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梅
宿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安徽宿州,234000
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学风的影响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担当
——以皖北S高校为例
沈玉梅
宿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安徽宿州,234000
对皖北S高校大学生学风现状调查后发现:在网络文化的巨大冲击下,部分“90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已经发生异化,自主学习能力正在逐渐丧失,学习态度很不端正,并严重干扰了高校学习风气。基于此,高校应贯彻大思政教育模式,全员参与,将学风建设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形成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网络文化;9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大思政教育模式
“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1]对于高校来说,端正学风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因此,高校的发展必须要有优良学风的支持。故而学风建设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是高校的一个永恒而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课题。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以及由此催生的网络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对于高校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90后”大学生来说,影响尤甚。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文化内容的结合体。此种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社会性、个体性等多方面的特点,它既快速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学习氛围,也快速地改变着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与大学校园的文化样式。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知识来源、认知渠道、学习手段、沟通交流)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上网成了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一种“时尚”。这种时尚的方式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渠道和空间,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吸纳知识。但同时也使大学生形成了一种不良的生活与学习风气,那就是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做作业找网络,写论文找网络,开卷考试找网络),以致滋生一些不良学风(比如抄袭盛行)。鉴于此,目前高校应针对此种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应对并消解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学风带来的负面影响。
那么,网络文化究竟给“90后”大学生的学风带来了哪些影响?高校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应对?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笔者在皖北S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理和数据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当前S高校大学生的学风状况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同时提出了当前高校应对此状况的建设性意见。
2.1 生活与学习方式开始发生异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网络成了人们生活与学习中形影不离的伴侣。据笔者调查,在S高校,大学生电脑的拥有率是96%,智能手机的使用率达100%。在网络生活中,人们真实的活动空间变得更小了,但是其虚拟的生活空间则变得更大了。毋庸置疑,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特别是智能手机的使用的确方便并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使用电脑或智能手机查资料、看视频、玩游戏、聊天交友、刷微博、聊微信、浏览新闻、听音乐等,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必修课”。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可以带出整个世界,这真是毕业于传统时代的大学生们难以想象的。但是,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得当,它的确能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增色很多;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因网络信息丰富、使用便利、功能强大已紧紧抓住了“90后”大学生的眼球,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他们大学校园生活的必需品。网上一则笑话真实地道出了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现状:“小学费嘴,初中费笔,高中费脑,大学费流量。”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的网络(手机)依赖症越来越严重,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开始异化。在调查问卷中,关于“上课时你会玩手机吗”选项中,选择“必玩”和“经常玩”的占41%,选择“从不玩”的仅为4.5%;关于“如果上课时你没带手机,你会觉得怎样”选项中,选择“难以忍受”的占18%,选择“勉强接受”的占34%,选择“无所谓”的仅为15%。不仅如此,一些大学生在这种网络世界里也异化成了手机的奴隶。另外,调查问卷中“你是否会不自觉地拿出手机,然后发现无事可做,又把手机放回去”选项中,选择“总是”的占“16%”,选择“经常”的占39%,选择“偶尔”的占35%,选择“从不”和“几乎不”的仅为10%;“你觉得你能接受多长时间没有手机的生活?”选项中,选择“半天”的占8.1%,选择“一天”的占31%,选择“3~5天”的占25%。
2.2 自主学习能力正在逐渐丧失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都是师生之间的传道、授业与解惑。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常常因时间、空间以及对象的固定化而使学习者受到一定的限制。互联网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局限性,它可以让学习者冲破时空的限制而遨游世界。网络上大量的学习网站、资料库、海量的信息以及多样的交流平台都能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学习空间以及学习方式,因此网络学习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但是,网络的便利与高效也使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而使其自主学习能力正在逐渐丧失。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网络成了他们学习的至高至上的需求:做作业找网络,写论文找网络,开卷考试找网络。在调查问卷中,关于“在学习中碰到疑难困惑时,你会怎么办”选项中,选择“上网查阅”的占69%,选择“和同学讨论”的占14%,选择“请教老师”的占11%。由于他们过分依赖网络,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常常不能够独立完成。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常常是怎么完成的?(多选)”选项上,选择“百度搜索”的占59%,选择“和同学讨论”的占25%,选择“抄袭别人”的占27%,选择“独立完成”的仅为11%,还有10%选择了“不交”。
2.3 学习态度正在畸形化
众所周知,当前社会大环境颇显浮躁,整体的价值取向大多倾向于功利与实用,世界喧嚣,物欲膨胀,人格肤浅。这些也都通过网络渗透到本该安静的大学校园中,深刻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越来越向世俗和实用的方向发展。调查问卷中,关于“你认为促使你学习的最大动力是什么”选项中,选择“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额的奖学金”的占55%。正因为如此,一些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一张毕业文凭,这一点在笔者的走访中得到了证实。不仅如此,受社会上肤浅与浮躁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刻苦学习,希望通过投机或借助一些“捷径”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考试作弊,作业抄袭,论文拼凑,让同学代替点名等。关于“你在过去的考试中有过考试作弊的行为吗”选项中,选择“经常有”的占35%,选择“偶尔有”的占46%。不仅如此,大多数大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持理解与接纳的态度。在“你对考试作弊持什么态度”选项上,选择“可以理解”的高达43%,选择“正常”的占17%,选择“在所难免”的占18%。由此不难看出,“90后”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正在向畸形化方向发展。
2.4 学习风气亟待改善
在网络文化的巨大冲击下,大学生的学习风气受到很大影响。在调查问卷中,关于“你所在的宿舍学习气氛如何”选项中,选择“一般”的占54%,选择“差”的占17%,选择“很差”的占8%,仅有21%选择“好”。在“你认为目前我校的学风状况如何”选项上,选择“好”的占25%,选择“一般”的占57%,选择“差”和“很差”的占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培养创新精神的着力点则是塑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促使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形成。但是,在如此学风中,如何能够培养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此种学风状况亟待改善。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担当
高校学风建设不是靠哪一方力量就能完成的,而要多方力量的综合作用,比如政府和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学校各级部门加强学风宣传教育,共同营造良好的校风;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
高校学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乐意学习、正确学习。可是,要大学生自己乐意学习、正确学习,就必须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而正确的成才观又是建立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之上的。正确的“三观”教育恰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完成的任务。由此可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风建设是“血脉”相通的。因此,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思政课担当着其他课程不可以替代的重要责任。在网络文化的重大影响下,搞好高校的学风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承担起这个重大责任。
3.2 “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都过多地强调政治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忽视了个体价值,因而常常出现政治教育泛化的现象,此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但是,全球化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而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传统狭隘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须要改革,否则,难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
“大思政”教育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言的。这种教育模式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的人本哲学思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以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论的有机统一[2]。该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大”,此处之“大”在理论上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教育对象“大”(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工作优势“大”(部门独立、地位独特)、育人功能“大”(以人为本、全面发展)。针对这三“大”,此种教育模式在实践中要求做到“三全”:全员育人(所有教职员工都承担起对学生的育人职责)、全过程育人(将育人渗透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方位育人(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育人)。由此不难看出,此种教育模式主张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
3.3 执行“大思政”教育模式,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鉴于高校学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大思政”教育的特点,针对当前网络文化给高校学风带来的巨大影响,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应该用“大思政”教育模式取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首先,全员参与,将学风教育融入到培养学生独立完善的人格教育中。2014年8月28日,在清华大学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校长陈吉宁在讲到如何做一个清华人时,第一条就是要养成独立的人格。陈校长认为,独立人格是做人的核心品性,它来自于独立的思考、大胆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3]。事实上,独立完善的人格培养既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如爱因斯坦所言,“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应始终成为学校的目标”。但是,由于资本逻辑的冲击以及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教育的如此宗旨渐被抛弃,大学似乎只成了授业以及培养专门职业人士的“加工厂”。正因为如此,价值塑造的“传道”之大学教育的核心也在“加工厂”的轰隆隆之声中淹没了。缺少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哪来良好的学风?因此,面对网络文化给高校学风带来的巨大冲击,高校每一位教职员工应该充分意识到其严重性,并尽己所能加入到建设高校良好学风的队伍中。基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建立由校党委书记牵头、各党政部门和二级学院一把手为主要成员的学校“大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将学风建设融入到学校“大思政”工作中,并在“大思政”工作模式中形成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其次,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用优秀的教风影响并带动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表现,是教师核心素质的外在表象,是其精神面貌、职业操守、专业知识水平与教师专业技能等要素的综合体现。”[4]教风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风的好坏。近年来,由于受资本逻辑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下降、责任感缺失,导致其师德不崇高、教风不严谨,这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风。笔者在对S高校的调查中,在“你上课玩手机的原因”选项上,选择“老师上课内容没意思”的占57%,选择“老师上课内容听不懂”的占36%,甚至有5%的同学选择了“不想学,上课是来打酱油的”。在与S高校部分大学生的访谈中,不少大学生反映有老师上课或照本宣科,或高谈阔论,或目无学生。应该说,当下高校的确存在部分教师教风不严谨的问题,并且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风。因此,高校应针对此问题进行调研,搞清教师教风存在问题的真正原因,并对症下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改善教师教风中影响并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第三,虚实结合,加大对学生管理和教育的力度,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小学生常常是在学校、家长、社会的多重管制和压力下努力学习。但是,当他们跳出曾经的多重管制,走进管理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也就是意味着他们告别了“寒窗苦读”的学习方式。因此,近年来,我国教育出现一种现象:小学和中学的学生拼命地学,进入大学后他们则拼命地玩。调查问卷中,在“和高中相比,你的学习态度有何变化”选项上,选择“没有高中积极”的占75%,选择“和高中差不多”的占22%,仅有3%的同学选择了“比高中积极”。这主要是由于曾经的努力学习是在严格的管控下进行的,当没有了这些严格的管控之后,大学生们常常因自控能力不足而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安排自己学习生活。在“你目前的学习困难在哪个方面”选项上,选择“自控力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高达80%。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管理的广度和力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现实平台的管理,即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课余时间的管理,别让大学生出现从高中到大学因“断奶”(脱离高中阶段的严格管控)而游离于学习之外。在这方面,我们赞同武汉理工学院的做法。该校于2013年11月出台新规定:从11月18日起,除大一学生外,大二学生也要上早晚自习。该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学风建设,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另一方面,要加强虚拟平台的管理,即充分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QQ等网络阵地,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
总之,在“90后”大学生中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达100%的情况下,高校要充分利用这样的网络环境,开展网上第二课堂、网上党团活动、网上读书活动、网络文化活动等,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寓教于乐,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营造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学风环境。
[1]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39-43
[2]王国炎,陈爱生.论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J].思想理论教育,2006(7):22-25
[3]陈吉宁.行大学之道 成君子之风:在清华大学201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2014-09-10].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4/201408 28164910191573319/20140828164910191573319.html
[4]金文斌.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59-60
[5]鲁信,孙水霞.加强学风建设:高校大二学生恢复早晚自习引热议[EB/OL].[2014-09-11].http://news.univs.cn/2013/1121/1002887.shtml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1.030
2014-09-11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伦理观教育研究”( 2013090);宿州学院校级教研项目“网络文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措施与途径研究”(szxyjyxm201217)。
沈玉梅(1969-),女,江苏新沂人,哲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G41
A
1673-2006(2015)01-0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