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野,陈建中
(1.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信息物流系, 北京 101149;2.北京物资学院 法政系,北京 101149)
《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即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1]这为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快流通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还缺乏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方案,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也没有涉及,如流通管理体制及流通政策问题等。因此,深入探讨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道路与途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课题和迫切任务。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流通体制改革滞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 “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受计划经济影响,“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观念很难消除,尽管现在对流通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但各级政府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落到实处。首先,在国家层面一直对流通业发展重视不够,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在流通不创造价值的思想观念指引下,各级政府“重生产轻流通”,加上片面追求GDP的政策导向,普遍重视高产值的制造业,忽视基础性、低产值的流通业。其次,在政策制定与实施层面一直存在“重工轻商”的政策歧视。在中央和地方预算中,各级政府对流通业的资金支持明显不足;在内外贸政策上,存在重外贸轻内贸的政策导向;在土地等基础资源的使用上,商业流通业的成本都高于工业企业;在对国内流通业实行产业政策歧视的同时,对外资流通企业却实行“超国民待遇”,至今一些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仍然“内外有别”。再次,国家在制定产业规划中流通产业依然没有得到重视,包括商务部推动流通业纳入振兴规划的努力并未见到成效,说明国家对流通业的产业地位与功能的认识依然不到位。由于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对有关流通的产业规划、政策制定及实施运作都重视不够,从而制约了流通产业的发展。
2. 生产成本低、流通成本高。首先,工业品生产领域的流通成本过高。一般来说,工业产品生产过程除了再加工和再生产时间以外,其余全部是流通与物流过程的时间。在工业产品制造过程中,加工时间仅占5%左右,而流通与物流时间占到90%以上,这即是说很大一部分生产成本是消耗在物流与流通过程中的,生产领域的流通与物流对于生产成本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农产品的流通费用居高不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频繁出现大幅波动、“卖难买难”的现象,其中固然有人为炒作等因素,但流通费用过高、效率偏低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的流通费用约占总成本的70%左右,比国际上高出20个百分点。农产品利润很大一部分为流通领域获得,陷入“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城市消费者)的怪圈,农民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再次,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率过高,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率一直徘徊在18%左右。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粗放式经营,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市场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欠发达、比率过低。由此可见,没有流通现代化,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和运行效率就不可能得到提高。
3. 我国流通业管理体制不顺,行政管理机构分散,管理方式落后,难以形成统一的大市场。流通产业行政管理部门涉及商务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卫生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烟草专卖局等部门,由于政出多门,经常出现推诿扯皮现象,更不要说提高流通效率、形成统一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早在1997年,丁俊发在“跨世纪中国流通发展战略”这一国家课题中就提出了流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在管理范围上,可选择实行面向全社会的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商务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上,实现内贸、外贸、旅游、工商管理、物价、质量监督等合并;在管理方式上,可以选择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与中央垂直领导两种形式并存”。[2]但这一建议当时并未被采纳。此后商务部的成立虽然在流通行政管理改革方面迈出了一步,但仍不彻底。流通业行政管理体制理不顺,不仅会形成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扯皮现象,还会增加协调难度、管理真空及漏洞,加大管理成本,出现市场分割,难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大流通。
4. 流通市场分割造成市场匹配能力低下,影响流通效率的提高,最终形成恶性循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从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对流通业的整体规划和产业定位,加之流通业政出多门及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造成了我国流通业市场分割严重,阻碍了统一大市场、大流通的形成,从而影响了市场匹配机制的形成、优化和完善,也影响了流通效率的提高和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提升。而且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市场分割,内外贸管理体制形成了内外贸市场分割,条块管理体制形成了条块市场分割,而地方保护主义又形成了区域市场分割。市场分割为优化和完善市场匹配机制设置了重重障碍,严重影响了流通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市场资源和商品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城乡统一,内外贸统一。区域统一和国内统一的大市场,大流通的形成,最终导致流通业长期滞后于生产,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生产相对过剩,消费相对不足,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和运行效率低下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流通现代化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流通产业自身发展和竞争力提高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国经济整体效益和运行效率的重大问题。因此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总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流通观念现代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真正从思想上消除“重工轻商”、“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性,明确其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战略产业的科学定位,真正消除观念歧视和政策歧视。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本建设投资、政策制定与实施上,从国家产业政策层面得到明确体现。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完善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应在国家产业定位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明确本地区的流通产业定位、政策制定与实施,真正把流通产业放到应有的位置,引导流通产业有序发展。
2. 流通体系现代化。流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过去流通市场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加之地方保护主义的阻隔,不可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大流通、大市场。建立现代流通体系需要从国际国内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综合平衡、协同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实行统一规划,打破条块市场分割,形成全国城乡一体、统一开放、安全高效、竞争有序的现代流通体系,包括流通市场体系、流通行政管理体系、流通政策体系、流通价格体系、流通法规体系等。应依托城市交通枢纽、商品生产基地、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构建全国高效便捷的骨干流通网络,形成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化市场、商贸服务中心以及全国性和区域性配送中心。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营销网络,优化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实现城际配送、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打造全国统一、内外一体、城乡贯通、高效运作的城市流通服务体系和农村流通服务体系,以及进出口贸易服务体系。
3. 流通制度现代化。市场运行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市场各种制度的安排,而市场制度的建立又往往源于流通产业形成的基本交易规则。提高流通效率,必须进一步完善旨在约束交易各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交易规范、交易规则和市场流通制度,包括行政审批制度、市场交易制度、社会信用制度、商品检验检疫制度、财税管理制度、市场监管制度等。具体来讲:一要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能力,深化流通领域多项改革,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行政制度保障;二要强化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流通市场各种交易规则、体制和机制,形成对关系国计民生、生命安全等商品的流通准入、监管和退出的全程管理体制和机制;三要完善信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加快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失信失范惩戒机制和体制;四要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高效的流通管理体制,加强对流通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建立由商务部牵头的全国流通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完善部际协作、协商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流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五要减轻流通产业税收负担,完善流通业税收制度等。
4. 流通组织现代化。一要不断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强产销之间衔接,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流通企业竞争力;二要支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形成一批网络覆盖面广、品牌知名度高、主营业务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不断提高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要健全中小流通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中小流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扶持发展一批流通专业服务机构;四要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拓展连锁经营网络,鼓励发展直营连锁和特许连锁;五要积极推进批发市场建设,支持流通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流通企业“走出去”,通过创建、并购、参股等方式建立海外分销中心和营销网络服务中心等。总之,要重视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大力推动经济信息、仲裁等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积极培育能充当市商的大型流通集团,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大宗商品包括农副产品拍卖网,发挥市场匹配撮合功能。大力发展产销一体化组织特别是流通企业的农工贸一体化或“产+销”经济组织等。
5.流通管理现代化。彻底改变我国流通业行政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的现象,组建统一高效的流通业管理机构。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高效的流通管理体制,加强政策制定、执行与监督的相互衔接,健全部门协作机制,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一方面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彻底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流通管理部门要把重点放在宏观调控、市场规划、流通产业政策制定、市场法规建设上。另一方面消除地区封锁和垄断,严厉查处经营者通过垄断协议限制竞争的行为。推动监管部门信息共享,细化部门职责分工,堵塞监管漏洞。再一方面科学编制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及各层级、各区域之间的规划衔接。完善流通业税制,减轻流通产业税收负担,降低流通环节费用,规范流通领域收费行为。另外,加强流通法制建设,着手研究制定商品流通法,明确流通业的法律规范、主体规范与运作规范。进一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完善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快流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流通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引导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和服务要求,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评价。
6. 流通方式现代化。现代流通的本质就是要突破一切束缚流通的障碍,提高流通效率。其一,创新流通方式,拓宽流通渠道,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创新流通经营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流通领域的一场革命,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创新网络销售模式,鼓励流通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其二,要统筹农产品产地、销地、集散地批发市场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产品批发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流通,提倡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消费,减少碳排放,减少污染,减少消耗,提高流通速度、效率和质量。其三,积极推广供应链管理模式,支持流通企业加强合作,实现供应链整合,降低流通和交易成本。其四,实现流通业态多样化,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重点发展便利店、专卖店、超市、折扣店等便民零售业态,提倡商业错位经营、多样化竞争。优化城市流通网络布局和商业适度集聚,构建便利消费的居民生活服务体系。
7. 流通设施现代化。积极发挥公益性流通设施在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市场供给方面的重要作用,建设和改造一批公益性质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加大流通产业水、电、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使用的支持力度,鼓励利用闲置仓库、废旧厂房等建设符合规划的流通设施,重点支持公益性流通设施,制定政府鼓励的流通设施目录。拓宽流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流通设施建设。强化市场运行分析和预测预警机制建设,增强市场调控的前瞻性、预见性和应急能力建设。
8. 流通技术现代化。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强流通产业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的能力。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战略任务,推广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鼓励流通领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创新,实现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的有机融合。推动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仓储、采购、运输、订单等环节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和各类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流通标准化的建设,形成全国统一的物品编码体系,推动商品条码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流通统计调查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不断提高流通统计数据质量和科学化水平。鼓励开展流通现代化技术的研究、开发、设计及推广应用,加快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码头等流通基础设施标准化设计与建设,推行托盘、集装箱等物流技术设备及运载工具的全国统一标准化,实现不同形态的流通与物流技术配套和设施设备的无缝衔接与对接,真正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总之,全面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市场匹配机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实现供需平衡,稳定物价,推动消费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对GDP的贡献率,促进和扩大社会就业,使我国从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行与良性循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战略意义。
[1] 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EB/OL].(2012-08-07).http://www.gov.cn/zwgk/2012-08/07/content_2199496.htm.
[2] 丁俊发.流通创新驱动的十大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