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红霞
中国.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心理教研室(河南南阳) 473000 E-mail:ghx001129@163.com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变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大,家庭小型化、空巢化成为一种趋势。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生活单调寂寞,缺少精神慰籍,易引发心理问题,使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和空巢化带来的挑战,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宏伟目标,本课题拟对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进行初步研究,以了解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现状,并探讨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今后实施社会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这对空巢老人个人、家庭以及社会而言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对推进人口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进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南阳市方城县、卧龙区、社旗县、宛城区抽取意识清楚,有阅读能力或言语表达能力,年龄在60 岁以上且没有严重精神障碍的空巢老人共480名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收回有效问卷456 份(95%)。
1.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该问卷主要了解被试的性别、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等信息。
1.2.2 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 研究采用由李凌江、杨德森(1998)编制的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问卷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等4 个维度共20 个因子。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本次测量Cronbach α 系数为0.886~0.913。
1.2.3 心理健康评定问卷(SCL-90) 是由L R Derogatis1975年编制的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健康量表之一。量表共有90 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10 个维度,采用5 级记分制。SCL- 90 各因子的效度系数在0.77~0.99,各因子重测相关系数为0.52~0.76,信度和效度较高[1]。
1.2.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选用肖水源1986年编制并在1990年加以修订的《社会支持问卷》,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3 条)、主观支持(4 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 条)3 个维度。该量表设计合理,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所得该量表Cronbach α 系数为0.687[2]。
采用SPSS 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进行t 检验。
以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总分为因变量,将人口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得分在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
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各个维度和SCL-90的各个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两个量表的总分也有极显著负相关(P <0.01);与社会支持的各个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两个量表的总分也有极显著相关(P <0.01),见表2。
表1 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一般资料统计
表2 河南省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SCL-90 及社会支持的相关(r)
3.1.1 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总体水平偏低 本研究显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总体水平偏低,生活质量水平的高低与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地、经济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有关,尤其与婚姻状况关系密切。这和以往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3-5]。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生理功能日趋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增强,作为空巢老人由于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生活单调,孤独寂寞,在物质生活保障和健康需求保障、日常生活照料及情感需求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从而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性格抑郁、行为能力降低,记忆力和判断力衰退,生活质量下降。
3.1.2 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分析
3.1.2.1 年龄特征与生活质量 分析结果显示,在生活质量各维度及总分上,不同年龄组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是不同的。60~69 岁组空巢老人高于70~79 岁老人,而70~79 岁空巢老人又高于80 岁以上空巢老人,说明年龄是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生活质量在逐渐下降。一方面由于增龄,老人们的躯体功能逐渐衰退,患病率逐渐增高,病情容易反复迁延,从而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并导致其生活质量不高;另一方面,年龄越大,老年人丧偶率越高,或者配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再加上子女不在身边,从而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因为不能获得及时的帮助而使得他们对生活的主观感受降低。如在连续的就医过程中,高龄空巢老人更能体会到就医的麻烦与困难,因此,生病时无人照顾成为大多数空巢老人,尤其是高龄空巢老人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再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逐渐下降,活动能力也逐渐减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没有子女陪伴导致老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发生了断层,容易使老人缺乏安全感。所有这些可能是老年人心理改变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3.1.2.2 性别特征与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女性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较男性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水平偏低,究其原因可能与女性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较高[6],健康自我感觉较差;寿命平均较男性老年人长,面临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丧偶率高有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老年人社会交往及外出的机会逐渐减少,心理较男性更易出现“人老无用”、忧郁、悲观、消沉等负性情绪。此外,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及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文化程度不高,会导致卫生知识缺乏,而影响自我保健能力。国内外也有研究认为[7-10],男性空巢老人比女性老人生活质量要更好,女性老人的主观幸福水平比男性老人低,且年龄越大主观幸福水平之间的性别差异越大。可能是因为男性社会地位较高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或者在答卷时女性更愿意表露自己的负面情绪所致。
3.1.2.3 婚姻状况与生活质量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发现,有无配偶是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配偶健在的空巢老人,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由于夫妻间生活上相互照应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撑,使得他们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态;而无配偶或丧偶的空巢老人由于长时间生活在“绝对空巢”状态,亲情和精神慰藉严重缺失,使得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尤其配偶的过早离世也让其失去了重要的精神寄托,对本来就空巢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从而与配偶健在的空巢老人相比,丧偶的空巢老人,其生活质量状况更差。
3.1.2.4 居住地与生活质量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整体高于农村空巢老人。其原因可能是:第一,在客观上大多数城市的空巢老人有离退休金或固定收入,而且城市的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好,生病后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但在农村,许多空巢老人经济困难,而且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医疗费用仍以自费为主,随着医疗费用的增长,他们中的有些老人无法承担,致使病情延误,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第二,城市空巢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农村空巢老人高,文化娱乐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农村空巢老人丰富。这些娱乐活动不仅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而且能帮助他们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心理,从而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
3.1.2.5 经济状况与生活质量 经济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次调查表明,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越好生活质量总分得分越高。可能因为经济收入水平高,医疗、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相对更充裕,使老人更容易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其它条件,从而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由此可知,经济状况在空巢老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的经济收入虽不是其晚年幸福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
3.1.2.6 受教育程度与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受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低于大专及以上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得分,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空巢老人,其生活质量相对越高。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空巢老人具有更加正确的健康观念,可通过读书、看报等多种渠道获取较多的保健知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较好,生活内容丰富,能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另外,受教育程度高的空巢老人大多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能够及时得到医疗卫生服务,因而其生活质量相对较高。
3.2.1 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数据分析发现,生活质量各个维度和SCL-90 的各个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两个量表的总分也有极显著负相关。说明生活质量总分越高,SCL-90 症状总分越低,即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生活质量越高;反之,生活质量越高的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10]。心理学理论认为,躯体健康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长期的情绪不良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人的躯体功能,降低生活质量。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拥有健康的行为,才能充分发挥潜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3.2.2 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调查结果分析表明,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与其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成正相关。作为环境的中介因素,社会支持具有缓冲应激压力,维持良好情绪状态,进而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加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促进老人的健康长寿。“家庭系统理论”认为,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社会及家庭尤其是配偶和子女对老人在精神上、物质上的支持,不但使老年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而且可获情感上的安慰,减轻心理负担,改善身体功能和情绪功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11-12]。事实上,社会支持不仅对我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还有着较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我国传统家庭依然存在着深厚的“孝”文化观,非常强调子女对老人尊重与孝顺。如果空巢老人能够得到子女物质上的支持,精神上的安慰,将大大提升其生活的幸福感。
改变空巢老人的认知观念,加强自我心理调适,丰富晚年生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空巢老人应摒弃“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正确面对空巢的现实。从理性上认识到儿女独立生活的必然性,对子女的离巢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第二,空巢老人应积极走向社会,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可上老年大学学习新的知识,有一技之长的老人也可重返社会,发挥余热,通关各种方式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为”。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快乐和满足,促进心身健康。第三,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种花养鸟、跳舞打球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实现“老有所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适应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第四,加强邻里间的交往,促进老人间交流,建立更多情感支持系统。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维护其认知功能,预防老年性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弘扬传统孝道,注重精神赡养,给予空巢老人积极的心理支持。积极改善家庭功能,发挥家庭对老年人社会支持、健康促进和缓解压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的支持对空巢老人是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家庭在赡养老人,尤其是在提供生活照料和情感慰籍上的独特作用是再好的社会保障都无法比拟的[13-14]。子女要秉承传统的孝道,从内心深处关心自己的父母,尤其是身在外地的子女,除了在经济上给予老人支持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应经常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加强与父母的联系与沟通,有时间“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天,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让父母从心底感到温暖和宽慰。对于丧偶的老人,子女应该打破传统的禁锢,鼓励其再婚,这样有利于老年人摆脱抑郁心理。对于经济状况较差的农村空巢老人,子女既可以采取居家养老的办法,也可以出资为老人购买社会养老资源,关键是“分而不离”。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127-131
[2]林婷,黄俊山,姜小鹰.关注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建立多层面关怀体系[J].护理研究,2006,20(9):2441-2442
[3]贾长宽,廖春花,罗森亮,等.郴州市城乡2305名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J].护理研究,2006,20(12):3135-3136
[4]吴兰花,陈莉,马桂丽.空巢老人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0):1496-1497
[5]Crimmins E M,Hayward M D,Saito Y.Differentials in active life expectancy in the older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J].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c Sci,1996,51(3):111-120
[6]Pinquart M,Srensen S.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concept and psychological well-hanley[J].R.J,2001,21(6):75-79
[7]Guallar-Castilian P,Sendino A R,Banegas J R,et al.Differences in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women and men in the older population of Spain[J].Soc Sci Med,2005,60(6):1229-1231
[8]刘志荣,倪进发.合肥市离退休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230-232
[9]徐涛,姜宝法,孙玉卫,等.深圳市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7):427-429
[10]宋晓飞,徐凌忠,王兴洲,等.威海市老年人自感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1):2130-2133
[11]张志学.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与现状[J].心理学探新,1990,11(1):33-36
[12]刘金光,于艳华,克纳新.老年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90-92
[13]梁艳.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精神赡养状况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07
[14]郭娓娓,王有智.城市老人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58-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