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演变及应对措施

2015-04-11 05:15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王 红 艳

(河南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郑州 430074)

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演变及应对措施

王 红 艳

(河南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河南 郑州 430074)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养老面临严峻挑战。通过对农村养老方式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当前农村养老方式中存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不完善、机构养老不规范以及缺乏亲情关怀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方式。

农村养老;方式演变;应对措施

一、引言

根据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按此标准,我国自1999年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8 亿,占总人口的13.26%[1]。除此之外,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特征也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根据“六普”数据,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5.60%,比城镇高4.68个百分点。2016年农村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0.51%,比城镇高6.73个百分点;2028年农村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57%,比城镇高10.91个百分点;2050年农村老龄化水平将达到40%,不但比城镇老龄化水平高7.8个百分点,而且也比届时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水平还高。二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镇。1990-2050年的60 年间,中国人口老龄化从加速到快速到趋于稳定,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将升高31.2个百分点,年均升幅5.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将提升24.0个百分点,年均增加4.0个百分点。21世纪中叶以前,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始终比城镇快,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将比全国平均状况至少提前10-15年到来,比城镇提前15-20年。不仅如此,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由2010年的1200万增加到2030年的2000万,2044年将超过3000万,2050年将达到3800万;同时,农村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失能老年人口。三是农村老年人口赡养比增幅快于城镇。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镇和农村人口的赡养比分别为11.92和14.44(15-59岁人口=100,下同),农村比城镇高约1/5;2000年分别增至13.38和17.84,农村增幅明显大于城镇,二者的差距扩大到1/3;2010年人口普查,城镇和农村的老年赡养比又升至14.66和23.75,二者的差距扩大到9.09个比点,农村高于城镇约2/3。1990-2010年的20年间,城镇老年赡养比只增加了2.74个比点,而农村增加了9.31个比点,农村增幅是城镇增幅的3.4倍。预测显示,21世纪中叶以前,城镇和农村的老年赡养比一直呈上升态势,二者的差距将在30年代达到最大[2]①。

由此可见,与城镇相比,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普遍偏低,住房条件、医疗卫生条件较差,老年人占有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提高面临很多困难。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农民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高流动性成为趋势,传统养老观念改变等逐渐弱化了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关系老年人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方面。在此情况下,适应变化着的形势要求,农村养老逐步走向社会化将成为必然趋势。只有建立合理完善的养老方式,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本文将在对农村养老方式历史演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力分析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演变

在农村养老问题上,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家庭养老模式。2009年以后,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建立。具体情况如下。

(一)新中国成立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

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或亲属履行对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职责的一种养老方式。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历史上农民的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和家族来解决。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经济上是土地家庭私有的小农经济,加之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对家庭养老的支持和规范,形成了牢固长久的家庭养老方式。在小农经济的社会形态中,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土地以家庭所有的形式存在,是整个家庭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养老的保障。小农经济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是长期不变的,上一代把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年长者是有技能、有见识的,这就形成了年长者的权威[3]。年长者既掌握了生产知识,也掌握了养老具备的物质基础。同时,以家庭为主的生产单位对下一代的抚育和教育任务繁重,年长者势必会培养下一代对长者的尊敬和爱戴,这是中国孝文化下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国家层面,宗族制度和等级制度是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而孝文化恰恰维护了这种社会秩序,所以在政治上需要孝文化,国家在政治上给予其强大的支持。孝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孝文化进一步规范了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义务,强化了家庭养老方式。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养老方式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养老制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不同时期。

一是家庭养老为主、社会救助为辅的养老阶段。建国初期,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分得了土地,有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农村养老延续原来传统的家庭养老,只是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人员实行了救助。

二是集体所有制下的传统农村养老。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保障制度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期间养老保障制度的统称,可以概括为以家庭保障为基础的集体保障,包括家庭养老、五保供养、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其中家庭养老是主体,其他部分为补充。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基本保持了这种方式。

三是开展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阶段。1991年1月,国务院决定由民政部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主要特点是参加养老保险,参保费用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给予扶助,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从1993年到1995年,国务院成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相关制度陆续出台,提出在能建设的地方适度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争取在2000年建立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998年,在第九届全国人大通过的政府改组方案中提出,建立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的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基金,大力推进城镇养老保障方式的同时,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4]。

四是“新农保”阶段。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农保”),“新农保”政策应运而生,主要特点是由个人、集体和政府共同出资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从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2020年实现全国农民的全覆盖。

三、当前农村养老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农村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新农村社区养老、个人养老、机构养老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城镇化的发展,这种分散化的养老方式的缺陷日益凸显。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很大的挑战,呈现出逐步弱化的态势。

1.家庭结构变化。从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累计少生了约4亿人,在减轻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所面临的问题。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愈加明显,一对夫妻要同时赡养4个老人和1个孩子,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发展,压力极大,家庭养老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孝文化缺失。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受“孝”文化和宗法制度的约束,家庭养老可以很好地进行,老年人可以在家庭中得到很好的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但随着社会的变化,人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追求的主要目标。此外,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独生子女十分普遍,家庭的精力更多地是放在了下一代的身上,对老人的照顾明显不足,孝文化在整个国家文化中越来越缺失。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特征明显,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养老金也没有或者很少,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就没有经济来源,甚至被看成包袱,被子女嫌弃,得不到基本的赡养。

(二)农村社区养老很不完善

农村社区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以村集体为单位,作为资源配置主体为村内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目前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面临许多问题。

1.责任归属不明晰。目前,我国的法律和政策都没有明确说明农村社区养老的责权划分,这对我国农村社区养老的规划十分不便,一些机构的建立和方法的实施无法可依。

2.经费来源不足。要能够更好地对农村老人进行照顾,相应的社区或者村委会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没有物质基础,农村养老目标就很难达到。新农保的资金主要依靠村民个人、社会资助和国家政策扶持三个方面,如果后两者无法解决,农村社区养老便难以实施。

3.覆盖面较窄。目前的农村养老更多地是针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或孤寡老人的关注和照顾,而对一般老人的养老情况关心很少,不能真正地实现农村养老。

(三)机构养老不够规范

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在相关的养老机构度过晚年,如老年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当前我国农村机构养老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具体表现有:

1.专业护理人员十分短缺。相比较而言,我国农村养老机构专业的护理人员和康复治疗人员严重不足,很多养老机构只是就近雇佣一些中年妇女来进行老人的照顾和卫生打扫。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普通民众不够满意。

2.私营养老机构发展很不规范。在规范管理上,养老院老人的居住地应具备什么条件,有没有专业的看护人员,设施是否齐全,这些还没有专业的部门或者机构进行管理,这使得农村的私营养老机构存在着很大隐患。另外,私营养老院以盈利为目的,若收费高,老人住不起;若收费低,又无法维持正常运转,发展困难。

(四)农村养老普遍缺乏情感关怀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主导的时代,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需要同时面对发展的契机以及挑战。文中对于当前背景下的后勤工作改革策略进行了讨论,以促进工作改革。这是未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大势所趋,也是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所在。

现在农村养老更多的是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医问题,普遍缺乏家庭归属感和亲情温暖。尤其是机构养老,由于多是封闭管理,少了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缺少家庭的温情,多数老人刚进入养老机构时都不适应,再加上大多数老人是丧失生活能力的,而儿女又多常年在外打工,难得看望,老人们会感到缺乏亲情温暖,造成精神孤单。

四、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养老问题的应对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的职业身份不断分化,加上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现实情况复杂,农村养老要因地制宜、分类对待,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达到最佳效果。要解决新形势下的农村养老问题,需从多方面着手。

(一)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农保”之前的农村养老保险主要是农民自己缴费,实际上是自我储蓄的方式,而“新农保”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由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新农保”制度的落实是各种养老方式的保障,无论对于家庭养老、个人养老还是各类养老机构,“新农保”提供了基础的经济保障,这也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积极推进新农保的落实,在国家财力允许范围内,逐步降低个人参保缴费额度,提高集体和政府的补贴,给农民带来最大实惠,这是一件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二)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方式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庞大,除了发挥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外,还应建立立体多样的养老方式,与家庭养老形成支撑。

1.发挥家庭养老优势

家庭养老有着独特优势,也是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渠道。要发挥好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一方面要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弘扬,尤其是孝文化的宣扬,在全社会倡导尊老、敬老文化传统,对孝敬老人的家庭给予嘉奖,对遗弃、虐待老人的行为给予惩处,形成以孝为荣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养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

农村社区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多适用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即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农村社区服务为辅助,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服务方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社区养老将是一种方向。农村社区养老就近就便,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结合,更容易被老人接受。政府要在政策上、资金上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养老。

3.提升自我养老功能

个人养老是指老年人自己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这种养老方式需要老年人在平时要进行经济、健康和情感三方面的储蓄,且生活能够自理。个人养老主要应用于身体状况允许的老人,依靠原来的经济积累,再加上适当的劳动,基本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开支。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和儿女分开单过,这些老人不愿依赖子女,也不想被养老机构约束,更愿意自己照顾自己。

4.完善各类养老机构

机构养老有着独特优势,配备有专业的护理人员,有专业的护理和舒适的居住环境,且老年人集中居住更容易在同龄人中找到相同的话题,增加老人的精神交流,降低老年抑郁症的发生,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养老机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要大力发展各种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如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公寓、敬老院等。政府要加强对机构养老的监管,提高养老服务的品质,降低民众进入机构养老的门槛,让更多的农村老年人自愿、愉快地生活在养老机构。

(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农村养老提供法制保障

农村养老的落实需要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只有法律上明确给予制度性的确认、支持和保护,农村社会养老工作才能改变无法可依的被动局面[5]。全面推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立法问题,加快立法进程成为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的根本保证。要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相衔接的各类具体法规性文件,明确办法的可操作性,以法律的强制性保证养老惠农政策的稳定性、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各地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农村社会养老办法,尽快将农村社会化养老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以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有效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注 释:

①此文采用的人口预测数据来自北京大学郭志刚教授“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子课题:人口老龄化态势与发展战略研究”中的方案预测结果。

[1]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的通知[J].司法业务文选,2012(9).

[2]原新.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的城乡分化及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C]//2014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老年社会学论坛论文集.武汉,2014.

[3]鲁丽玲.传统孝文化与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

[4]李汉才.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5]李香允.农村养老保障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3).

【责任编辑:刘圆圆】

The Evolution of the Way of Rural Old-age Support in China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WANG Hongyan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30074)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aging of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make the rural supporting of the old age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Based on the sorting out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rural old-age supporting way, this article proposed problems in current supporting way of the rural area such as weakening of family supporting function, imperfect of community supporting of the elderly, irregularities of institutional supporting of the elderly and lack of family care etc.To do this we need to implement measures of actively promoting the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way of rural old-age support, 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providing legal guarantee for the rural old-age support.

rural old-age support; evolution of the way; countermeasures

2014-12-28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编号:142400410729)。

王红艳(1969—),女,河南新乡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三农”问题研究。

C913.7

A

1672-3600(2015)04-0094-04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