院院士有100多人,入选中央 “千人计划”的专家有400多人,上海市级 “千人计划”的专家有300多人。海外人才是科技发展与创新的生力军和突击队。

随着我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我国自己培养的人才茁壮成长,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海现在共有科技人员约50万。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上海的归国留学人员总计约12万多,就算全部是专家级的科技人才,也只占到上海科技人员总数的25%,而实际上是不可能达到这个比例的,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归国留学人员并不是科技人员。可见,由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各类专家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同样作出了极其出色的贡献。本土人才成为科技发展与创新的主力军。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涉及面广,内涵丰富,时间长,影响大,需要广纳人才,处理好海外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关系至为重要,既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妄自菲薄,关键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公平竞争的环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时不时会出现 “早归不如晚归,本土不如海归”的情况,在项目申请、岗位竞聘、薪酬待遇等方面不仅对海外人才和本土人才常有不同要求,就是同为海外人才也有不同时间回国工作待遇大不相同的问题,这些情况不改变,将会影响到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所以上海需要加快将海外人才和本土人才放在同一条件下竞争的机制探索,充分调动海外人才和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共同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作用。

(二)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关系

由于传统观念和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说到科技创新,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聚焦在科技研究上,会更多地考虑科研及其人才问题。实际上,科技创新有一个产业链的问题。

科技创新需要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上取得突破的研究型人才,通常就是人们说的科学家、科研人员。

同样科技创新也需要有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以完成相关科研成果加工、制造,实现从科研成果变为产品的应用型或者说是技能型人才,就是通常人们说到的工程师、技术人员。

在某种意义上,应用型人才是科技创新成果的真正落实者、实现者,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贯通离不开应用型人才。据有关研究成果显示,人才需求有一个金字塔结构,即,1个科学家、9个工程师、100个高技能人才。历史上,上海曾经有一支非常强大的应用型人才队伍,仅优秀的总工程师就涌现过一批,在上海的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担负着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生产把关的重任,在技术上,总工程师必须具备工程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在行政上,他们是整个单位或项目的工程技术负责人。但是近些年上海总工程师的队伍不断萎缩,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下降。同样,在科技创新中具有能工巧匠作用的、具有现代技能素质的高级技工,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连高级技工较多的上海,其高级技工数量也不到技工总数的10%,与发达国家占30%至40%的比例相去甚远。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影响了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处理好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关系,特别是要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用、待遇等作出规划,切实推进,真正贯通科技创新的产业链。

(三)科技型人才与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关系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方面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研机构或者科研平台管理、科研奖励管理等等,涉及管理面很大,需要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构筑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是事关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工作,是经济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也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增长最有效的形式,这些都涉及到如何更多、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涉及到科研成果能否顺利转化。因此,引进和培养科研管理和经营人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迫切的问题。过去,受传统思维的制约,往往重科技创新,而对成果转化重视不够。

以技术经纪人为例,其在技术市场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如开拓市场空间,捕捉市场机遇;组织和参与技术成果的工业化、商业化开发;在签订和履行技术合同中的全方位服务;在议价和双向选择中的特殊作用;在融资中的参谋、协调和监督作用等。科技创新成果能否真正转化与技术经纪人的作用具有正相关性。

还有企业家的问题。在有关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前期调研中发现,上海缺乏面向全球、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家人才。上海的企业家队伍存在一些明显的结构性弱点,如大企业的企业家多数属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家力量较弱;又如愿意扎根于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家人才这些年流失比较严重,或者转做房地产,或者很容易被周边地区吸走;还有能够走出国门谋篇全球发展的企业家更是凤毛麟角。只有企业家队伍强大了,上海才能把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变为现实[2]。

同时,科技创新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某种意义上更是一种制度、一种模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路径选择的问题,技术的创新可能是直接的、显性的、局部的,而制度、模式、思维方式、路径等的创新,影响则可能更全面、更长远、更深刻,因而,对于经营管理的要求就更高,依赖就更强。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专门研究和重视这方面问题。科研人员中可能会有一部分既善于搞科研,也懂经营管理的人才,但是从总体上看,或者是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角度看,还是要大力引进和培养现代科研管理和经营专门人才,解决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人才结构问题,运用现代科技管理经营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制度、模式、思维方式、路径等的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有效转化,助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四)人才所有与人才所用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世界变小了,一定条件和环境下,科研在哪里做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人们可以借助于互联网交流讨论,保持同步,开展协作和研究。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和服务业的发展,科技领域的服务外包有了发展,给传统工业化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科研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个项目分解后,或是由相关科研机构、大学或企业自己做,或是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委托有关学校、科研机构等承接,进行研究。这些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可以是分散在全球各个地方的,只要协调顺利,借助于信息化条件,最后就能形成一个完整成果。

由此,客观上使整个社会对传统科研模式下人才必须为我所有的概念逐步淡化,人才的流动越来越普遍,合作进行科研的形式越来越多样,所以在讨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时,需要从更高的层次、更务实的角度去思考人才问题。谈及人才环境要从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项目、不同任务的角度去差异化考虑,不能只是简单的引进,在人才必须隶属于我的情况下才能搞创新,也可以通过合同的方式、短期合作的方式等,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合作,做到最广泛地吸引人才参与科技创新,可以围绕一个大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才。这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才是为我所有还是为我所用的问题。

现在国内有的高科技园区已在着力推动把科研做到国外去,与国外的实验室合作,与国外的专家学者合作,与国外的相关企业合作,人不需要过来,不需要大量投资添置设备仪器等等,更没有什么房子、子女读书、市民待遇等等问题,国际上这种情况更为普遍。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在这方面作出顶层设计,处理好人才所有与人才所用的关系,做好国内国外两篇文章。

(五)人才优势与优势人才的关系

上海具有人才优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上海作为经济中心,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吸引和集聚了各方面的人才,形成了两个鲜明的特色,即人才荟萃和海外联系广泛。近些年,随着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和飞速发展,上海对国内外的人才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海外人才回国工作、发展更多的是首选上海,外国专家更乐意到上海工作生活,上海的人才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如何把这种人才荟萃的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优势人才,则是一个需要方方面面认真考虑和谋划的问题。在关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前期调研中发现,上海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引领科技创新前沿的科学家人才;即使上海已经拥有的院士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二,但其中能够真正进入全球前列的科学家屈指可数;上海缺乏掌握最新科技知识、怀揣创新创业梦想的科技创业人才规模化群体,从硅谷、深圳的成功经验看,他们都形成了规模化集聚的创客族群[2]。上海还缺少创业投资群体,还需要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涌,打造经济动力澎湃的新一代发动机![3]上海只有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优势人才,科技创新中心才可能真正实现。

因此上海要按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考虑和总体安排,进一步做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所需要的优势人才的集聚工作,要通过国际通行的做法,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形成相关的优势人才的集聚,要设计政策的配套,要有实际举措。

这方面上海的统一战线具有独特的优势。相关资料显示,在上海统一战线成员中,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人才有很多。同时,统一战线成员和组织几乎都与海外和港澳台有着密切联系。

统一战线的这种人才荟萃优势,除了可以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借助于专业上与国外同行的联系,社会上与海外华人华侨及其团体的联系,并通过他们与世界各国各界 (包括港澳台)形成的有效联系,形成面向国内和联系国外的两个辐射面,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物色和引进急需人才,以形成优势人才群体,完善人才结构,推动建立合作关系,进行项目合作,促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1]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超45万回国人数超36万[EB/ OL].(2015-03-05).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5/ 03-05/7103900.shtml.

[2]俞立严.五大瓶颈制约上海最缺科学家等四类人才[N].东方早报,2015-05-20(03).

[3]新华社.上海要凝聚一批创新领军人才[N].东方早报,2015-03-07(02).

(责任编辑:张迦寓)

10.3969/J.ISSN.1672-0911.2015.04.002

C96

A

1672-0911(2015)04-0002-05

2015-04-24

凤懋伦 (1957-),男,致公党上海市委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上海中心科技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上海电力大学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