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梅
(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是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和主干课程。“概论”课教科书多达十二章,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飞跃、两大理论成果中的四大具体理论成果及三个重大问题,涉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领域。但目前各高校在落实该课学时中,课堂理论学时普遍较少。在教学内容多而讲授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任课教师怎样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少而精地完成理论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我们的课堂理论教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设计指南,高屋建瓴地昭示了“概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体系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当代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但在很长时期内,无论是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和失误,还是改革开放以后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重要的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的方向与目标,是这个多元化社会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它能够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对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梦具有强大的正能量。
“概论”课教学长期以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一直沿用的是邓小平的本质论。而在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最新回答,这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完全由“结构型社会主义”转向“功能型社会主义”。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价值导向已完全明确,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内涵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应始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兴国之魂展开。综观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三件大事”(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没有放弃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的追求和探索,虽然其间在价值目标实现的道路、方式、手段上有过重大失误,但恰是这些失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让共产党人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及实践路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作为“概论”课教科书理论体系之魂,还是作为课堂理论教学体系之魂,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名至实归。
要成才先成人,青年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人生价值取向问题。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5月4日考察北大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思想产生信仰,信仰产生力量。”一个人无论学习何种专业,只有首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才能在将来的职业事业生涯中找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与实现个人人生价值及追求幸福生活的契合点,作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它可以成为也应当成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概论”课以其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性、科学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直接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和合格公民,尤其需要担当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践行,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概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现在使用的2013年修订版教科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只是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节所讲的四个目问题之一,内容较为概括,不够系统、丰富。很明显,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不匹配,也与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相称。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设计来调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的主题贯穿于始终。
只要认真研读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就会发现其中有些重要的内容规定都与“概论”课教材理论体系的内容重合。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方面,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实践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在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等。
综观以上意见,几乎涵盖了“概论”课教材体系与教学的所有重点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中,“概论”课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责无旁贷地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
通过数轮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在48个课堂教学学时内设计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主题和关键词来统领“概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体系的逻辑结构,以教材为依托,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方面内容进行有详有略、有所取舍的教学。整个教学体系由导论和六个专题讲授构成:导论,魂兮归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重大意义;第一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的执著与背离;第二讲,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必由之路;第三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总依据;第四讲,“五位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现途径和制度保障;第五讲,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领导力量;第六讲,公民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主体力量。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12-11-08)新华网.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新华网.
[3]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4)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