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济 协同发展
——在“历史上主要科学体系的认知模式及影响”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5-04-11 01:47张伯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医学

张伯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和合共济 协同发展
——在“历史上主要科学体系的认知模式及影响”研讨会上的讲话

张伯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管理工作。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中风、痴呆等疾病方面有丰富经验。连续承担3项国家“973”项目,建立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成为研制现代中药的新途径。开拓了中成药二次开发领域,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促进中药产业升级换代。在中医教育方面,倡导强化中医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训练,提出了“素质、知识、能力并重”的教育理念;组织世界多国专家起草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并已颁布执行。

积极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参加规划制定与顶层设计。在中医药立法、大中药健康产业、中药知识产权保护、中药资源战略等方面,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建议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余项,培养出站博士后、博硕士研究生160余名。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各位同道:

大家上午好!

“历史上主要科学体系的认知模式与影响”研讨会今天正式召开,这也是首次在国内举办的认知模式多学科学术交流活动。嘉宾云集、高朋满座,在此我谨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们一同探讨历史上主要科学体系的认知模式及其影响,我认为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和而不同是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对不同医学体系内在文化价值的肯定与发掘

医学是生命科学与社会、人文、环境、心理多学科融合的系统知识体系。毋庸置疑,医学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各民族文化底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中医学强调“仁者寿”的道德健康理念、“医乃仁术”的医德观、“大医精诚”的职业追求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

不同的医学体系有其独特的认知模式,医学认知模式实质上反映了人们看待疾病和健康的概念、思维、逻辑及批判的方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医学认知模式也在演变,不论是古代的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还是15世纪西方的机械论医学模式,都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影响下的医学认知水平。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医学史家西格里斯也说过:“与其说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不如说它是一门社会科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澳大利亚孔子学院的授牌仪式上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其次,古为今用,发挥传统医学的优势特色为人类健康服务

医学既是最古老的学问,也是最年轻的学问。古代世界医学体系包括中医、印度医、阿拉伯医、埃及医和希腊医五大分支。现代西方主流医学的认知模式受到古希腊哲学和现代还原论思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人体解剖学为构架,形成了以生理病理学、病原微生物学、药理学等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

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认知模式的形成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以“阴阳五行”的自然哲学为基础,强调“天人相应”,注重“形神一体”、“五脏相关”的整体思维,善于运用“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的意象思维,在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同属传统医学的印度医学,倡导“三体液”、“四大”的平衡,受到佛教“百一”理论的影响,同样认为人体与宇宙是统一的。充分发挥各国传统医学的特色优势,将为构建当代医疗卫生体系、防病治病、维护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人体健康,重视患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在生理上,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基础,主张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在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个体化诊疗,重视个体差异和疾病的动态演变;在方药上,根据药物性味归经,运用七情和合的配伍法则,使用方剂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这些特点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其科学内涵不断得到诠释,彰显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先进性。特别是随着疾病谱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和合共济,优势互补,为创建新医学而探索

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许多国家已经走到了可供性的边缘,迫使人们对医学的目的、医学的核心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 “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医学的目的是: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健康能力。医疗模式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

新的观念、新的需求是推动创新的巨大动力。借鉴不同医学体系的认知模式,纠正认知误区,和合共济,优势互补。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兼取两长,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新医学体系,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和奋斗。

目前,不少国家存在现代西方主流医学与传统医学并存的现状,应当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医学认知模式的探讨,能够认清不同医学体系之长短,力求在医疗实践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发展各自现有的认知模式,在西方医学与传统医学中找到平衡点,使两种知识从配合到结合再到融合,形成新的医学认知体系,为实现“维护健康,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本次研讨会是一个国际性、高水平、多学科交叉的大会。通过此次交流,希望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不同的医学认知模式,更准确地认识中医。“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求同存异,协同发展。此外,更需要建立跨学科交流机制,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在交流合作中繁荣学术,促进创新,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为用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做出贡献。

中华中医药学会是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也是世界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学术团体。自1979年成立以来,现有会员近20万人,分会77个,成为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交流合作的重要学术团体,对整个中医药事业进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是“科研-医疗-教育”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自1955年成立以来,今年是成立60周年。全院职工7000余人,下设16个研究所、6所医院,主办中医药类期刊18种,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建立了临床与信息、针灸、中药三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均挂靠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多年以来在中医药基础理论、重大疾病的防治、中药新药的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们愿意与包括在座各位及世界各国同道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远道而来的贵宾与同仁。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R2-03

A

1006-3250(2015)10-1197-02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医学类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世中联中医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5-08-19

编者按:2015年8月16至17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主办“历史上主要科学体系的认知模式及影响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23位在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中医学等领域学有专长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在对中国科学、西方科学、印度科学以及阿拉伯科学的多视角比较中,就科学与人文、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重大文化命题阐发各自观点,表现出对多元化价值取向的肯定。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张伯礼院士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猜你喜欢
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医学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召开第五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委会召开2020年学术年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关于2021年世界睡眠日活动的通知
医学的进步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传达学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精神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