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霞
(商丘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不仅适应当前中国国情,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更应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区别,经济增长传统的表述为: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加。在实际核算时通常使用“GDP总量”或者“GDP增长率”以及“人均GDP”三个指标来衡量[1]38-39。按照国际通用理论,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解释,主要是针对不同时期投入变化最终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而言,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取得的增产以及提高生产效率所带来的产品的增加。经济发展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过程。经济发展除用GDP来衡量外,还可以用反映居民收入差异的基尼系数、生活质量指标、工业化程度等一系列指标体系来衡量。因此,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相比,内涵复杂得多,内容也更丰富。
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换句话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点解决能源、原材料紧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产品质量效益问题以及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但要考虑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要重点突出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努力向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转变,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顺利流转,发展多种经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集中优势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1.农业资源被占用,农业发展所依赖的资源、环境较脆弱。2014年底,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目前严重约束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两道“紧箍咒”就是生态环境约束和资源条件约束,这两道“紧箍咒”对我省的约束也很突出。首先,“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现代化,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工业化、城镇化规模扩张的同时,农村的大量耕地被抢占。耕地资源不断减少,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粮食的产量,制约农业的发展。其次,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动,农村土地上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出现了大量土地减产甚至撂荒的现象,浪费了宝贵的耕地资源,再加上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资金和其他资源外流、土地流转不畅,必然导致农业投资不足,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设备的更新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最终阻碍了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河南农业要走出这个困境,必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依靠简单扩大规模、加大投资的粗放经营转到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
2.农业经营体系落后,很难形成规模化经营。河南农业规模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这种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对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难相适应。目前在河南,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给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来了困难,大规模的经济作物种植以及高度机械化在河南很难开展[2]。农民的这种分散经营,使得农产品在市场上很难有竞争力;而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方法,也很难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率。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化的技术条件和物质装备,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配套,因此,加快转变农业的经营方式势在必行。
3.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造成了种植环境的污染。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除了物质资本,还有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教育等人力投资形成,它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从目前来看,河南农村整体基础教育较为薄弱,农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不仅难以适应农村现代化转变和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也极大地限制了农民自身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发展现代农业对环境生态要求不断提高,但由于广大农民在环境保护对人的影响上意识薄弱,造成化肥、农药、催长剂等对身体有害物质的滥用,土壤等生态环境被破坏。就水资源而言,工业废水的排放致使很多河水和地下水受污染而无法使用,农业生产用水缺口呈刚性扩大之势。这与发展现代无公害农业的基本要求相矛盾,阻碍了社会发展,很可能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大障碍。
发展现代农业是河南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历届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河南位居中原,不仅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副产品加工大省,有义务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经济腾飞的今天,农业在现代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刻不容缓。河南是全国农村人口大省,但农业技术落后、农民素质较低、农业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现代化、农村的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仍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增收致富[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开展,未来农业发展的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要实现我省粮食生产不下滑、农民收入有保证、农村经济发展上台阶,就必须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首先,必须树立用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的新理念。即必须强调发展农业不能单抓农业,应该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应重视向深加工、有特色、重质量、促出口要效益,进一步拓展目标市场。努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重视品牌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多功能农业和外向型农业。要立足本地资源,做大做强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要在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商品率和附加值上下大力气。其次,必须树立重视国际发展环境和农业发展规律的新理念。即必须重视土地、资金、劳力等资源问题;重视农业产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问题;重视国际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和贸易壁垒对农业的制约因素问题;重视农资价格、农产品价格和市场因素的影响问题等。最后,必须树立在创新机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理念。应该积极推动分散的家庭产品经营不断向适度规模化的家庭商品经营转变,推动农业生产的自然农户不断向土地、产业的法人农户身份的转变,推进农业积极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方式的转变,努力加大各种政策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以及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要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技术的革新能引起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工具、机器设备、工艺等质的变化,从而改变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提高农作物单产、发展多种经营、改革农作物的栽培方法、解决农村的能源以及生态环境问题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要加快技术创新,就要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强实验室与农村的对接,争取在节能、生态、可循环、资源的再利用方面取得新突破[4]。二要,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的机械化,与之相匹配的就是加快土地流转的步伐,不断完善农村经营体系,进一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农业转变[5]。
1.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创意农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利用科技创新手段,把传统农业与文化、艺术、生态、休闲、经济、社会等资源联系起来,利用人的创造力、创意手段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拓展农业的功能,把农耕活动、创意文化艺术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农业形式。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态农业的需求两方面因素则会促进休闲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等创意农业的发展[6]。创意农业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上快车道,创意农业让农业产业的内涵更丰富,创意农业在农业的基础上将更多的产业引入到农业当中,将多种产业在创意的整合之下与农业相结合。创意农业将农业附加更多的用户体验,建立起符合不同营销渠道的展示策略,可看、可嗅、可听、可采、可玩、可尝,从认知到感兴趣、再到购买、最后至消费全程都伴随着对于产品的体验。总之,创意农业在整个农业链条中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通过将普通的农产品打上个性化、主题化的标签,让企业的产品在万千的同质产品中脱颖而出。
2.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经营水平。有针对性地对外招商,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工商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与生产基地、合作社、农户建立利益链接,加大对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销售等专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就河南省而言,应该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不断提升面粉加工集约化水平,研究开发玉米、杂粮、大米利用渠道,进一步壮大河南速冻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加工产业;沿黄河区域着重发展绿色奶牛业,支持肉牛、肉羊产业发展,持续建设奶牛、肉牛、生猪、家禽等现代畜牧产业化集群;积极发展花卉苗木、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木材加工等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着重发挥农村经纪人信息、技术、营销优势,加快科研机构与农户的沟通速度,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快速高价销售,使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商品批量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不断向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使河南由农产品大省发展为全国食品工业强省。
大量的土地资源入市、国家提倡的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及鼓励适度的规模经营,都将要害指向了规模农业,以农业投资企业、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济组织,从事规模农业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政府应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7]。在发展规模农业的过程中,要实现规模农业的盈利,一要提高产量,提升规模农业的生产效率;二是加强农业设施建设,相信在国家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大背景之下,从事设施农业的企业将会获得史无前例的市场机遇。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化的产业组织形式引入现代农业,促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融合互动。三大产业的融合互动就是被专家称为的“第六产业”(1+2+3=6)。“第六产业”指明了未来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表明农业由传统的农作物生产发展为现代的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娱乐、生态服务业等领域的交融产业,并不断地延展产业链,使农业呈现出综合型、复合型价值。日韩等国在“第六产业”上已探索出比较成功的经验,我国也正处在大力宣传推广阶段,力图使“第六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马春文,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金荣.河南现代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十大矛盾[J].吉林农业,2012(4).
[3]魏仲生.粮食大省如何实现新跨越[J].农村工作通讯,2010(7).
[4]张臻.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J].经济研究导刊,2008(2).
[5]姜雪松.资源制约与经济增长——英国个案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6]吕萍.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镇江:江苏大学,2010.
[7]尹国胜.关于“十二五”时期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