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心怡 陈英和
①中国.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北京) 100044 E-mail:xyhu@bjtu.edu.cn ②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通讯作者 E-mail:chenyinghe@bnu.edu.cn
自尊研究一直受到心理学家关注,以往研究普遍认为,高自尊是心理健康和适应良好的表现。然而目前研究表明,自尊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一些研究表明,高自尊个体在受到挫折时会产生更高的自我防御[1],表明这类个体不能接纳自我的缺点和局限性;一些外显自尊较高但内隐自尊较低的个体在受到威胁后会表现出强烈的羞愧情绪和较高水平的敌意[2]。目前的研究广泛支持了高自尊异质性(Heterogeneity of high self-esteem)这一假说,即高自尊者的行为比低自尊个体要复杂得多,高自尊群体中存在着多种亚类型(例如权变性的高自尊和真正的高自尊、不稳定的高自尊和稳定的高自尊等)[3]。其中,自我价值感权变性(Contingency of self-worth)就是测量高自尊异质性现象的一种方法。
自我价值感权变性指个体的自尊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某个领域上取得成功或达到特定目标[4]。也就是说,个体能否感到自己有价值,取决于他们能否达到客观的标准或实现自身的期望[5]。然而,个体在某一领域可能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当个体过多地通过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领域维持自尊时,由于这种取得成功的不稳定性会导致自我价值的不稳定,从而导致自我接纳水平降低和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例如,将他人的赞许、竞争的成功和学术能力等外在目标作为判断自我是否有价值的标准的个体往往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自我价值感权变性也与低自尊、低幸福感、消极情感、抑郁和焦虑等有较高的相关[6]。Croker 和Luhtanen 发现,入学初期大学生的学业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对期末的学业问题和经济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7]。因此,有研究者指出,与将自尊建立在自我特定或不稳定的方面,如成就或他人的赞扬相比,当自尊建立在核心的、抽象且独特的自我方面时,个体的功能就会变得良好[8]。
另外一个可能区分高自尊异质性,并能够代表积极自我概念的变量是无条件自我接纳(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它是理性-情绪疗法提出的概念,指无论表现得是否完美或正确,无论是否被他人赞扬或尊敬,都完全无条件地接纳自我的状态[9]。理性-情绪疗法认为,尝试以某种客观标准评价自我是非理性且无效的,会带来焦虑或抑郁。而无条件自我接纳代表自尊和自我价值感不受外在条件或生活事件成败的影响,而表现出的持续稳定性。以往研究也发现,无条件自我接纳也与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呈正相关,而与抑郁、焦虑等存在负相关[10]。
可见,无条件自我接纳代表了适应良好的自我概念,而自我价值感权变性似乎代表了适应不良的自我概念。我们推断,较高的无条件自我接纳以及较低的自我价值权变性的个体更能够表现出较为良好的适应特点,并表现出应对压力、抵抗威胁的能力。为检验这一假设,本研究计划采用发展的、动态的方法即交叉滞后设计,分别考察无条件自我接纳与心理韧性、自我价值感权变性与心理韧性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情境中的稳定性,以期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准因果关系,并对后续研究有所启示。
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北京某工科大学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共发放问卷391 份,得到两次均有效的问卷共计366 份(93.6%)。其中男生225名,女生141名。大一、大二、大三的人数分别为130、125 和111人。被试年龄17~25 岁,平均(20.01±1.35)岁。
1.2.1 无条件自我接纳问卷 采用Haaga 编制,国志丹修订的无条件自我接纳量表[9]。原量表分为无条件自我接纳、有条件自我接纳、消极自我评价、积极自我评价4 个维度。本研究选取“无条件自我接纳”这一维度,共计5 道题目。其题目如:“当受到批评或失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我不会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决定我是否是一个有价值的人”。量表为1~7 计分,将反向题反转后,分数越高代表无条件自我接纳程度越高。本研究中,前、后测得内部一性系数分别为0.70 和0.72。
1.2.2 自我价值权变性问卷 采用Crocker 和Luhtanen 等人编制的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权变性量表[6]。原量表包含了他人肯定、成绩、外貌、竞争、家庭、美德和宗教信仰7 个分量表。该量表内容精炼,除了宗教性分量表外,其余分量表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1]。由于学习成绩和竞争是大学生建立自我价值感的两个重要领域,本研究选择学习成绩和竞争2 个分量表,在每个分量表下选取3 个与总分相关最高的项目,共6 道题目。其题目如:“当知道我的成绩优秀时,我的自我感觉很好”(学习成绩维度);“比他人更出色会使我自我感觉较好”(竞争维度)。量表采用1~7 评分,分数越高代表自我价值感权变性越高。本研究中前、后测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 和0.88。
1.2.3 Connor-Davidson 韧性量表 由于肖楠和张建新修订,能够测量有利于促进个体适应逆境的积极品质[12]。共25 道题目,包含坚韧(面对挑战时的坚定不移、镇定自若等品质)、自强(经历挫折后能够复原并获得成长)和乐观(有信心战胜困难、看待问题的方式比较积极)等3 个维度。采用5 级评分(1 =很不符合;5 =非常符合),分数越高表明韧性越高。本研究中前、后测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 和0.91。
本研究采用交叉滞后时序设计,第一次施测在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时间点1),第二次施测在2014年春季学期的考试即将开始时(时间点2)进行,时间间隔为3 个月。两次均施测相同的变量。采用SPSS 17.0 进行数据分析。
表1 显示了各变量在时间点1 和时间点2 上的描述统计结果。在两个时间点测得的无条件自我接纳和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平均分数都高于量表均值4,表明大学生的无条件自我接纳水平较高,同时也更倾向于在竞争和成绩方面建立自我价值感。同时,两次测得的心理韧性的得分也高于平均值3,表明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普遍较高。
表1 无条件自我接纳、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心理韧性的描述统计(±s)
表1 无条件自我接纳、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心理韧性的描述统计(±s)
项 目 时间点1 时间点2 5.13±1.01 5.12±0.94自我价值感权变性 5.51±0.99 5.48±0.97心理韧性无条件自我接纳3.73±0.43 3.79±0.44
由表2 可知,两次重复施测测得的心理韧性(r=0.453,P <0.001)、无条件自我接纳(r =0.448,P<0.001)、自我价值感权变性(r = 0.441,P <0.001)的相关均显著。时间1 和时间2 测得的心理韧性和无条件自我接纳的相关分别为0.389(P <0.001)和0.401(P <0.001);时间1 和时间2 测得的心理韧性和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相关分别为0.123(P <0.05)和0.226(P <0.001)。上述结果表明相关的同步性和稳定性上基本一致,符合交叉滞后设计的假设。同时,表2 中的结果也表明,同一时间点上的无条件自我接纳和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相关并不显著(时间点1,r =-0.050,P >0.05;时间点2,r=-0.046,P >0.05)。
表2 无条件自我接纳、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心理韧性的相关(r)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考察无条件自我接纳和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分别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在表2 的基础上,分别考察无条件自我接纳对3 个月后的心理韧性的总分和坚韧、自强和乐观性的预测作用,因此进行了4 次交叉滞后分析。图1 显示了心理韧性的总分与无条件自我接纳的交叉滞后分析结果。在控制了时间1 的心理韧性后,时间1 的无条件自我接纳能够显著预测时间2 的心理韧性(β =0.12,P<0.05);而在控制了时间1 的无条件自我接纳后,时间1 的心理韧性不能预测时间2 的无条件自我接纳(β=0.00,P >0.05)。
在心理韧性的各分量表与无条件自我接纳的关系方面,如图1 所示,时间1 的无条件自我接纳能够显著预测时间2 的坚韧性和自强性,而时间1 的坚韧性和自强性均不能预测时间2 的无条件自我接纳。对于乐观性与无条件自我接纳的关系,由于时间1 的乐观性对时间2 的无条件自我接纳,以及时间1 的无条件自我接纳对时间2 的乐观性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因此不再显示结果。
图1 无条件自我接纳和心理韧性及各分量表的交叉滞后分析
在表2 的基础上,探讨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分别对3 个月后的心理韧性的总分和坚韧、自强和乐观3 个分量表的分数的预测作用。图2 显示了心理韧性的总分与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交叉滞后分析结果。在控制了时间1 的心理韧性后,时间1 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能够显著预测时间2 的心理韧性(β=0.09,P <0.05);而在控制了时间1 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后,时间1 的心理韧性不能预测时间2 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β=0.05,P >0.05)。
图2 自我价值权变性与心理韧性及自强性的交叉滞后分析
如图2 所示,在自强性与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关系方面,在控制了时间1 的自强得分后,时间1 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对时间2 的自强性的预测达到了边缘显著水平(β =0.09,P =0.07);而在控制了时间1 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后,时间1 的自强性不能预测时间2 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β =0.06,P >0.05)。而对于坚韧性和乐观性与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关系,由于回归分析方程均不显著,因此不再显示结果。
本研究的结果中,大学生被试的心理韧性、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和无条件自我接纳在3 个月前后相关均显著,表明上述心理品质存在一定的跨时间稳定性。本研究发现,无条件自我接纳能够显著预测3个月前后的心理韧性,而心理韧性不能够预测之后的无条件自我接纳,根据交叉滞后分析结果可以推断无条件自我接纳水平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以往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的有条件自我接纳能够中介完美主义与抑郁的关系[13];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与抑郁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4]。以往对农村大学生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15]。本研究结果发现了大学生的无条件自我接纳是心理韧性的原因变量,进一步支持了上述结论,无条件自我接纳代表着个体自我客观化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对待挫折的坚韧和自强方面,无条件自我接纳能够促使个体在面临挑战时保持自我概念的良好和稳定,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挫折。
本研究也发现了自我价值感权变性与心理韧性的关系,自我价值感权变性能够预测3 个月后的心理韧性的总分和自强性,而相反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表明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心理韧性的一个原因变量。与本研究的假设不同,该结果并未体现出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消极作用,反而反映了自我价值感权变性能够给个体带来一定程度的获益。王磊,郑雪也发现了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权变性中的道德领域能够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起到促进作用[16]。本研究采取了竞争和成绩作为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领域,而岑延远的分析表明,大学生竞争人格中含有进取心强、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等品质[17];以往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在竞争领域的自我价值权变性能够显著预测自尊水平[18]。可见,竞争和成绩往往是大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但也可以成为他们克服困难的动力,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奋斗的目标。Crocker 和Wolfe 也发现,追求客观的能力和成就能够增强自我调节行为[19]。因此,本研究发现,在竞争和成绩领域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代表了自我概念中积极进取、自我改善的方面。可见,在某些领域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我价值感权变性能够有助于心理韧性的提升。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大学生无条件自我接纳水平和自我价值感权变性水平均普遍较高,表明大学生在竞争和成绩领域建立自我价值感的倾向性较强,同时也能够维持较高的自我接纳水平。并且,在本研究中,在同一时间点上的无条件自我接纳和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相关较弱,可见二者属于自我概念的两个成分,并且二者都能够对心理韧性有着积极的预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的结果暗示,积极的自我概念需要在无条件自我接纳的基础上保持生活的目标和动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时,既要引导他们形成无条件自我接纳的态度,又要追求在某些领域提升能力或有所成就,保持对工作和生活的目标,使大学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1]Heatherton T F,Vohs K D.Interpersonal evaluations following threats to self:Role of self- estee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8:725-736
[2]潘益中,许燕.脆弱高自尊在自我威胁后的归因与情绪转换[J].心理科学,2011,34(1):166-171
[3]田录梅,张向葵.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24(5):704-709
[4]Deci E L,Ryan R M.Human autonomy:The basis for true self-esteem.In M H Kernis.Efficacy,agency,and self- esteem[M].New York:Plenum,1995:31-50
[5]张林,杨晓慧.追求高自尊的获益与代价之争- 自尊的权变性[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4):91-95
[6]Crocker J,Luhtanen R K,Cooper M L,et al.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in college students:Theory and measure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5):894-908
[7]Crocker J,Luhtanen R K.Level of self-esteem and contingencies of self- worth:Unique effects on academic,social,and financial problems in college student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3,29(6):701-712
[8]Pyszczynski T,Greenberg J,Goldenberg J.Freedom in the balance:On the defense,growth,and expansion of the self.In Leary M,Tangney J(Eds.),Handbook of self and identity[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3:314-343
[9]国智丹.中学生无条件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10]Chamberlain J M,Haaga D A F.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J].Journal of Rational- 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2001,19(3):163-176
[11]王欣星,王仲星,王哲.相倚性自我价值量表中文版在医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62-964
[12]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 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
[13]周亚娟,梁宝勇.无条件自我接纳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3):350-352
[14]范寅莹,张灏,陈国典.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997-1000
[15]程雯雯,郑雪,孙配贞.农村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41-243
[16]王磊,郑雪.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4):434-440
[17]岑延远.大学生竞争人格的内隐观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3,33(1):52-56
[18]杨晓慧,张林,赵艳林.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特点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志,2010,18(6):685-688
[19]Crocker J,Wolfe C T.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J].Psychological Review,2001,108(3):59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