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佳 李永胜
①中国.四川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四川泸州) 646000 ②四川警察学院刑事技术系 E-mail:zhangjj8651@163.com
近年来,警察极端行为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由于警察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高应激的特殊工作,其心理压力在所有职业中毫无争议地高居首位。且由于其职业关系和环境所致,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面对诸多有关生命及伦理方面的难题,如果自身生命意义不积极,极有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决策。警察学院大学生作为警察队伍的预备军、后备力量,充实警界的新鲜血液,未来所从事的是一项与安全、生命息息相关的职业。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必须学会明确生命的意义,正确面对生命。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Frankl)认为,寻求意义是人类的一个基本动机。人类具有理解自己和自己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会进行认知和行为活动。如果人们不能感受到值得为之而活的意义,就会陷入“存在空虚”[1],而存在的空虚感则会引发内心矛盾,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Zika 和Chamberlain 研究发现,生命意义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与心理痛苦、消极情绪均存在较强的负相关,与心理幸福、积极情绪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2]。国内大量研究也证明,生命意义对人增强心理健康、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起到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生命意义在个人面临危机和遭遇重大挫折时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且生命意义感也是压力应对中的主要应对资源[3-5]。在警察职业中,如果能够积极引导和培养警察自觉将其职业作为自我生命价值发展与展现的载体,则可实现职业与生命意义的高度融合和完美结合,可使个体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6]。因此,关注警察学院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了解其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对其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完善人格,使其更好的成为合格健康的警用人才。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警察学院选取大学生286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62 份(91.61%),其中男生148人(56.5%),女生114人(43.5%);公安专业117人(44.7%),非公安专业145人(55.3%);对未来生活方向明确者150人(57.3%),对未来生活方向不明确者112人(42.7%)。
生命意义感的评定。采用何英奇[7]根据弗兰克尔意义治疗理论的核心命题和概念编制而成的“生命态度剖面图”(The Life Attitude Profile,LAP)量表中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肯定”分量表。该分量表共有25 个题项,采用5 点评定方式,由意义意志、生命目的、生命控制和苦难接纳4 个因子所构成,得分越高,代表其生命意义感越好。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内容效度和构念效度[7]。本次测验中所选用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 系数为0.857,意义意志、生命目的、生命控制、苦难接纳等因子内部一致性信度α 系数分别为0.859、0.839、0.723、0.832。
研究期间问卷收集到的实证数据,借助SPSS 16.0 统计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平均数、标准差及独立样本t 检验等统计分析处理。
警察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总体状况良好,见表1,生命意义感总均分为(3.746±0.620),各因子从高到底为意义意志、苦难接纳、生命控制和生命目的。
以性别为自变量,以生命意义感及各因子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见表2。警察院校男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总体及各因子均显著优于女大学生,说明警察院校男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比女大学生更明确,且女大学生因生命目的和意义不明确而带来的焦虑程度高于男大学生。
表1 警察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总体状况(n=262)
表2 不同性别警察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状况比较(±s)
表2 不同性别警察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状况比较(±s)
因 子 男(n=148) 女(n=114)t P生命意义感3.899±0.486 3.548±0.714 4.730 0.000意义意志 4.085±0.548 3.723±0.697 4.708 0.000生命目的 3.638±0.834 3.210±0.925 3.926 0.000生命控制 3.822±0.500 3.661±0.706 2.154 0.032苦难接纳4.051±0.656 3.596±0.867 4.831 0.000
以不同专业性质为自变量,以生命意义感及各因子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见表3。公安专业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及意义意志、生命目的、生命控制因子均显著高于非公安专业大学生,说明警察院校公安专业大学生比非公安专业大学生对未来有着更加明确的人生目的和自我存在的意义。
表3 不同专业性质警察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状况比较(±s)
表3 不同专业性质警察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状况比较(±s)
因 子 公安类(n=117)非公安类(n=145)t P生命意义感3.868±0.568 3.648±0.644 2.902 0.004意义意志 4.091±0.579 3.796±0.662 3.790 0.000生命目的 3.636±0.912 3.303±0.861 3.031 0.003生命控制 3.838±0.522 3.682±0.654 2.096 0.037苦难接纳3.907±0.715 3.809±0.840 1.002 0.317
以对未来方向明确与否为自变量,以生命意义感及各因子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见表4。对未来生活方向明确的警察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总体状况及各个因子均显著高于对未来生活方向不明确的大学生,结果说明,未来生活方向明确的大学生对未来有着更加明确的人生目的和自我存在的意义。
表4 对未来方向明确程度不同的警察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状况比较(±s)
表4 对未来方向明确程度不同的警察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状况比较(±s)
因子 是(n=150) 否(n=112)t P生命意义感4.014±0.519 3.387±0.561 9.338 0.000意义意志 4.157±0.569 3.621±0.606 7.327 0.000生命目的 3.890±0.763 2.866±0.714 11.035 0.000生命控制 3.971±0.545 3.459±0.550 7.484 0.000苦难接纳4.040±0.685 3.60±0.846 4.608 0.000
研究结果表明,警察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及生命意义感状况处于正常水平,与国内使用同一量表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8-9]。说明警察院校大学生普遍有着积极的生命意义,具有追求生命意义的意志、较明确的生命目的和一定的生命控制能力,对于挫折和苦难也有一定的认识。
从不同人口学变量对生命意义状况的影响来看,警察学院的男大学生、公安专业大学生及对未来生活方向明确的大学生其生命意义感更高,人生目的更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激情,且在追求生命目的的过程中,感受到的焦虑和挫折感相对较低。究其原因,可能与警察院校特殊的学校性质和定向的就业密切相关。顾名思义,警察院校主要致力于为政法公安战线培养输送应用型专门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警察院校有8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到各级政法公安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保卫部门工作[10]。而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职业规划是否合理明确对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也有着重要影响。故我们结合调查结果可知,警察院校中明确自己将会从警的大学生其生命意义将会表现的更积极,人生意义感更强烈,如在警察职业中,由于女警从业人数受到严格的比例限制,工作岗位和未来的发展也相对受到约束和局限,这也会给在校的预备警官们一个信息暗示,即男性在警察职业中会比女性更具优势,他们更坚信自己的价值可以得到体现,因此男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显著强于女大学生;由于公安专业大学生比非公安专业大学生更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甚至部分非公安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未来处于迷茫状态,不确定自己以后是否会走上从警之路,同时,在招警考试中,公安专业比非公安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范围更广,专业优势更强,毕业入警的对口就业挫折要小于寻求其他职业,因此,公安专业大学生的生命意义和人生意义感明显优于非公安专业大学生。另外,警察学院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是否积极还与个体对未来生活是否有着明确的目标密切相关,若警察院校大学生对未来的目标充满希望,获得的资源和支持相对较多,其将会表现的更加自信,自主性更强,生命意义感更强,自我责任感更明确,生命意义更积极。
很多研究表明,生命意义与心理健康[11]、孤独感[12]、幸福感[5]等均有密切关系,在缓解考试焦虑、压力调节和疾病应对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3-4]。故我们得知积极的生命意义是个体健康、幸福生活、创造性工作的前提,但积极的生命意义和明确的生命意义也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教育与引导。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加强警察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应关注对大学生生命目的教育,帮助大学生选择和确立积极、明确的生命目的是生命教育的重点,尤其生命意义弱势群体,如女大学生、非公安专业大学生及对未来生活目的不明确的大学生,可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式重建生命目的,寻找人生意义,形成积极的生命意义。
[1]维克多·弗兰克尔(著).何忠强,杨凤池(译).追寻生命的意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3-25
[2]Zika S,Chamberlain K.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 in lif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Br J Psychol,1992,83(Pt1):133-145
[3]李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06,38(3):422-427
[4]许思安,张积家.广州市高三学生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与考试焦虑、考试元担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088-1091
[5]沈清清.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8(7):634-640
[6]张佳佳.对提高警察职业认同感的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25(7):157-159
[7]何英奇.生命意义剖面图之编制:信度与效度之研究[J].台湾师范大学学报,1979(35):71-79
[8]贾林祥,石春.307名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20-421
[9]郝红英.包头市大学生生命意义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600-601
[10]四川警察学院学校概括:http://www.scpolicec.com/index/notice.html
[11]李旭,卢勤.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1232-1234
[12]王继玉,齐慧云.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7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