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5-04-11 03:47:03董前程刘经纬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教学模式

董前程,刘经纬,玄 凌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

董前程,刘经纬,玄 凌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自“05方案”实施以来,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者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及教学模式创新,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内涵、创新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构建等方面的研究。纵观当前的研究成果发现,理论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微观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创新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自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05”方案)实施以来,各高校认真贯彻文件精神,不断探索,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国内的专家学者和在教学一线的工作者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上搜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一词,从2005年至2013年年底,相关的文献达1104篇。经过系统梳理这些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比较显著、研究视角比较开阔、研究成果的理论性不断增强。在此,笔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些初步的梳理和概括,对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促进其实效性和针对性,确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内涵的理解

正确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由于目前教育理念的多样化,而且,教学模式一般包括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因此,大家在教学模式内涵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

第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内涵的整体认知。一种观点是从目的论的教学模式观出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以构建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机制,形成“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学以致用能力为目标指向的[1]。第二种观点是从程序论的教学模式观出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基于一定的思政教育和教学理念,在一定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引领下,整合教学资源,按照教学程序开展教学活动的循环范式”[2]。第三种观点是从方法论的教学模式观出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般操作样式[3]。

第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内涵的理解。一种观点是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及意义出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高校思想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开展逐渐形成的用于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典型化范式”[4]。另一种观点是从教学模式的内涵出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寓教于“行”的一系列教学过程和活动,其目标除了要达到实践教学所追求的一般目标,还要根据需要构建特定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的目标[5]。

第三,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内涵的探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内涵的理解一样,一种观点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是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与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我学习模式于一体的新的教育模式。它一方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性、主导性,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学生的‘中心地位’”[6]。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技术和资源出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是利用网络技术的环境和资源,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规律和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的一种交互、开放、即时、便捷的教学模式[7]。

二、 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思考

发现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寻找当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基础。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看,众多学者和教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反思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模式的指导理念落后。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积极的理念是确保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但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指导理念比较落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指导理念是以“教”为中心,存在着重应试而轻素质的倾向,功利性色彩太浓厚[8],过分强调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同于知识的认识过程,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情感和需要,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不高[9]。

第二,学生在教学模式运行中参与度不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之一,一旦学生不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变成一言堂,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了根基,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大部分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存在有利于保证教学的方向性和计划性、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对课堂的组织管理等优势,但是也存在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等劣势,影响了教学效果[10]。

第三,教学模式实施中各环节未形成合力。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有效运行的关键是加强各环节的组织管理与实施,使之形成合力。一些人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运行中,存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协调不够、沟通不力、配合不到位等问题,而且教学与管理相互脱节,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11]。另一些人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教材体系过于庞杂与授课时数十分有限的矛盾、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要求与师资构成的多样化差异的矛盾、教师的主导性教学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矛盾、理论传授常规化与实践教学严重缺失的矛盾等问题[12]。还有一部分人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出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在实施中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忽视教材结构体系等问题,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整体性和有序性[13]。

第四,教学模式运行中存在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在“05”方案中,明确提出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所以,有学者指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运行中存在实践教学参与上缺乏广泛性、时间上缺乏连续性、教学组织上缺乏规范性、实施上缺乏系统实效性等问题[14]。一部分人则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其他专业课实践教学比较的角度出发,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还没有像其他专业课实践教学一样被纳入正规的课程体系,还存在实践教学安排不规范等问题[15]。另一部分人则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践出发,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缺乏稳定的基地建设、经费保障和科学的管理机制等问题[16]。

三、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的认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性,许多教师和学者都纷纷创新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第一,基于教学主体的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双主体,一旦教学主体缺位或错位就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因此,“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和课程愿景,必须在教学目标上寻求“施教需要”和“受教需要”的统一;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真理性、真实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要避免简单的“学生为主”与教师主体性的丧失、违背面向全体原则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不平衡、课堂流于形式的热闹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肤浅三个误区[17]。要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坚持用现代教学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要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避免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要从“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学生自己学”,通过激励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8]。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思想和行为根源于人的需要。因此,以学生需要(需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逻辑起点,构建“需求导向”教学模式,这样有助于从根源上促使学生产生正确的思想与积极的行为[19]。但是由于学生素质存在差异,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主体的作用都能充分发挥,必须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并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碰到的难点、热点问题[20],以整体性、差异性和激励性为原则,因材施教,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层教学模式。而教学不能缺少教师,教师潜能的发挥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保证,因此有人提出了构建团队教学模式[21]。

第二,基于教学方式的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教学方式的正确运用是实现教学内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探索并采用了一系列教学方式,切实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学生好评,一些学者和教师也在此基础上创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一部分人着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认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启发诱导,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精神,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2]。有的人着眼于学生行为的形成,认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行为体验式课型”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具有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与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教学相长,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23]。教学过程不是单向度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摒除“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寻求对话式教学模式,并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新模式[24]。这种教学模式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所以有人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弊端出发,认为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必须构建多元、开放、互动的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25]。还有人在对“灌输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26]。

第三,基于教学手段的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教学手段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中,必须重视教学手段的选择。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仅靠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幅挂图等的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教学的需求,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因此,一些学者和教师指出,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确立网络化教学改革的理念和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创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和教学信息平台,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融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于一体的立体化网络教学模式[27]。有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网络教学各自所具有的利弊出发,提出应构建二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28]。有的人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者有机结合,提出要构建“一个目标、两个模块、三个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29]。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为此,一些学者和教师对如何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有人围绕让“网络动起来、网络活起来、网络实起来、网络用起来”的原则,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平台应该既体现出能够对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特点,同时也要体现出对知识进行一定的考核,更可以进行随时的交流,所以在板块设计上主要由知识板块、交流板块、考核板块三个部分组成[30]。

第四,基于实践教学的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此,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创新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一部分人坚持发挥教学双主体的主导作用,深入开发并综合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并推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即“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坚持读、听、看、思、摘、走、讲、写一体化教学,在深化理论教学与强化综合培养的进程中,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借此通过鲜明的教学特质赢得优良的育人成效”[31]。对于如何发挥实践教学的主体性,有人提出了“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参与主体的“三突出”、具体操作的“三结合”、目标追求的“三提高”,突出强调了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32]。有人从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出发,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由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自我实践和网络实践四大板块组成[33]。因为对实践教学模式内涵理解的不同,所以另一部分人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班主任制度下的“双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要坚持课外实践教学和课内实践教学相结合、自主社会实践和统一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34]。还有一些人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特点,根据一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活力性原则,构建了以体验型、践履型和研究型三种主要形式为架构的“感—行—思”三阶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35]。

第五,基于整体优化的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组织实施与管理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的实效性休戚相关。因此,一些学者和教师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的从教学时间方面进行了优化,如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通过实践,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采用“2+1”教学模式,即指用占全部教学时间2/3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用占全部教学时间1/3左右的时间进行多样化教学,包括采取听、读、看、谈、走、写等,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36]。有的人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一种“434”教学模式,即在教学原则上把握四个结合,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实施三个探索,从而达到最终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37]。有的人从教学的整体环节上进行了优化,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即坚持知识积累与价值观养成相结合、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授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将传统课堂教学、网络平台上自主探究和任务驱动下的社会实践活动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模式[38]。有的从教学资源的整合方面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六结合”教学法,即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基地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课程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思想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39]。有的从教学理念出发,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以理论教学说服人,以实践教学感染人,以学生为本培育人”的改革理念,创设融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感悟教学、学生主题研究教学和网络课堂教学联合互动的“四堂联教”教学模式[40]。有的从教学结构上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全景式”教学模式,即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全面调动教学活动中的全部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全部感知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41]。

四、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正常运转、长效运行的关键,而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一些学者和教师从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入手,逐渐深入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的全面系统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第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保障机制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队伍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环境保障等。人是关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实施中,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因此,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和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念和拥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否则授课效果就会大幅度降低。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思想沟通技巧,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学习,并且在选择教师时要严格把关[42]。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培训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制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也要树立大教学、大思政的理念,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工作制度;而且要确保经费投入,提高质量机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第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机制的研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主要是对教学效果的验证、教学问题的诊断、教学方向的引导和教学工作的激励,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有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具备教育价值和管理价值两种价值取向[43],如此才能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激情和学生学习的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学生,还应该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学校教辅管理人员等。因此,在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考核评价针对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时,必须围绕考核评价主体和内容展开。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有人认为,在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机制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学生评价;既要有同行交互评价、领导和专家评价,又要有教师自我评价。应特别注重学生评教,评价教学,学生最有资格”[44]。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和评价,需要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最主要的是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具体来说,要拓宽考试命题内容,减少对书本知识等纯粹记忆性内容的考核,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内容的考查[45]。同时,要突破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在考试题型方面要增加主观题含量,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和对社会现实关注的能力等[46]。

五、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的分析,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理论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从研究内容来看,当前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研究经验总结比较多,在理论探讨上还要进一步深化。而且,大量的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规范性研究基础上,实证性研究还不够深入,降低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容易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

第二,微观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从当前研究成果来看,大都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宏观研究方面,如提出了互动式、探究式、对话式、启发式、开放式、参与式、专题式教学模式等,但对这些教学模式如何操作和实施缺乏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提出了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但对这些机制的实施方案、目标、原则、方法等具体内容还要加强探讨。

第三,研究创新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当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研究虽然已引起众多人的关注,但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研究的内容思路基本一致,大家所创建的教学模式也大同小异,创新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提升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建中,虽然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换,每个地区、每个学校、每个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都存在差异,但也应该创建一种普适性的教学模式。同时,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1]赵红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47-49.

[2]吕春燕.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286-287.

[3]张志荣,薛忠义.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整体架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110-113.

[4]颜伟红,温汉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广东药学院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思想政治教育,2012(2):23+28.

[5]张 俊,龙兴跃,蒋 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45-47.

[6]曾维伦,代金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德育,2006(12):59-63.

[7]李秀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之建构——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网络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2(4):170-173.

[8]杨亚非,张 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9-101.

[9]孙万国,申雁飞.关于两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12):744-746+750.

[10]桂署钦.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J].高教论坛,2007(3):101-102+112.

[11]杨 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辅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4-97.

[12]吴沁芳.构建多维度特色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J].集美大学学报,2012(2):88-93.

[13]朱凤琴,高 璐.和谐视域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建构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2):98-99.

[14]郁大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探索,2008(2):168-170.

[15]张 丽,申建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49-50.

[16]钱立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199-201.

[17]谢建芬,张小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50-52+110.

[18]张北根.现代教学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2(1):68-71.

[19]曾 何.高校思政课“需求导向”教学模式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3):48-50.

[20]王宪明,华 表.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因材施教”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75-77.

[21]李晓娟.团队教学模式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有效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0(s1):71-72.

[22]胡 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2(12):84-86.

[23]闫 玉,董丁戈.“行为体验式课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8):73-75.

[24]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新模式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1):89-91.

[25]徐 琴.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相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1(13):43-46+61.

[26]王海稳.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95-98.

[27]任经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51-53.

[28]徐宝林.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谈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7):129-130.

[29]李秀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之建构——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网络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2(4):170-173.

[30]杨丽艳,陈文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103-105.

[31]韩丽君.“八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52-154.

[32]鲁志美.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兼论东北林业大学“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75-79.

[33]刘湘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57-58.

[34]韩喜平,陈松友,于 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吉林大学实验班教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2(2):70-72.

[35]张森年.“‘感—行—思’三阶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66-69.

[36]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N].光明日报,2001-08-16.

[37]李晓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434”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5(10):59-60.

[38]马 敏,王坤庆,王继新.“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9(3):103-106.

[39]颜 峰,洪兴文.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84-86.

[40]卓爱平.《概论》课运用“四堂联教”模式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7):107-109.

[41]常春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全景式”教学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61-62.

[42]王雅文,张鹏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几点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93-95+98.

[43]李斌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其相关理论依据和原则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68-72.

[44]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62-67.

[45]李 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65-69.

[46]王儒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探析[J].教育探索,2008(4):40-41.

Review and Prospect on the Teaching Mode for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in Recent Years

Dong Qiancheng,Liu Jingwei,Xuan Ling

(SchoolofMarxism,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150040,China)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05 Program", both the scholars and the teachers in charge of the courses, centering around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combined with their teaching practice,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work that focus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the necessity of innov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Reviewing the research fruits, it is found that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he micro study should still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the innovation level of the study be further improved.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odel;review of study

*教育部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13JDSZK0014);黑龙江省教改项目(JG2013010109);2015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572015AC01)阶段成果。

2015-02-10

董前程(1982-),男,湖北黄冈人,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刘经纬(1972-),男,满族,辽宁义县人,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 玄 凌(1979-),女,朝鲜族,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6.016

G642

A

1008-6285(2015)06-0063-06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