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璐,汪先平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部,安徽蚌埠,233041
解读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王璐璐,汪先平
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部,安徽蚌埠,233041
梳理了中国梦的历史脉络,分析了不同时期构成中国梦的“大同梦”“共和梦”“独立梦”“建国梦”,提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论述了这些“梦”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借鉴意义,指出了中国梦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需要每一个中国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中国梦;实质;历史进程;英勇探索
从古至今,不同时代有不同诉求的中国梦,概括起来有五种:大同梦、共和梦、独立梦、建国梦和强国梦。这些“梦”的实质是相同的,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美好社会的一种向往。大同思想,就是人人平等、没有压迫的思想,主要包括道家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农家的“并耕而食”的理想和儒家的“大同”理想。这些思想可以用儒家经典来概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1]这是在济世救民的儒家文化中,对远古时代的社会加以美化而构成的理想境界。儒家大同思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在这一思想中,老弱病残皆受到社会的照顾,人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生活环境良好,社会风气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对外关系上,国与国之间则没有战争和阴谋。在中国近代,儒家的大同类型占大同思想的主要地位,康有为则是儒家大同理想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面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面对西方列强纷至沓来的践踏,面对中国数百万人民备受压迫的悲苦,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状况出发,认为只有大同思想,只有实现大同梦才能拯救国人之苦。可以说,康有为的大同梦是他对社会现实思考的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民生活日益困苦,可谓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就其个人生活经历来说,康有为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接触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之后,他对比西方国家的强盛与当时中国的腐朽和落后,立誓要为救国救民而努力。其著作《大同书》则是他救国救民思想的结晶。在《大同书》中,大同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政治上跨越“国界”“级界”,实行人人平等、不存在阶级压迫的民主制度;在经济上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富足的一种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制度的公有制社会;在社会意义上则注重发展教育,实行男女完全平等,通婚自主,没有父权、夫权压迫,家庭已消失的大同社会。康有为以一个19世纪末先知先觉者的全部想象力描绘了一个属于中国的大同梦[2]。
今天,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应深入研究和不断探讨大同梦的思想特征,把有利于构建中国梦的合理因素加以利用。比如,大同梦中的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以及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等。对于当今中国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中华儿女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大同梦是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认真设计,它指出了未来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设想[3]。其次,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大同梦,可以发现,实现大同梦具体途径的某些思想内容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具有其先进性。再次,对于实现大同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泛爱思想,对当今实现中国梦具有借鉴意义。基于此,可以根据大同梦的原则来比对当今社会,找到不足,发现差距,从而改进社会现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何谓共和?共和(共和制)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政体形式,其特点是国家首领的产生并不是世袭。在汉语词典解释中,共和则被表达为历史年号,即从周厉王失政,到周宣王执政,这期间的14年被称之为共和。共和的根本原则是全体公民共同参加管理国家的事务,也就是说,国家的权力并非属于某个人或者某一类人,它是公有的。清朝末年,当时的中国处在外国殖民统治和封建主义的双重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痛苦。孙中山在见证这段历史的过程中,痛心疾首,思以救之,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他提出了“起共和而终帝制”的口号,即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来代替腐朽专制的清王朝统治,认为只有共和之道才能解救国人之苦。
孙中山共和梦思想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到辛亥革命,是聚集革命力量,为准备建立共和国而战斗的阶段;从武昌起义以后到他逝世,是为坚持、维护和发展共和的阶段。孙中山在1905年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后,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一革命纲领,用党纲的形式把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思想确定下来。辛亥革命的爆发把民主共和国的思想初步变成了现实。辛亥革命一声炮响,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彻底推翻,带给当时的中国人民一次思想上的大洗礼,成为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始,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伟大事件。但是,袁世凯却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而且辛亥革命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它只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为了共和梦,孙中山毅然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并且发起了 “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二次革命”[4]。1924年,孙中山主持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纲、党章[5],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并选出中国共产党人参加中央领导机构,组织发动群众,欲寻求一种更加彻底的革命方式,进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国。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国共合作破灭,共和梦并未得到实现。
孙中山的共和梦虽然没有在当时的中国得以真正实现,但其进步意义不言而喻。孙中山在追求共和梦的革命实践中,结束了两千年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历史进程,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展望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复兴的明天,对这位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的共和梦进行解读和回顾,只能说,共和梦还是一个未完成的梦。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打破了清王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美梦,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中国近代史,就是山河破碎、血流成河,就是国家主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均遭破坏的屈辱史;是被西方列强侵略、宰割、压迫的血泪史;是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人民在欧美俄日等列强的侵略下,以一腔热血来争取国家独立,以千百万头颅来抵御外辱,无数英雄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数次的反侵略斗争都以当时的中国战败而告终。在近代中国史上,洪秀全领导发动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组织制度最完备、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注定以失败而告终。君主立宪派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是以戊戌维新变法为标志的改良运动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掀起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运动。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危难之际,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实现独立梦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目标为己任,团结中国最广大的贫苦大众,在不断实现中国独立梦的过程中实现和巩固了自己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自此,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通过反抗、斗争、探索、前进,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正因为如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肩负着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在实现独立梦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的考验:从“一大”过后主要开展和领导工人运动到实现国共合作;从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国民党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的“三军过后尽开颜”;从抗日战争的奋勇杀敌到奋起反击国民党发动的国内革命战争,再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中国共产党人以几百万人的头颅和鲜血实现了中国梦。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实现了独立梦的伟大梦想,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这不仅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而且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新中国的成立,表明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6]。新中国的成立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正朝着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迈步前进,中华民族伟大的建国梦正从这里扬帆起航。建国梦首先面对的是现代化问题,有研究者对现代化作出了这样的解释:就其广义而言,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相应的深刻变化[7]。狭义而言,现代化则是指落后国家通过高效率的途径,有计划地进行经济技术改造和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8]。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不断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勇于改革、不断探索,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但是,正是这些探索和失败,构成了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难得的经验和教训。
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对如何实现现代化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实现建国梦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背景下,毛泽东把实现工业化,把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看作党和人民最基本的任务。在毛泽东看来,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志。然而,正是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赶超英美”的时间表在不断地刷新,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出现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激进思想。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面临重大选择的历史关头,紧紧抓住历史的契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指出:“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搞现代化建设,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便是我们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差距。”1979年正式提出:20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达到“小康”,并据此设计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完整地规划出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这一百年间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既同邓小平的战略构想相衔接,也根据新的实际体现了邓小平关于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思想[9]。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在不断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实践中提出,同时又对我国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入21世纪,在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中国人民勇于实践和改革的过程中,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启了从救国梦向独立梦、从建国梦向强国梦的转变。强国梦就是当代版的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的第15天,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自信、深情地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10]中国梦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国家富、民族兴和人民福的目标[11],因为国家好,民族好,人民才会好。
实现强国梦,就是要实现经济上发展,政治上民主,文化上繁荣,社会上和谐和生态上良好的目标。同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并使中华文明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广泛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归根到底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他们自己期盼能有更好的教育、更均等的机会、更称心的医疗服务、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和更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的情况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正在崛起,整体实力正在不断增强,成为牵动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调整的重要因素,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中国共产党要承前启后、既往开来,把党建设好,把国家建设好,把民族发展好,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奋勇前进。当然,也应该看到,中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低,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除了会受到人口多、底子薄这些内在因素的制约外,西方发达国家也千方百计地阻碍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又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所面临的一个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因循守旧,不能盲目照搬,而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探索新路径,寻找新办法,采取新措施,积累新经验,用创新的办法和思想走出新路,进而实现中国梦。站在民族复兴的起点,作为每一个中国人,要坚定信心,要让梦想变成现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1]徐贵芳.浅析孙中山的“大同”伦理思想[J].文学界:理论版,2010(3):143-144
[2]百年读梦[EB/OL].[2014-06-20].http://edu.sina.com.cn/job/2000-06-20/4750.shtml
[3]梁国斌.康有为大同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0:30
[4]刘晓林.孙中山:共和的缔造者[J].祖国,2011(10):63-64
[5]陈孝华.论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历史经验[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4):3-4
[6]沙健孙.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J].中华魂,2009,5(16):28-29
[7]于文杰,方永乾.简析现代化的概念及其理论架构[J].天府新论,2006(S1):46-47
[8]赵美岚,黎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概念的典范创造:以邓小平“小康”概念的形成过程为分析范本[J].江西社会科学,2012(11):11-12
[9]冉兴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02-103
[10]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中国梦”[EB/OL].(2013-05-08)[2014-06-20].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3-05/08/c_124669102.htm访问时间2014-06-20
[11]赵群.中国梦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J].理论界,2013(5):62-63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1.001
2014-06-04
王璐璐(1991-),女,安徽定远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3.1
A
1673-2006(2015)01-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