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琴
探讨蚕桑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素琴
众所周知,蚕桑产业在中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尽管我国的蚕桑产业在全球所有国家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可是在经济大发展潮流之中,不进则退,曾经经济实力雄厚的印度和日本就曾经联手抵制过中国在全球的丝业的支配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今的经济竞争十分激烈的背景下,中国的蚕桑产业已经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而蚕桑技术的推广和不断创新在如今中国蚕桑产业的发展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主要探析了我国蚕桑技术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制定和实行相关的对策。用以保护和进一步发展我国的蚕桑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蚕桑技术;地位;挑战;推广
蚕桑技术的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采取咨询,教育,服务,开发等形式,运用技术指导,示范,培训等方法,将蚕桑实用技术或蚕桑新技术、新成果和新信息传播扩散、普及应用到蚕桑产业中去。而面对来自其他国家蚕桑产业的发展,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感受到了压力,并且迫切的需要在蚕桑技术推广方面取得进步,借此来保持我国相关产业的经济地位,然而在技术的推广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得不令人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并且在经过研究和分析之后,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解决对策,如下:
缺乏充足的经费。在蚕桑技术的推广中,由于政府投入的经费不充足,就导致关于技术推广和创新的很多应该做到的科学实验不得不被迫中止或被迫缩减试验范围。如优良品种引种的实验和推广,由于资金不充足,且技术人员没有足够的底气,所以在外界条件的压迫下无法进行正常的研究和推广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蚕桑技术的推广。
当前的蚕桑技术人员知识陈旧老化。目前中国各地从事于蚕桑生产和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大多是大中专农业学校的蚕桑专业的毕业生,一段时间的工作以后,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工作水平,然而他们中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蚕桑种植方法的培训,尽管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但他们的技术仍然是以前陈旧的方法。因此缺少创新性的学习和交流,是很严重的问题之一。
没有足够的科技研发人员。科学技术永远都是第一生产力,在蚕桑产业亦如是。蚕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永远都需要依靠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的专业研发人员,改良优秀的品种,改良种植方式和种植地域。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而我国在蚕桑技术的推广方面尚且没有足够数量的科技研发队伍。相关人员缺乏严谨和脚踏实地的精神。
经济危机产生了恶劣影响。由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了很严重的消极影响,进而使我国蚕桑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下跌,且需求下降。在此影响之下,我国的蚕桑产业发展倍受影响,与此同时,蚕桑技术的推广的积极性也大受影响。
政府部门应该对蚕桑产业的技术推广进行资金支持,足够的资金可以解决很多的科学实验问题。
面对相关技术人员知识陈旧老化的情况,要引导其树立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全行业都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新技术。引导其自主学习之时,要了解相关技术人员的心理,要充分讲究推广方法,因此我们在推广蚕桑技术的过程中,要做到措施配套,技物结合,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技术推广环境。积极引导农民以及蚕桑专业的毕业生相互之间交流技术经验,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和推广蚕桑技术。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可以使相关的技术推而广之。
要努力地抓科研,抓创新,加大对科技在蚕桑技术发展中的投入。突出科学技术永远都是第一生产力的核心思想。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来改造蚕桑产业,对蚕桑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并且将蚕桑田园规模化,开展技术攻关,并且要坚持引进其他地区先进的蚕桑技术。要专门培养蚕桑专业方面的科学专家,培养并组成专业的研发队伍。
落实人民群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相关的监察部门应该监督和管理各级政府,坚决摒弃所谓脸面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建设,杜绝一切不正之风,要平缓稳步地进行生产和技术推广,不可急躁。面对全球经济危机,要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产业化发展战略。一方面蚕桑技术的推广要想取得成效,就要依托蚕桑事业的昌盛兴隆,蚕桑产业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一方面要通过推进农业,工业和贸易的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合作,利用手中的优势来创造价值。面对危机,蚕桑产业不应该丧失原有的信心和积极性,反而要更加努力信心倍增地去打造我国优秀的蚕桑产业。要生产出质量更加优秀的产品,以优秀品质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
当今世界经济局势错综复杂,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下,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广技术,才能使生产经营有利可图。在面对其他国家对于中国蚕桑产业的追赶和抵制,中国蚕桑产业需要做到的就是不断突破。在分析和了解当前面对的问题之后,通过一一针对的方法,制定相关的对策,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蚕桑技术的推广。从而使蚕桑产业不断走向辉煌。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草庙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1]周卫杨.试论江苏蚕桑产业转型升级[J].蚕桑通报,2011(3)
1004-7026(2015)01-0110-02中国图书分类号:X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