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勇
(湖北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张明勇
(湖北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高职院校目前的英语教学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差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在需求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从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需求分析的创新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设想,并在笔者所任教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中澳旅游管理班试验此模式,结果证明此模式在高职院校还是具有一定得可行性,但还有待实践探索和证明。
需求分析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交流活动日趋频繁,英语作为一项职场必备技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具有高水平英语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也具有越来越多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直接面向社会的一线岗位的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提升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9 年10 月试行),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全面细致的进行需求分析,更好的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构建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职场人才。笔者基于多年高职英语教学经验,分析社会需求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运用需求分析理论探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以期为高职英语教学略尽绵薄之力。
需求分析理论主要是基于ESP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最早是源于国外学者的深入研究,他们大部分是从学习者自身的主观需求和外在环境的客观需求出发来进行需求分析的。其中,Munby认为需求分析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职场的语言需求。Hoadley-Maiment 的“需求分析三角”认为需求包括学生的需求、教师的需求以及企业的需求。本文的理论研究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开始兴起,并受到各国学者们的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通过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在教师的辅助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处理、建构而获得的。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同外部世界接触后主动加工信息并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协调者和引导者。它认为应该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注重协作学习以及应提供充分的资源帮助学习者接受、建构知识。
2.2 ESP教学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 是指与某一特定职业或学科或某种目的相关的英语, 如科技英语、法律英语、财经英语、会计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它最早源于20 世纪60 年代,由于英语作为国际化语言的重要性的凸显,之前的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因此,ESP应运而生,并在随后的几十年内,研究范围逐渐扩大。
学习者特定的学习需求,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模式。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线的生产、管理的实用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点与ESP的教学模式非常契合,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积极进行需求分析,尝试ESP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场素质。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ESP教学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强调的是以学生和社会需求为中心,调查及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社会的用人需求调整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处理以及建构。
近年来,随着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高职英语教学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创新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在与社会需求接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3.1 职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的教学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主要是大学公共英语,是所有专业大学的必修课程,属于基础英语教学,重点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和提高英语考级应试水平,而对职业英语的教授力度还不够,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存在脱节现象。笔者任教所在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第一学年,周课时为四节。大学英语沿袭的是传统的英语填鸭式的被动英语教学模式,主要围绕着学生的基础英语能力展开,教学内容侧重于英语语法知识的传授,缺乏实用性和应用性,并且所有的专业都使用的是相同的教材,并没有体现专业差异,也没有培养不同专业学生所需要的职业英语能力,只有少部分专业在大二学年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教材、人才培养计划等种种原因,专业英语还是偏书面英语,与职场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平衡好基础英语和职业英语的教学使职业英语和基础英语很好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场英语应用能力,是本文积极探索及思考的方向。
3.2 社会需求和英语教学存在结构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需要一线岗位的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技术又具有很高的专业英语的高技能人才,社会的高标准要求对高职学生们提出了更大的就业挑战,为了提高就业成功率和职场竞争力,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英语的基础知识,希望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往往侧重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 已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同时,因为高职院校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长,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两级分化严重,对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另外,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实习实践时间从而压缩大学英语课时,使大学英语教学边缘化,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职场能力和专业英语能力。
由此可见,多数高职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根本没有立足“职场和实用”的原则,无法满足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英语的需求,无法培养适应社会的合格高职人才。基于学生对英语学习需求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两方面的考虑,本研究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探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根据对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笔者发现高职英语教学没有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很好的衔接起来,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高职英语应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未来职业方向为导向,以用人单位满意度为衡量标准,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职场需求,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中澳合作教学班为试验班级,提出将专业英语的学习需求与基础英语的学习需求融为一体,根据市场需求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的职场需求相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更新教学理念
高职英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英语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自然、自由乐观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职场能力。
4.2 完善教学内容
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实用为主,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侧重培养英语基础能力和职场交际能力。笔者在实验班的大学三年的实验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分为两个模块,分别是听说读写训练+职业训练。听说读写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听说能力;职业训练是以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自主意愿为导向,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如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其中以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为主,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能力的同时,掌握职业英语,为职场奠下坚实的基础。
4.3 创新教学方法
高职英语应改进传统的英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改革教学形式,引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注重情景教学形式,模拟真实职场语言环境,使教学环境更加真实和立体。同时,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将专业英语学习融合在有趣轻松的课外活动中,使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4.4 丰富师资队伍
根据专业特点,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懂英语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同时,还应定期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学习,熟悉行业情况,收集了解行业信息。另外,学校应鼓励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多联系多沟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探讨学生专业发展和教学方法,拟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相关教研室负责人应成为牵头人,将“联合研讨会”制度化,一起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融合以来。
4.5 开发特色教材
为了更好的融合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高职英语教师应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讨,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现有英语基础,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必要时,让学生也一起参与进来,并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编写难以程度适当的英语教材,既要包括基础英语,又要涵括专业英语和职场英语。
高职院校目前的英语教学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差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因此,笔者大胆从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需求分析的创新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设想,并在笔者所任教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中澳旅游管理班试验了此模式,在学生毕业前经调查与访谈了解到此模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他们逐步认识到自我价值,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而且提高他们的就业针对性。因此,结果证明此模式在高职院校还是具有一定得可行性,但鉴于实验班级样本太小以及学生的差异性,此模式还有待实践探索和证明。
[1]Munby J.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2]Hoadley-Maiment E. Analysis Student Needs[C]. London: National
[3]Centre for Industrial Language Training, Working Paper, 1980
[4]李玲玲. 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教育探索, 2012(4): 33~34
[5]李利,王静.从需求分析理论探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7~71
[6]陈效新,王元飞.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成人英语教学改革[J]. 教育与职业. 2011(5): 95~97
[7]王朝晖,廖国强.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引入ESP 课程的探讨[J]. 中国ESP 研究,2010,( 1)
On Innov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Based on Demand Analysis
ZHANG Ming-yong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00 China)
In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the distinction of different majo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demands is not given thoroughly consideration, which can meet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for technical talent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emand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atus quo of current English teaching, and make the assumption of innovating English teaching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and enterprise demands. By experimenting this mode with a group of students majored in Tourism Management under the joint educational program run by Wuhan Polytechnic and University of Sunshine Coast in Australia, this paper prov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novated teaching mode, despite that further efforts are needed to improve and testify the new mode.
demand analysis; English in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mode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16(2015)02-0104-04
2015-03-18
张明勇(1982-),男,硕士,湖北洪湖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