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川
庞乃轩和雷锋塑像
文 □ 张川
在共和国的纪年表上,恐怕没有哪一个艺术作品能像它这样承载如此厚重的历史,没有哪一个艺术作品能如它一般通体散发着温暖的热度,也没有哪一个艺术作品能像它那样述说着永远讲不完的美丽故事——这件艺术作品就是耸立在抚顺雷锋纪念馆雷锋墓前的雷锋雕像。
抚顺雷锋纪念馆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展馆与墓地合一的人物纪念馆。雷锋事迹陈列展厅坐落在园区的中轴线上,从展厅出来,向东行,便是被苍松翠柏围绕的凭吊区。雷锋墓坐落在这里。雷锋墓呈现方形,用灰色的花岗岩砌成。人们无法相信在这样冰冷坚硬的花岗岩下,竟然安睡着那样一个充满着青春温度的生命。然而,当人们的视线移向前方,一尊雷锋的全身塑像映入眼帘,“雷锋”挺拔的身躯,昂然向前的步履,终于让人们相信,雷锋没有远去,他依然带着阳光般的笑容,与我们结伴前行。
我曾经问过许多前来献花的凭吊者,他们都承认,无论是主动或者是被动来到这里,几乎都被这尊雷锋塑像所迸发的张力触动和震撼。人们在这里沉思,与这位精神上的朋友找到了交流的接口,当然,也会有人发生思想上的错位。人们越发的想知道,这尊雕塑的作者是谁,他怎样用刻刀凝固了一个不朽的灵魂。按照常规,雕塑的底部一般都刻有作者的名字,不过人们左右查找,竟然没有一点痕迹。也许,雕塑家有意如此,让人们记住一个年轻的士兵就足够了,至于塑造者是谁那是微不足道的。
历史不应该忘记为人类成长献以丰盛营养的人们。我们费了一段周折,终于获得一些雷锋塑像作者的信息。在北方飘起第一场冬雪的那个下午,我们叩开了著名雕塑艺术家,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庞乃轩的家门。迎接我们的是庞教授的夫人,花白的头发,近视镜后透射着智者的眼神。她告诉我们,庞教授几年前患了中风,一直卧床不起,神智不够清晰。听庞夫人如此一说,我们不忍打扰庞教授,只能远远的望着教授静卧的床榻,心里默默的送上一份祝福。
庞乃轩教授是1952年考入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雕塑系学习的,此前他在嫩江实验剧团做舞台美术设计。1956年毕业后留院雕塑创作室工作,其后参加许多诸如北京毛主席纪念堂雕塑等大型工程,并多次获奖。
1955年至1956年,当庞乃轩还是一名雕塑系的学生时,就曾到雷锋生前工作过的抚顺体验生活。他深入厂矿企业观察体验劳动者的生活,仔细认真的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随时进行创作。曾经跟庞乃轩一起工作、生活过的雕塑系老师,都说他不仅扎实肯干,而且思想非常活跃,创作题材跟随着灵感常常会不期而至。每当灵感到来,哪怕是深夜,他也会起床连夜做起泥稿,把瞬间的创作灵感留存下来。俗语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次机缘,把庞乃轩教授与雷锋联系了起来。
那是1972年4、5月份,为了迎接老一辈为雷锋题词10周年,抚顺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雕塑位于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的雷锋塑像。新塑像创作和雕塑的任务落到当时辽宁省雕塑办四室的肩上。辽宁省雕塑办四室的工作人员大都由全国很有名气的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组成,庞乃轩就是其中之一。系里经过商议,最后由庞乃轩、杨美应、赵判吉成立小组负责雷锋像雕塑的创作。
1971年7月建造半身雷锋塑像
雷锋墓前原来的塑像是1971年7月建造的,当时因为有一批重要外国友人要到雷锋纪念馆参观,瞻仰雷锋墓,于是抚顺市领导机关召集有关单位领导开会,决定重修雷锋墓和雷锋墓周围的广场,并在雷锋烈士墓的广场前建立一座雷锋塑像。同时决定抚顺市雕塑刻厂负责雷锋塑像创作,抚顺钢厂负责修建雷锋塑像基座。抚顺市雕刻厂的工作人员仅用15天时间便创作完成一座2米高的雷锋半身塑像,用的材质是石膏,表面喷涂上仿铜的颜色。
一年过后,重新塑造雷锋塑像,如何对待原来的创作,如何构思和塑造新的人物形象,创作者们颇费了一番心思。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解开所有创作困境的神奇钥匙。庞乃轩带领组员们走访了雷锋生前战友,又到学校与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学生座谈,请他们回忆、畅谈,努力挖掘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雷锋瞬间动作。庞教授一头钻进展览馆的文物档案室,翻遍了馆藏有关雷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生活真的十分慷慨,它对于尊重生活的人从不吝啬,总会把创作的灵感赐予辛勤的人们。经过一次次的讨论,反反复复的思索和打磨,雷锋新塑像图景从整体到局部,从结构到材料,慢慢的在创作者的脑海里浮现起来。
肖像雕塑艺术的美妙之处,在于雕塑家通过肖像人物的体态、动作和眼神等, 来鲜明地塑造人物的个性及带有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创作者要善于从普通人物中提炼出一个具有时代风貌的艺术形象, 运用雕塑语言去深刻地揭示出肖像人物的精神风采。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雕刻作品要用人的形象来表现精神性这个一般性的使命。”
雷锋是新中国一代新人的杰出代表,是真善美的化身。他生前做了无数件好事,把温暖和微笑留给了世人。为了表现这样一个人物的风采与这种个性特征。庞乃轩和他的伙伴们,构想了一个正在行进中的雷锋形象。雷锋带着他那标志性的阳光笑容,身背钢枪,意气风发,情绪饱满地大踏步向前行进。他是赶路探望生病的干妈?他是应邀到兄弟部队作报告?还是到学校与孩子们过队日?——这一动态的情节描写, 表现了英雄人物的生命有限,为人民服务无限的精神状态。创作者们还设计了雷锋手捧毛泽东著作的情形,使人们立刻联想到“毛主席著作好比是粮食、武器、方向盘”雷锋日记里的经典篇章,充分展现雷锋忠诚于党,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情怀。同时也启迪人们,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由自在升华为自觉,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迎着朝阳永远充满笑脸的雷锋, 一个裹挟着早春的暖意给人们送去温暖的雷锋,一个昂首阔步永远与我们结伴前行的雷锋,这就是雷锋精神,这就是好人文化的结晶。这件作品, 用别林斯基的话讲:“它不仅抓住了人物外表肖似, 而且也抓住了他的整个灵魂。”
1973年3月5日,雷锋新塑像雕塑完成。塑像高5米,由环氧树脂制成,基座高3米,由黄色大理石贴面而成。
此后,抚顺雷锋纪念馆经历了几次改扩建,园区景观重新做了规划,陈列展览内容做了多次调整。唯一没有改动的的是耸立在雷锋墓前的这尊雷锋塑像。一直到1992年,随着雷锋纪念馆的新一轮的扩建,雷锋塑像才有了新变化:塑像基座的大理石贴面由原来的黄色更改为粉红色。塑像雷锋脚下用花岗岩石堆成一座座山脉,寓意着雷锋的精神化做了山脉,与日月同在。这一变化充实了塑像本身所代表的艺术语言,使雷锋塑像的意义增添了新的内涵。还有一处新变化是材质由原来的环氧树脂变成花岗岩石。雷锋全身塑像由五块花岗岩石按比例恰到好处地、严丝合缝地精雕而成,塑像材质的变化使雷锋的目光更加坚定,整体显得更加有气魄。
1986年首届全国城市雕塑作品展上,庞乃轩教授和他的团队创作的雷锋塑像获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