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2015-04-11 03:47:03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痕迹辅导员管理

鲁 兰

(太原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已举办三届,从参赛项目来看,通过基础知识测试、博文写作、主题班会、自我介绍与展示、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谈心谈话情景再现的现场展示等七个环节,考察辅导员的理论功底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参赛选手,笔者亲身经历了从前期准备到临场发挥的全过程,也目睹了其他同仁的出色表现。比赛之余,与其他高校辅导员的深入交流所获得的启发与激励不亚于参赛本身的意义,也促使笔者不断地反思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和问题

(一)辅导员人数少、工作内容繁杂,思政工作难以做细做实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学生与辅导员配备比例应不超过200:1,可事实上很多高校都超过了这一比例,有的甚至达到了300:1。假设每天辅导员要与一个学生谈一次话,除去寒暑假和周末,一学年都轮转不了一圈,“五加二”“白加黑”便成了辅导员工作的常态。加之中国父母根深蒂固的保姆式教育,阻碍了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本应具备的独立能力的发展,致使辅导员不得不接过家长的接力棒,继续全心全意为学生奉上一条龙服务。学习、生活、实践、心理、安全,统统都要负责,于是便有人这样调侃辅导员——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这种现实与最初设立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初衷相去甚远。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长久以往,令其身心疲惫,很难发挥“人生导师”的作用。辅导员既要落实好学院的各项育人工作,又要完成好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布置的任务,从学生处、校团委、招就处、组织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到财务处、保卫处、校医院、公寓管理中心,只要是学生的事都要通过辅导员来落实。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万能辅导员”的雅称颇为贴切——辅导员要具备民工的体力、领袖的头脑、文员的文笔、闪电侠的速度、侦探的洞察力、外交官的口才、教师的知识、医生的常识、特种兵的适应力以及神经病大夫的忍耐力,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面,学生工作都将受到影响。

(二)与任课教师相比,社会认同度低

学校育人工作的主体是教师,辅导员虽具有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在现有体制和业务范围的禁锢下,仍扮演着普通管理人员的角色。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其他管理岗的工作人员,大多以“保姆”的角色看待辅导员;并且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技术含量,谁都能做。在种种小觑的目光和不屑的言语中,辅导员的自尊心遭到了极大的挑战与伤害。这种“边缘人”的地位、极低的社会认同度还体现在校内住房分配打分排队时对辅导员获奖证书的不认可、评选优秀时不被视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被评优的辅导员的奖励力度微乎其微等等诸多方面。这些“歧视”,直接导致了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降低。

(三)考核更严苛、收支不平衡

辅导员的考核由校学生处和学院两个主体来完成,然而在全校辅导员大PK时,考核的项目却很少能体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实绩,使得辅导员的实际付出与获得的认可不甚对等,这也成为了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的又一成因。同样是科级岗位,上级职能部门的科长是按管理岗考核,而基层辅导员仅履行好科级岗位职责、完成好上级科长布置的任务是不够的,作为拥有教师、干部双重身份的辅导员,思政教育的能力和实绩才是考核的重点。同级别的岗位,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却要经历更严苛的考核,辅导员的付出与收获不平衡,其心理失衡亦在情理之中。

(四)职称评定是辅导员最大的痛

由于没有独立的职称评定系统,辅导员职称晋升评定一般是依附于教师系列。相对教师而言,辅导员在职称晋升时的困难度明显更高。一方面,辅导员获得的教学机会甚少,工作量很难达到职称评定的教学任务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工作的繁杂性决定了辅导员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可供分配的时间较少,鲜有机会能有连续性的时间安静下来深入思考,势必影响科研的量和质。多数辅导员长期难以晋升,必然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辅导员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利于职业生涯发展[1]。

(五)职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忙忙碌碌之后,留给辅导员更多的是迷惘、无助和无奈。作为管理岗,上升的空间有限、机会渺茫。有人比喻辅导员为老黄牛,因为手头的工作一件赶着一件,一天到晚只知道低头好好干活,却无暇抬头“认人”。一般而言,高校重视教学和科研,在评优、晋级、职称评定等待遇上很少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给辅导员“开绿灯”。辅导员整天忙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工作评价模糊,科研成果偏少,难以找到成就感。辅导员的发展方向存在着非职业化的问题,致使辅导员看不到今后发展的个人愿景[2]。

透过上述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中,有不少纠结、混沌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既有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职能偏颇,也有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缺陷,还有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没有与时俱进。有心人往往是因为拥有好的习惯、善于将自己在细枝末节的事务中留下的痕迹经过系统整合、上升为工作经验和人生智慧,才显得更出色、更能干,才能拥有更大的舞台。越是像辅导员这样琐碎的工作,越应注重和加强痕迹管理。机会总会眷顾有准备之人,如果辅导员平时注重痕迹管理、用心思考、静心沉淀,在学生工作、教学科研上都会有突破的。

二、痕迹管理在辅导员工作中的意义

痕迹管理就是在各种管理工作过程中,从时间和管理内容等诸方面,不留间隙或空白的缜密工作记录。其目的是让管理工作过程留下印迹,要求对实施管理过程中所做的记录、图片、电子档案等进行收藏、整理、归档、保存,做到可追踪、可追溯,随时有据可查。由于痕迹管理在众多管理领域有可记可查和可依可辨的作用[3],因而受到不少管理人员的推崇。注重痕迹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不仅能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更有益于增强学生工作的实效性,辅导员与学生可双双受益。

(一)痕迹管理的内容能为学生工作留下宝贵的育人财富

从学生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来看,通过对工作环节和完成情况的痕迹梳理,辅导员可以归纳总结出共性的内容,可将之提炼升华为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常规方法;同时,将各种“疑难杂症”的个案进行深入剖析、广泛讨论,汇集众人的智慧,做成可供今后工作借鉴的经典案例。此法可减少在每项任务初始阶段的盲目探寻,帮助辅导员更快地厘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到突破口,提高工作效率。

(二)痕迹管理是辅导员进步的阶梯

教育的过程就像艺术创作,有基于客观存在而产生的意识反映,也不乏应时应景的临场发挥。辅导员在具体思政工作中,在与教育对象及其教育环境资源交融磨合的过程中,时而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创新元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点滴细流方能汇江河,思考的深度与广度须在不断量变积累中渐渐拓展。系统的痕迹管理为辅导员艺术地、科学地、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供了镜鉴,为辅导员树立威信、赢得信任提供了实力支撑。

(三)痕迹管理将促使辅导员考核有据可依

学校的管理部门在考核辅导员时,往往苦于零碎内容不易考量而致使最终的考核结果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实绩。细致详实的痕迹管理成果将为考核提供直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让事实说话,用成果证明,对于考核的主客体来说,都是“福音”。

(四)痕迹管理将成为依法治校的有力举措

比如,在2015年召开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就学校在学生安全事故中的责任划分问题作了提案,当学生发生意外时,事实澄清是责任追究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一切判断均源于客观清晰的事实。在事件处理的第一阶段,学校管理层和家长最关注的就是事实,而还原事实依据的就是一丝一缕、清楚细致的痕迹。这为责任区分,提供依据。细节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痕迹管理令辅导员和学生都成为受益者

无论是治病还是保健,谁都不想被新手当试验对象。医生这一职业如此,律师如此,教师亦如此。被选择的标准就是谁见多识广、积淀深厚、实战经验丰富就选谁。在日积月累的痕迹梳理和积淀中,辅导员的教育功底逐渐深厚、教育能力不断提升、教育效果会节节攀升。学生作为教育行为的收受方,其多种需要会被“优质”辅导员满足。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教育的落脚点和立命之本。

三、辅导员加强痕迹管理的举措

(一)辅导员应分类记录

针对学生咨询的具体事宜,辅导员应分类记录问题和解决办法。四年经过一轮后,辅导员可将各学年各阶段积累的问题进行系统地梳理,并与其他辅导员交流分享、互通有无,可将痕迹记录集结整理成《学生工作小百科》。这就实现资源整合和方便查阅的效益最大化。这一痕迹管理的成果不仅可用于新进辅导员的入职培训,也可用于指导兼职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实践证明它是事半功倍、多快好省的实用宝典。

(二)辅导员可借助DV、录音笔等工具记录、保存重大活动场合或个别谈话场合的信息

除了笔纸、图片,辅导员还可以借助DV、录音笔等电子类工具将工作信息记录并保存下来。不仅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组织生活等场合适用,还可用于职业指导、心理辅导(当然是在取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下)。每一次与学生谈话都是即兴发挥,通过对这些被记录下来的信息的回顾与梳理,辅导员可以反思、琢磨、总结谈话过程中的亮点和瑕疵,以利再“战”。通过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模式,辅导员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思政教育技能一定会大大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果更加优化,参加职业能力大赛也不用临时抱佛脚了。同时这些被梳理过的痕迹亦为辅导员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真实客观典型的素材。

(三)重视对“辅导员评语及发展指导”栏内容的积累

无论是反映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成长手册》,还是《学生年度总结鉴定表》,除了学生的自我回顾与总结,表中最有价值的当属“辅导员评语及发展指导”这一栏。教育需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方显实效,而对于“症”的认识源于平日里的接触,不是模糊的大致印象,而是点点滴滴细节的凝结。如果辅导员日常工作扎实、记录详实、存档完备,对学生的评价都是有“章”可循且有血有肉,学生才能信服、才能真切体会到辅导员对自己的爱与关怀,才能欣然接受辅导员写给自己的发展导语。

总之,新形势下辅导员应学会巧干活、勤思考、善总结,通过细致条理的痕迹管理,不断发现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准确研判学生工作的新动态、新趋势,不断总结新规律、新方法,把握大学生的总体思想和发展要求,提升育人能力,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1]陈晓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状和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220.

[2]张 瑞,白永生.地方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预警机制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6):48.

[3]杨志红.痕迹管理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2012(4):40.

[4]温开殿.和谐校园视野下提升高校辅导员素质的路径[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0(5):185.

猜你喜欢
痕迹辅导员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积淀岁月的痕迹
触摸岁月的痕迹(2004)
飞碟探索(2013年1期)2013-10-17 08:49:52
触摸岁月的痕迹(2005)
飞碟探索(2013年2期)2013-08-13 09:31:01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