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反思与建构*

2015-04-11 03:47:03蔡如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育者建构价值观

蔡如军,梁 丹

(玉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实践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反思与建构*

蔡如军,梁 丹

(玉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间的价值观交往实践,它生发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践契合不强,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条件不足,价值观实践体验不足,是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原因。实践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社会公共实践中,坚持开放导向与创新生成相结合的理念,植根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教育者与大学生的价值观互动生成中,促进大学生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实践;主体间;生活世界

近年来,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要使社会主导价值观真正转化为大学生自觉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他们的实践自觉,还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与加强实践反思。以实践视域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真正领会和理解价值观实践生成的条件和规律,又必须让教育活动能契合价值观实践生成的规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要在价值观的实践生成与教育的价值德性体现的张力中得到理解和解决。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近年来,学界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讨颇多,成果丰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心理认同与实践转化的教育模式。此种观点基本依据个体内在心理的知行转化机制来思考问题,“根据认同的‘在场’与‘缺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信仰模式’和‘功利模式’。”[1]有学者进一步细化个体心理机制为知情信行机制,“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内心体悟、个体接受和自觉践行进行科学引领,让他们的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信念引导机制和践行强化机制真正产生‘内化’效应,去指导自己的行为。”[2]其二,交往实践模式。这种观点凸显了受教育者主体的实践能动性,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身即教育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活动”。“交往实践的‘主—客—主’结构关系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方面,体现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是通过交往实践活动对外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选择和内化,并在此基础上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3]其三,程序化教育模式。该模式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一种程序化的教育教学过程,“包括明确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方法、搭建教育载体、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实施效果反馈等基本要素,各要素要按照一定程序循环运行,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修正,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不断完善。”[4]其四,生活化教育模式。此模式看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生活世界的深度关联与实践契合,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大学生生活的全面对接,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内容与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有效结合,实现教育引导与大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有机统一”[5]。另外,也有学者依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策略,如强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体系构建、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政治认同等。

上述研究具有较鲜明的科学性与探索性,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视野和研究视域,但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与不足。

第一,现有研究多停留于经验总结与理论演绎的两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无论理论假设、问题铺展还是结论证成,大多带有较浓郁的经验性、政策性,呈现为居高临下的教育宣导或天然有效的治疗药方。教育者执著于价值观知识的讲授、教育过程的规划调控、对价值观教育活动的组织协调等。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显然是一种典型的教育学意义上的价值观知识教学,遮蔽了作为精神性交往实践过程的价值观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实践特质。另外,现有研究留恋于简单的抽象概念演绎,把丰富多彩的充满偶然性、灵动性的人的实践存在蒸馏为机械的认同、内化、外化机制或规律,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远离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危险。可以想见,这样的价值观教育在现实实践中难以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其实效性也大打折扣。

第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呈现为单一性、个体化视角,欠缺社会视域。现有研究注重从知、情、信、意、行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建构,对于凸显大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转化与统一是有意义的。但显然这是对个体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把握,呈现为鲜明的静态式的碎片化、阶段化和原子化特征,欠缺社会视域与实践气息。“教育活动不是基于个体意义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自上而下的线性联系,而是在社会空间中的社会交往关系。”[6]249培育、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场域中进行的,转型期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多元化价值观的激荡、各种复杂因素的变动等等都会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各种影响。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信仰并不是简单地由几次课堂讲授、几场宣传发动和实践观摩等活动所能够承载的,它需要丰富的价值观体验资源,需要向广袤的实践场域开放,经由生动的实践体验来实现价值观的生成和确证。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生成既是个体生命的自主意义建构和精神体验,更是在与教育者、他人、社会的交往互动中形成和塑造的。

第三,现有研究热衷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的阐释和教育模式的构建,对大学生自身主体性重视不够。“现代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是一项公共价值观,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可以在一个平等的思考地位中共同参与活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同样具有思考、创造新价值观的权利。”[6]255现有研究先验地隐含着,价值观完全是由政党、国家等主体生产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接受的权利,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要做的就只能是采取各种有效策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显然,这是一种忽视大学生主体地位和价值观建构权利的精神性权力操控。殊不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主导价值观,理应是社会的公共价值观,是在社会共同体中,公民共同参与下逐渐培育与建构的,要转变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必须经由长期的公共讨论、多元的交流交融来形塑,而非单一地由上而下的强力灌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认知、阐释、接受、生成的过程。换言之,大学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产主体、建构主体,并非只是被动接受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教育者,也同样在教育过程中实践其价值认识和价值体验。教育者与大学生正是在交往互动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理解、认同与践行。

二、实践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质

价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更内含着实践性的教育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应是一种协助大学生自觉地开启个人价值定位、价值判断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建构的生成性实践。它与大学生生命成长的实践是一致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表征。

第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主体自主选择、自我建构、目的在我的价值观实践。“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7]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双方的教育者和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作为认识论层面的思考,视其为我化你育、我令你行的简单“灌输”与引导,而应诠释为人的生存之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方针”是涵盖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规范,在价值层级上是逐步升高的。同时,每一个层面都指向人的整全性的价值生活,是权利与义务和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内在统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有自身的价值需求,也有对社会、国家的价值承担和责任担当,同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教育主体和价值主体。实践是价值有涉的,价值指向实践,实践与价值共生共在。只有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置于大学生生命活动的实践全过程,基于大学生价值之需,旨在大学生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方才有利于激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存感受性、情感接受性与实践体验性,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此意义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身,既是教育主体的价值体认、价值诠释,也是受教育者主体的价值内省和价值建构,还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在价值观实践中的互动生成,是目的在己的旨归良善的价值生活的实践自觉。

第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主体间价值观交往实践。“没有交往,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便不可能产生,一切教育不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品德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8]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主体间教育性、生成性的交往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生成,是教育者与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与践行。没有主体间民主平等地交往,价值交往实践的主体间性便无法体现;没有主体间性,就无常态化的人与人的交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价值性交往实践过程,交往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各群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社会交往中形塑与建构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能且只有生发于丰富流动的大学生社会交往场域中,才能激发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契合与自我建构,从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当然,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也绝非机械地单向投射,而是人与人之间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对象的平等沟通与交流,作为价值观主体的教育者与学生在此过程中定位自身的价值理念,认同乃至外化社会价值规范,并趋于形成或强化自身的价值自觉。可见,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大学生既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主体,也是价值观的生发主体。

第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发于价值主体的生活世界。个体的生活世界由三个要素组成:文化、社会和个性。文化是指可以随时动用的知识储备,社会是指合法的秩序,个性是指获得言语和行动的资格和能力[9]。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源于生活世界又高于生活世界,大学生是自身精神、价值世界的主体,其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定向是生活世界长期浸淫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植根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才能“上天入地”获得无限的生命力。因此,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作为教育者就必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嵌入校园公共生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决不是简单的内外化过程,大学生正值成长成才期,心理世界丰富多彩,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复杂多元,其生活世界异质多样、灵动多变,并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对价值以及主流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对话和诠释,形成自身的认知图景、思维模式、话语方式和行为方式。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共契互动、相互耦合,这样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切实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空泛”趋于“丰满”。为此,政府、社会、学校等机构需要开放尽可能多的实践资源,积极涵容生生不息、丰富灵动的大学生生活世界和社会真实情景,这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极其重要的现实前提和教育资源。所以,作为一线的教育者需要加强与大学生的对话理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主动诠释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它们所关心的公共问题,模范践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

三、实践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建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当然要遵循教育的进程和规律,但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适应价值观生成的实践逻辑,按照价值观实践的一般机制来安排教育活动。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需要教育拥有价值观实践的条件。

第一,在社会公共实践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放导向与创新生成相结合的理念。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侧重于通过教学、宣讲、灌输等方式,把既定的价值观信息传输给学生,实际上就是把价值观的传授、规训作为主要任务。这样的教育安排对于学生自主生成、自觉内化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一定的障碍,限制了学生自主体验、建构一定价值观的自由,不符合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规律,实效性往往不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从理念上还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自主选择、创造性生成的自由。价值观教育并非一般的教育技艺,仅生成价值观知识信息,在多元激荡的价值观场域中,它理应是学生在社会交往实践中的一种真实丰富的价值观体验,此种体验是其认知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于心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因此,我们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10]。另外,我们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必须具有开放的理念,不断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价值观体验资源,引导学生融于时代丰富多样的社会公共实践和公共问题,而不再是程序化地参与课堂实践教学场景或临时的活动情景。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实践性,增强其对于大学生以及社会大众的引领、范导作用。

第二,融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能动性。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实践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自我确证和生活样态的自由绽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生活意义的价值实践,亦是作为现代公民的公共价值理性的生成实践。“在教育与生活的视野中,教育是一种具有明确意义目的的生活,生活是一种不具有明确意义目的的生活,教育作为一种生活形态是自为的,生活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则是自在的。”[11]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动态生活情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理念与实践只有镶嵌于大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回应他们的需要,激浊扬清,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与自觉自为。因此,我们要正视并融于大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勇于面对各种挑战,积极迎接机遇,利用生活世界所蕴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让大学生在多样化的生活境遇中感知、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价值,不断增强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建构能力。具体而言,一方面,润物无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塑于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服务和媒介、仪式等载体中,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这些载体的道义基础以及大学生生活世界的规范性基础,成为大学生自觉自为的道义原则。“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仪式载体,应该推动核心价值观的符号化、象征化与象征符号的生活化,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仪式时空,建立与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仪式的体系与制度,开发与转化中国传统礼仪资源。”[12]另一方面,以人为本,教育者要善于关注、关心大学生的需要与利益,要在实践中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身正当利益诉求以及社会、国家利益的捍卫和维护,并通过利益问题的解决形成深厚的认同基础和情感基础。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实践为导向,遵循实践逻辑,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在大学生复杂多元的价值观交往实践场域中,赢得主动,获得认同,取得实效。

[1]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4):57.

[2]王丽丽,张森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6.

[3]盛建军,何茂昌.新媒体时代交往实践观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56.

[4]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7.

[5]石海兵,刘继平.论大学生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3(2):22.

[6]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8]金生钅厷.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3.

[9]艾四林.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J].求是学刊,1995(5):45.

[10]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11]浦 蕊.教育与生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123.

[12]杨 巧.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仪式建构[J].教学与研究,2014(8):81.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Cai Rujun,Liang Dan

(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YulinNormalUniversity,Yulin537000,China)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volves the interactive practice of values between the educator and the educated, which occurs in the real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At present,the insufficiency of practice condition, rarity of value experience in practice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isolation between suc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life practice account for the low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The nature of such education is to make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education, deeply rooted in real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social practice and in the interactive practice of values between educators and educates, and must adhere to the idea that the education is supposed to be developed in a multidimensional and innovative way to strengthen students′ identity and experie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in practice and advocate them consciously and voluntarily.

socialist core values;college students;values;practice;inter-subject;real life

*玉林师范学院2013年度党建课题项目。

2014-12-07

蔡如军(1980-),男,河南信阳人,玉林师范学院讲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 梁 丹(1980-),女,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6.028

G641

A

1008-6285(2015)06-0112-04

猜你喜欢
教育者建构价值观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我的价值观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