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寓于体育教学的思考

2015-04-11 03:47:03梁庆刚雷秀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体育课德育精神

梁庆刚,雷秀红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 汾阳 032200)

根据人类身体发展规律,大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已基本完成。高校体育课的开设,是为了发展大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各项身体素质,塑造完美的身体形态和健全的生理机能,增强抵抗疾病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高校体育课要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大学生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促进他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奠定他们终身健康的体育基础。高校体育应包含着丰富的体育内容,但高校体育娱乐化、休闲化的蔓延趋势使学生体质下降,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优良品质的目的也未达到,致使“学生思想道德精神缺失,体育精神渐渐滑坡”[1],对大学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2]6体育是基础,德育是方向,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

一、新时期体育中注入的德育内涵

(一)习近平同志对体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从小就崇拜岳飞、戚继光的习近平同志以个人魅力和言行对体育在短期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3年8月31日,他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时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被誉为超级“体育迷”的习主席将体育重心从竞技转向竞技与群众体育并重。比如,对张家口冬奥会的申办,他指出冰雪运动能进关内,带动中国两三亿人;引用鲁迅“中国脊梁”对体育参与者的认同;对足球提出的“三个愿望”;重视发展“三大球”集体性项目等等,充分说明对群众体育的重视。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中对公民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项要求中,无不体现德育的身影。2014年5月4日,习总书记在北大演讲中,告诫广大青年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修德无疑是对大学生提出的重要要求之一。

(二)把体育强国梦汇入中国梦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同志看望参加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强调: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联。从某种意义讲,体育运动不仅具有物质层面的强身健体功能,并且能衍生精神层面的知难而上、艰苦奋斗、永不言弃和超越梦想。体育既可产生中国力量,也可产生中国精神,两者皆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体育精神正是当今时代的正能量,把体育精神融入到中国精神,产生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我们的中国梦就会早日实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发展大学生体育则是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做战略准备。

二、高校体育课对德育的作用

(一)体育课为德育有效的进行提供物质基础

在体育课上对大学生进行认识自身体质优劣的教育,使其真正认识到体质对健康、学业、事业的重要性,宣传“运动是良医”的正确理念,从而要求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体育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使“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为现实。践行专家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

(二)体育课内化大学生优秀品德,对其学业、事业具有动力作用

优秀的品德是在正确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并非冗长的道理说教。高校体育课正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课程,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所要形成的品德点到为止,然后在体育练习中让大学生去体会和领悟。在体育课教学中形成的优秀品德,渗透到大学生的行为中,融入到他们的血液里,形成可受用一生的优秀品德。因为,道德可弥补智慧的不足。

三、高校体育课进行德育的途径

(一)通过优秀运动员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124让爱国融入到大学生的血液里,使爱国驱动创新。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涌现无数优秀运动员,他们为国争光的行为感动着一代代国人。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叶乔波冬奥会的带伤夺银、孔令辉奥运夺金后的狂吻国旗、刘翔承载国人期待的拼博精神……我国运动员奋勇向前,为祖国荣誉而战,他们的表现让我们肃然起敬。这是体育课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教育大学生维护祖国荣誉和独立统一、国家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二)通过分组对抗形成“敬业”精神

高校体育课教学过程中,不少项目适合将教学班级分成若干组别,让各组进行对抗比赛。组别中的每一人都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一组拼搏,让他们意识到“我”是这个集体的一分子,“我”的消极态度和劣质表现可能成为影响小组成败的关键。教师可通过这类集体项目,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另外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对大学生严格要求。只有在严格要求和艰苦锻炼中,一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才会得到巩固。勤奋严谨、自强自立、艰苦朴素、谦虚谨慎、惜时守信、开拓创新等优良品质才能内化到大学生的内心,形成做人、做事的风格,使大学生明白每个岗位都得有过硬本领,每个岗位都是实现“个人梦、中国梦”的平台,每个岗位都必须敬业。

(三)通过互换角色形成“诚信”理念

“体育运动场合能为人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5]201体育课有教师、体委、裁判、队员等各种角色,每个角色在群体活动中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需尽一定的义务,同时应遵循一定的规则与制度。大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形成诚信理念,通过体育教育与竞赛理解诚信的重要性以及诚信缺失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四)通过宣传和推广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稳固“友善”态度

奥林匹克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包含的教育和文化成分值得每个国家和个人去学习研究。“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6]136,这就是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思想与高校体育教育有相通之处”[7]。推广奥林匹克精神,让大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与国际体育思想接轨,形成和谐友善的态度,有利于构建美好的未来。

四、高校体育课进行德育的方法

(一)以身作则法

大学教师有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育教师应当谨言慎行,以身作则,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说服教育法

大学体育课常常采用合班的形式上课。体育教师可寻找机会对学生进行正确与错误的判断教育,学会分辨真伪善恶。当学生犯错误时,要耐心说服,使其能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优点与缺点,扬长避短,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三)意志磨练法

大学体育课能很好地培养意志品质。一次长跑锻炼、一个竞赛项目、一组动作的学习都需要不断地坚持。当大学生意志松懈时,体育教师应鼓励他们坚持不懈、争取成功。通过努力坚持,磨练大学生意志,使其意志更加坚定。在体育教育中磨练的意志迁移到其他领域,有助于大学生学业的完成、事业的发展。

(四)换位体验法

体育教学与活动中的分工很多,有学生、体委、教师、运动员和裁判员等相关身份与职能。很多时候,某个人站在单一立场形成看法与体会,与站在其他立场上形成的看法与体会不相同。让大学生担当不同身份与任务,形成多种体验,有利于形成换位思考,同时也多了一份对别人的理解与包容。

对于大学生来说,体育是基础,德育是方向。高校体育课提高学生体质是主要任务,但要配合学校全方位、全员育人的要求,使体育和德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

[1]郭聪聪.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高校德育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协同发展[J].浙江体育科学,2013,35(6):58 -60.

[2]罗国杰,夏伟东,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

[3]李 斌,李 铮.习近平强调: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EB/OL].(2013-09-01)中国科技网.

[4]吴树青,陈占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5]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

[6]任 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8.

[7]梁庆刚,雷秀红.高校体育教育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5(11):104-105.

猜你喜欢
体育课德育精神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体育课
拿出精神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师友(2015年3期)2015-12-22 1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