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地六位藏象图对易水学派脏腑辨证的初步解析*

2015-04-11 01:44吴昊天张保春冯骋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肝木脏腑天地

吴昊天,张保春,刘 刚,冯骋骋

(1.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 210023;2.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3.河北省石家庄市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35;4.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10)

以天地六位藏象图对易水学派脏腑辨证的初步解析*

吴昊天1,3,张保春2△,刘 刚4,冯骋骋2

(1.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 210023;2.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3.河北省石家庄市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35;4.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10)

天地六位藏象图初见于《医学启源》,其为金代医家张元素藉“三才观”“系统论、控制论”之思维而对脏腑辨证所进行的重新挖掘,此学说对中医脏腑理论之延伸颇有裨益,故值得深入探讨。此外,其所主张的藉“术数”“五行象数”等理论对传统藏象理论进行补正,颇具参考价值。故本文在初步探讨“天地六位藏象图”视角下,将“天人合一”之系统观植入藏象体系,并简要论述“五脏调平”机制的内容。

藏象;疏泄;培土生金;易水学派;脏腑辨证

易水学派始于金代,其为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医学流派之一。“天地六位藏象图”即为该派开山祖师张元素学术精华之体现,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脏腑辨证本质规律,并以宏观、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放式系统为框架,“化繁于简”地概括了“天人合一”的脏腑辨证观。

1 天地六位藏象图内容概述

《天地六位藏象图》见于《医学启源》开篇,为全书之纲领,其内容如下[1]。

属上二位天 太虚 金(金火合德) 燥金主清 肺 上焦象天下络大肠 天面 火 君火主热 心包络 下络小肠属中二位人 风云之路 木(木火合德)风木主温 肝 中焦象人下络胆经 万物之路 火 相火主极热 胆属下二位地 地面 土(土水合德) 湿土主凉 脾 下焦象地下络胃 黄泉 水 寒水主寒 肾 旁络膀胱

2 “天人相参”思维植入医学领域,为医学思维创新的必由之路

关于天地六位藏象图之内容至今缺乏探讨,归其缘由,多因文字深奥、晦涩,并涉及“易理、术数”等内容,此即成为研究之障碍。但实际上援象入医之法,并非是空穴来风之辞。自《黄帝内经》起,医家便藉“观象、比类”等方法以阐述生命活动恒、动性。“术数”与“医理”二者实具有较大的互补性,而并非完全独立。且自北宋至明代中叶,皆为“理学、术数、易理”高度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对“相术”理论的运用又脱离了汉以前“空谈易理”模式,以“致用、实用”为目标,“卜、命、山、医、相”便融会为具有同一性的学科体系。故援易入医,其最终目的即是强调在“天人相参”视角下,进一步深化医学理论内涵。天地六位藏象图便为这一观点的代表。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六位藏象图背后有何种含义?具体如何指导医学理论皆值得探讨。

3 “天地六位藏象图”为“三才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天人合一”一词源于《庄子·达生》。其言“人与天地共生”,“人法天地”为宇宙运动的纲领。人的思维、意识乃至一切生命活动均受天体运动限制。“天人合一”始为古人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核心模式,而天地人“三才观”在延续“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同时,还主张事物之间皆有自发地“承制性、平衡观与调控性”,即一切生命活动均有规律可循,且这种规律仍有待更为深入的认识。

“三才”理论初见于《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2]”其言天、地、人三才为万物储藏之框架,其中天道为形神,万物之表象;地道为根基,为万物升发、生长之根本;人道为中枢,即为事物疏泄、交通之枢纽。“三才”功能之集合,即形成了具有控制性、协调性的生命内部控制机制,此亦为生命活动长期处于相对平衡的根本条件。现代“宇宙全息论”曾藉此亦主张,凡存在的事物都无法脱离恒定的联系,事物稳定的根本在于复杂事物间互相形成的具有缜密性、统筹性的内部控制。若没有这种关系,生命活动在内的一切运动便缺乏稳定状态以及长期存在的功能基础。

中医学藉三才理论,亦可用于深入探讨脏腑活动多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脏法天地”一论的出现即言明,人体脏腑体系实为一繁杂的巨系统,其脏腑关系形式复杂多样,但诸多作用形式亦非无规则、随意的活动,而是同于三才体系,都具有调控性、平衡性和常态性。“天地六位藏象图”便从“天、地、人”之间的承制关系入手,认识到脏腑功能之协调,为三层矛盾变动的结果。诸藏象之功能,可形成完整的统一体,“脏参天地”依旧为研究脏腑法象的方法。

4 三才重“中”思维模式

“三才定位”创造了一种非常稳定的生命模式,但在“天地六位”藏象图中,更为重要的一点即揭示了作为承上启下“中位”是另一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释卦·传》曰:“三才之序,先天地而后万物,万物盈天地之间,人居万物之中。与天地准,是以万物盈天地。[3]”《易经》言,一物而合三才:阴阳气也。而三才之中,惟有人为万物之灵。《礼记·礼运》言,人乃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色[3]。上述皆阐明天地为本,但惟因“人位”而平衡。若无中部人位,则天地尽失交通、联系之能。哲学领域素有中道之思想,其认为“中之才位”可沟通上下、交通天地,“中才通利”则“天地定位”。此观点的提出,是基于“人”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天地”为恒定之体,故“天地定位”为固定不易的模式,但“天地之交通”终取决于中位人道之疏泄,亦因人而变通。人能够明觉天地,并与天地相参,天地为人的躯体,而人亦是天地的枢纽,故三才之中重视中道,已然是一种固定、合理的思维模式。

传统医学亦将“中道观”植入临证思维。认为“中气”的流动,本身便意味着以“中气”来疏泄、条达、协调周身脏腑之平衡,亦从此而力求脏腑关系之调平。《素问·六微旨大论》亦曾提出“气交”之定义:“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实言求物之本始,天地人三者是元气布于不同领域之结果。“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4],“此即言明,人与万物皆生于天地交合之气,人从之则产生自身生命特征,万物从之则产生生长、收藏之气象。生命虽皆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但均遵循升降出入、开阖往来的气机运动规律”。中道与天地相通且密切相应,具体在中医学领域即符合“中道”的模式。

据上述所论,即可判断“天地六位藏象图”认为肝木、相火二物沟通上下,故成为“万物之路”,这一理论其本身具有合理性。肝主疏泄,其意味着万物由此得以流通、疏泄,五行学说中木象为“肝”主曲直,其内含“相火”。而“木曰曲直”实际包含“屈、伸”两种含义,其直可升发、疏通,屈可收敛、潜藏。天地二位因木之疏通、曲直而产生联系。张载于《正蒙集·太和》曾言:鬼神者,往来屈曲之意[5]。曲为阴,而伸为阳,往来屈曲”的特征,即象征着“肝木”本身“曲直”之意是先“屈”而后得“伸”,“若屈不足,则伸不利”这一特点。故“木郁达之”并不单纯为“升发、升散”之意,而是屈伸共存、可屈可伸、屈伸共存互补。肝之“屈”即言“肝木”,具有通下之功能,其不同于“胃主通降”之通直下行,而是指具有疏通下焦气机、疏布下元真气之意。“木曰曲直”之性,便决定其调节三焦气、血、精液之能力,故“肝主疏泄”包含有沟通上下、沟通气血、恒定脏腑之意。

此外,天地六位藏象图纳“包络之火”一说,归于“万物之路”,此亦非臆断之语。“包络之火”亦名“相火”“阴火”。《丹溪心法》《脾胃论》皆提到“相火”源于下焦,起于肾水,故“相火实起于肾”。“阴火”与“阳火”相对实为禀赋真水之性,具有火的“温煦”“推动”“生发”等一般特性,但藏于肾水之中,所构成“真阳之气”。其在气非寒、非热、非润、非燥,而是平和的能量单位。其在自稳状态下,为机体“能量”发生器。而肝与相火相配,并非言肝藏相火,而是其“主”为“用”之本意。相火为万物之路故,实际指肝可“用”相火,通过自身疏泄、调节,可促进一身能量之平衡。若肾水充盈,相火藏泻有度,肝木之条达不失其度,则脏腑平衡便得以维持。肝主疏泄、布施相火,即为人体能量代谢、平衡调制的根本,故相火为“万物之路”仍不出“肝主疏泄之范畴。

5 “天地六位藏象图”对易水脏腑理论指导意义

纵观《医学启源·天地六位藏象图》,不可否认,张元素于金元时期所开创的脏腑辨证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最早认识到“三焦系统”为三才观的表现形式,但“三焦论”并不等同于“温热论三焦辨证”,其不以气化学说为指导,而主张三焦是具有相互制约、约束、协调的稳定系统,“三焦”“三才”皆以“中道”为枢纽、天道为形神、地道为根基而形成一整套综合生命观。三焦内充满氤氲的元气运动,元气通过三者之配合而稳定。

三才之间通过制约来实现平衡,六位图亦可回归为完整、复杂的植物生长模式,没有内部的控制则会导致机能紊乱和植物体的衰败。控制、调平不仅存在于天地人三才之间,其内部亦具有稳定的结构,故脏腑功能不可单独以旺衰而论,而必详而论之可总结为三点。

其三才之中下位有“水、土二脏”,肾中藏纳癸水为先天之本。脾象己土为万物之本,故亦言后天之本。二者同为元气之本,一身气血之大源,均藏于地下,象征万物之根基。故据此象可知,脾、肾二脏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因此补益脾肾之元气,当为维持一切生命活动的根本。

但在“天地六位藏象图”中,还必须正确认识这一矛盾,即水、土互为交战之五行,但亦共存共用。其原因在于水土之间关系多为良性、具有调整性的控制。若脾胃虚弱,无力对肾水进行制约,无土制水,则会使肾水过旺,继而损害“肝主疏泄”的功能,此即“水多木漂”之意。反之,若肾水亏虚、脾土乘之,则亦造成“土多金埋”,即脾肾病变,终可损害“肺之治节、主气、行水”功能。故癸水、己土之制,实为良性、具有稳定性的制约,脾肾功能的制约与平衡,对肝肺二脏之功能以及周身气机的协调,皆有重要意义。

第二,三才之中上焦为肺金、君火所长之地,其位于致高之地。三才之内天面之中,有肺金、心火合德。五行中虽有火、金交战,但肺金性清冷,君火温之则寒温交济。肺为气之主,心君为血之主,气血即存在互为体用、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学说中虽言“丁火克制辛金”,但《渊海子平·五行论》亦有“生克交夹,克则生化”之论,其认为五行中“辛金为坚冰”,惟丁火温之则可化为温泉,从而实现其自身行水、主水之功能,藉“象数”论之角度,即肺为华盖之脏,近于天面,其性多虚、多冷,易被寒凝。故君火有力且不亢不卑,不仅为振奋一身元气之法,对于温化不及所致肺系疾病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第三,在藏象学说角度下,培土可生金,即补脾益肺金,但其中作用的关键是以肝的通达、疏通作用使脾中精微物质上升,并至于“太虚天面”而对肺金起到补益作用。至于人体一身功能的平衡态势,是以阴阳水火的互为制约而得以维持,而君火、肾水为一身阴阳之本。两者之间平衡的形成并非自发、孤立的,而是需要处于中部的“肝木”进行条达、疏泄,打开“二者之间能量交换的通路”,从而使“水火既济”。六位藏象图语言虽奥古,但不乏科学认识,而易水易家之所以重补益脾胃,而又注重疏通肝木,并非单纯局限于“疏肝理脾”的认识程度。而是强调五行中“肝木”为通路,其不仅疏泄气机、调畅情志,更为“沟通上下、疏通能量、维持一身能量代谢”的根本。在现代研究中,肝主疏泄功能即等同于“通调、代谢”功能。

6 统观天地六位藏象图,总结易水学派特点

天人合一思想非凭空臆造之产物,综上即可探析到其理论根植于“宏观领域”,亦为古人认识疾病发生、发展、变动之手段。而天地六位藏象图能够成为易水学派脏腑辨证体系核心的原因,在于其具有辨证、协调、控制、整合的观念。易水学派医家自张元素起大多认为补益脾肾为补其根本,而李东垣承先师“加减冲和汤”而化“补中益气汤”“补脾胃生阳汤”,注重“柴胡、葛根、香附、木香、枳实”等气药的运用,更为注重肝木为“万物之路”,为万物之元气为其流通的根本,而并非单纯理解为“理气解郁”。纵观易水学派学术思想,其传承皆以脏腑辨证为纲,而脏腑辨证多不出六位藏象图之范畴,故此理论颇值得探讨和补正。

此外,中医学理论的出现均非医家自我标榜之用,且对中医藏象理论之认识,绝非将单一因素孤立所能得出结论。“天地六位藏象图”本身内涵丰富,且至今仍颇为值得探讨,而笔者撰文仅为“抛砖引玉”。随着中医系统观、控制论的重新发掘,目前医学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必然得以突破。但创新之时必尊重传统,深得传统则方能创新,倘若传统未精而一味推陈出新,必无所获。

[1]郑洪新.张元素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3.

[2]王博.易传通论·说卦[M].北京:中国书店,2003:17.

[3]周汝昌.中国文化思想——“三才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24-226.

[4]王洪图.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0.

[5]北宋·张载.张载集·正蒙[M].北京:中华书局,1978:52.

R241.6

A

1006-3250(2015) 02-0120-03

2014-11-18

北京中医药大学气化与藏象理论研究创新团队;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类科研计划课题(2011074)

吴昊天,男,在读博士,从事中医基础与临床的关系研究。

△通讯作者:张保春,男,教授,医学硕士,从事中医基础与临床关系研究,Tel:13910673505。

猜你喜欢
肝木脏腑天地
蛇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鼠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蛇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狗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论筋性脏腑病❋
拾天地之荒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