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配合药物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2015-04-11 06:03唐上德陈冠华吕洲明林武军李迎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腹针强直性脊柱炎

唐上德,陈冠华,吕洲明,林武军,李迎春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骨科,广东珠海 519015)

腹针配合药物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

唐上德,陈冠华,吕洲明,林武军,李迎春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骨科,广东珠海 519015)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2例。按照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及1988年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昆明会议修订的AS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治疗组采用腹针加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结果:1个月后治疗组显效4例,有效31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3个月后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在不同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腹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安全、有效。

腹针;强直性脊炎;疗效评价

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腹针加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7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32例进行研究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符合纳入标准6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A组)和针药组(B组)。A组32例,男27例,女5例,年龄17~47岁;针药物组37例,男31例,女6例,年龄18~45岁。

2 方法

针药组和药物组均接受西药治疗,即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每日1次;柳氮磺胺吡啶片第1周每次口服0.5g,每日3次;第2周每次口服0.75g,每日3次;第3周起每次口服1.0g,每日3次,维持至3个月治疗结束。针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薄氏腹针治疗。腹针处方:中脘(D)、下脘(D)、气海(D)、关元(D)、中极(D)、气穴(D)、大横双(M)、外陵双(M)、滑肉门双(M)。下腰椎及骶椎疼痛根据部位高低加关元上或关元下;合并髋关节疼痛用下风湿内点M(患)[1],必要时配合局部定位取穴。手法采用轻刺激,无酸麻胀痛感,但指下有如鱼吞饵之沉紧,施术后留针20~30min,针后10min左右调针1次。每周一至周六治疗6d后休息1d,连续治疗3个月。

3 疗效与观察

参照1988年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受累部位疼痛消失,活动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血沉恢复正常;有效:受累部位疼痛减轻,活动范围增大,血沉降低;无效:受累部位疼痛与活动均无改善,血沉无明显降低。

临床症状及体征指标分析,包括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症状、指地距、扩胸距、20m步行时间以及ESR、HSCRP、IgA、IgG、IgM等血液指标。分析腹针通过对腹部特定穴位的刺激,起到止痛、减轻炎症反应及改善免疫应答的效果。

3.1 临床疗效

表1、2显示,治疗1个月后A组和B组总有效率65.62%(21/32例)和94.59%(35/37例),2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A组和 B组总有效率75.00%(24/32例)和91.89%(34/37例),2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治疗1个月后疗效评价比较[例(%)]

3.2 主要血液指标改善情况

表3显示,2组各项血液指标在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均比治疗前有较明显改善(P<0.05)。在IgA、ESR改善方面,B组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IgG、IgM、HSCRP方面,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3个月后疗效评价比较[例(%)]

3.3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指标改善情况

表4显示,2组各项症状、体征在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均比治疗前有较明显改善(P<0.05);在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各项症状、体征改善方面B组均优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主要血液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表3 2组主要血液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2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 间 IgA(g/L) IgG(g/L) IgM(g/L) ESR(mm/H) HSCRP(mg/L) A组 32 治 疗 前 3.49±0.62 12.88±2.97 1.18±0.40 34.66±5.33 11.72±4.36治疗1月后 2.66±0.87* 9.52±1.42* 1.14±0.33* 26.10±7.31* 8.01±3.28*治疗3月后 2.45±0.84* 8.97±1.37* 1.03±0.27* 19.82±6.63* 6.41±2.59*B组 37 治 疗 前 3.51±0.92 11.93±2.73 1.18±0.36 35.01±5.02 8.63±2.74治 疗1月 后 2.14±0.71△ 9.29±1.93* 1.05±0.32* 21.81±4.82*△ 5.03±1.12*治 疗3月 后 1.91±0.75*△ 8.49±2.15* 0.94±0.21* 15.87±4.77*△ 4.38±1.01*

表4 2组症状、体征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表4 2组症状、体征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2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 间 疼痛评分(分) 扩胸距(cm) 指地距(cm) 20m步行时间(s) A组 32 治 疗 前6.94±0.91 3.74±0.22 27.14±3.35 21.08±1.27治 疗 1 月 后 4.34±2.21* 4.01±0.24* 24.35±3.83* 19.51±1.02*治 疗 3 月 后 2.80±1.87 4.24±0.32* 21.31±3.93* 18.91±1.03*B组 37 治 疗 前 7.15±0.94 3.91±0.29 26.29±4.71 21.09±1.14治 疗 1 月 后 3.01±1.35*△ 4.51±0.35*△ 22.63±4.50*△ 19.14±0.82△治 疗 3 月 后 1.38±1.44*△ 4.72±0.33*△ 17.68±4.33*△ 18.37±0.70*△

4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血清反应阴性骨关节疾病,主要侵犯中轴骨,以骶髂关节炎和附着病为其特征的慢性炎性疾病。据初步统计,AS在我国患病率约0.3%[2],多见于青年男性。大量研究证实,AS患者中HLA-B27阳性者可达90%[3],但也有一定比例的HLA-B27阴性AS患者和HLA-B27阳性正常者。近几年通过对同卵和异卵双胞胎AS患者研究发现,HLA-B27与AS的相关性大约只占16%[4],提示除HLA-B27外,其他基因也可能与AS具有相关性。强直性脊柱炎虽大多不会对人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但患病者可出现明显的腰背部僵硬、疼痛,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造成严重的躯体功能活动障碍,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尚无可完全治愈的理想方法,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难治性疾病。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有非甾体类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肌松剂、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雷公藤总苷等。中医则常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综合治疗,针药并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确切,但难以做到选穴及操作的规范化。

薄氏腹针是由薄智云医师于1992年首创,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形成的微针系统。通过刺激腹部穴位以调节脏腑失衡、治疗全身疾病,具有“取穴精确、处方规范、安全、无痛、高效、易于掌握”等优点[5]。主要方法是以神阙为中心,以腹部分布八卦为外合,以神龟投影为对应进行取穴治疗。腹针理论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1],因此脏腑和经络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即脏腑经络系统。脏腑是经脉的内核,四肢百骸是脏腑的外延,而经脉则是连接两者之间的网络。“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即脏腑的功能正常就不会受到病邪的侵害,而慢性病和疑难病的共同特点便是“久病及里”,因此腹针强调“从调理脏腑入手”来治疗疾病。

现代医学机理是腹针刺入人体腹部,可以刺激腹部的各种神经,以诱发非伤害性的传入冲动活动,产生穴位组织中的特异性信息,这个冲动通过已有的神经通路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在不同水平与来自机体不同部位病理性(伤害性)传入的阈上和阈下刺激活动相互作用,影响内源性阿片、神经递质和其他物质的生成和分泌过程,使神经刺激的传导正常化,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操纵和指令功能,并通过调节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免疫功能和其他活动过程。通过针刺调节神经体液体内环境的稳定,提高内脏在应激状态下相对稳定的能力而起到治疗作用。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骨痹”、“腰痛”等范畴,其病位多位于腰骶、脊柱。腰为肾之府,脊柱为督脉循行所在。其病因中医认为“本虚标实”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原因。“本为肾、督阳虚,标为风寒湿邪瘀阻经络”。肾虚为内因,并与禀赋不足有关[6];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为痹症总的外因。外因感受寒湿或湿热之邪为主,或与外伤后瘀血内阻督脉,阳气不化,寒邪内蕴,着于筋骨,影响筋骨的营养淖泽、闭阻经络、气血不畅发为本病[7]。

腹针是以脐为中心的取穴法,“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生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腹针中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引气归元四穴同用,中脘、下脘均属胃脘,两穴含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气穴为足少阴肾经的经穴,有加强补肾之功。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不坚”,“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肌肉与四肢不得养”,故五穴合用有理中焦、调升降、培肾固本、补益肝肾以后天养先天的作用,滑肉门及外陵左右共4穴称“腹四关”[1],该四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腧穴,该穴具有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与腹四关合用可治疗全身关节炎症。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针药组总体疗效比较优于药物组,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比较针药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显著疗效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慢效作用药物柳氮磺胺吡啶片起效前,腹针即可起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作用;在服用柳氮磺胺吡啶片1个月缓慢起效后,虽然药物组临床疗效提高,但在显著疗效方面仍与针药组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腹针的治疗效果是持续有效的。各项指标分析,腹针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指地距、扩胸距、20m步行时间等体征及ESR、HSCRP、IgA、IgG、IgM等血液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且在疼痛、指地距、扩胸距、20m步行时间、ESR、IgA方面的改善显著高于药物组。因此,腹针治疗通过对腹部特定穴位的刺激,起到止痛、减轻炎症反应及改善免疫应答的效果,从而达到改善症状的作用。

综上所述,薄氏腹针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在改善脊柱功能及减轻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方面有一定功效。腹针加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能缓解或消除疼痛症状,恢复改善脊柱及外周关节功能,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方法。

[1]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万学文.针罐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8):551-552.

[3] GuMM,YuanWT,YangJQ,etal.Agenomewidescanforthe susceptibilitygenelocitoankylosingspondylitisin Chinese population[J].ActaGeneticaSinica,2004,3:217-220.

[4] BrownMA,KennedyLG,MacgtegorAJ,eto2.Susceptibilityto ankylosingspondylitisintwins-Theroleofgenes.HLA,andthe envimnment[J].ArthritisRheum,1997,40:1823-1828.

[5] 卓鹰,黄泳.薄氏腹针配合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2例[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1):140-141.

[6] 随孝忠,于文青.补肾祛寒活络汤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50例[J].新中医,1995,27(11):362.

[7] 刘继刚,焦树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介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2,24(3):14.

R593.23

:A

:1006-3250(2015)08-1046-02

2015-02-15

广东省中医院院内课题(pc20081035)-薄氏腹针配合药物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唐上德(1970-),男,广西桂林人,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的临床与研究。

猜你喜欢
腹针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推拿联合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2例经验体会
强直性脊柱炎的部分影响因素分析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壮督除痹汤内服联合活血化瘀膏外敷治疗强直性脊椎炎64例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