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新 张黎黎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41)
中国综合类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
黄永新 张黎黎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41)
通过对全国八所综合类高校十二个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的详细调查与分析,发现现有课程体系体制上较为完善,均实施了学分制并细分了不同的专业方向;某些高校英语专业发展成熟,具有自身特色;但某些高校过度关注外语技能课,而专业课程有待加强。研究结果为综合类高校外语专业下一步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
综合类高校 英语专业 课程设置 调查
21世纪以来,我国各高校英语专业发展迅速。如今,全国1 145 所普通本科高校中共有994 所设有英语专业,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类教学点达到2 531个,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到81 万(钟美荪、孙有中,2014)。但是,英语专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却不断下滑。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指出,英语专业已连续三年(2011-2013年)被列入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反应出英语专业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我国现有有关外语专业学科定位的研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理论探索方面(戴炜栋、王雪梅,2014;仲伟合,2014;文秋芳,2014),实证研究数量不多(李梦遥、张逸辰,2011;杜凤秋等,2009;卢月、陈梦思,2009)。而且现有的实证研究调查范围较窄,选取的高校或专业样本数量不多,所以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的现有本科阶段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将分别针对综合类、师范类、外语类高校进行抽样调研,逐一分析各自的专业课程现状和特点。限于篇幅,本文仅针对全国综合类高校英语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调查与分析,以从宏观上把握全国该类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及其反映出的当前专业培养目标情况,从而为下一步的学科定位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
为了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与分析,课题组将分别针对综合类、师范类、外语类高校进行抽样调研,同时为了使调研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课题组在选取样本高校时兼顾了地域平衡,即针对每一类高校力争从全国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八个行政区域中各选取一所高校进行调研。另外,为了使调研数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本研究在选取样本高校时,选择了不同排名等级高校,既有全国名校,亦有普通高校。
2000年4月正式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同时英语专业知识课又分为语言学、文学和文化三类。本研究将样本高校的课程设置也还原成了上述类型,每一类课程主要从学时数量方面进行考察。同时,本研究还列出了不同高校的“学分要求”、“二外课时”等指标,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细致、全面的对比与分析,最大程度的摸清当前我国外语学科的定位情况。
课题组从全国范围内选取了八所综合类高校的英语专业,对其开设的英语专业一一进行了详细调研(表1)。从排名上看,既有位于全国前列的中山大学及南开大学,也有排名位列200名以外的三峡大学及西华大学。另外,不同高校的英语专业开设了不同的方向,本研究在实际调研时共选取了十二个英语专业或方向。
表1 被调研的全国综合类高校及其英语专业基本情况表
注:“同类排名”指该大学在全国综合类大学中的排名,“综合排名”指该大学在全国全部大学中的排名。数据来源为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
表2 全国综合类高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类学时数量表
注:(1)专业方向为“翻译”,翻译类课程学时计入“相关知识课学时”;否则,计入“技能课学时”;
(2)各类课程的“学时”数量为所属高校开设的最高值,并非指学生都要学完。学生只要达到所在学校的学分要求即可顺利毕业;
(3)英语-1:英语(文学、文化与翻译);英语-2:英语(语言、交际与专门用途);
(4)全部数据来自各高校外国语学院/外语系/教务官方网站,且数据统计全部手工完成并经反复查验,但难免有所遗漏,仅供分析参考,特此说明。
3.1 学分要求及总学时数
首先看学分要求(表2),被调研的八所高校十二个专业中,深圳大学的英法双语专业学分要求最高,为223学分;南开大学的英语专业学分要求最低,为144学分;大部分高校的英语专业学分要求介于150~160学分;三峡大学和西华大学分别为179学分和170学分,属于偏高的一个学分要求。总的来说,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分要求差别不大(图1)。经统计,平均每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大约20学分或稍微多一点;而深圳大学的英法双语专业每学期需要完成近30学分。至于总学时数(表2,图2),最高的亦为深圳大学的英法双语专业,为3 736学时;达到3 000学时以上的还有南开大学和苏州大学的英语专业;不足2000学时的为中山大学英语(翻译)和宁夏大学英语专业。
图1 综合类高校各英语专业“学分要求”
图2 综合类高校各英语专业“总学时数”
深圳大学的英法双语专业学分要求最高,开出的课程数量也最多;南开大学虽然学分要求不高,但开出的课程数量很多,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比较大;中山大学英语(翻译)和宁夏大学英语专业开出的课程数量最少,虽然足以满足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两个专业的开课能力较弱。
3.2 技能课学时及相关专业课学时
《大纲》规定英语专业技能课应该超过四年总学时的50%,以确保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及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戴炜栋,2008)。根据表2,某些专业的英语技能课时数量不能到达总学时数的一半以上,似乎不能满足要求,实则不然。实际选课过程中,技能课往往属于必修课程,其他课程选修的比例较大,所以就具体的某位学生实际学习的课程体系来看,技能课学时比例会超过50 %,能够达到《大纲》的要求。
根据表2及图3,技能课学时数最多的当属深圳大学的英法双语专业,该专业除了需要掌握过硬的英语和法语两种外语的语言技能,所以技能课学时数量最大;超过1500学时的有南开大学和苏州大学的三个英语专业,说明这两所高校比较重视语言技能;另外,中山大学和苏州大学的英语(翻译)专业在统计学时数时翻译类课程学时计入了“相关知识课学时”,而这些翻译类课程中相当一部分为翻译技能课,所以这两个英语(翻译)专业亦比较重视语言技能的训练。
图3 综合类高校各英语专业“技能课学时”
图4 综合类高校各英语专业“相关专业知识课学时”
就相关知识课学时来说(表2,图4),不同高校间差别很大,三峡大学共开出了三个专业方向:英语教育、翻译和商贸英语;西华大学开设了教育和商务两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课程群均计入了相关知识课程学时之中,所以数值比较大;中山大学的英语专业和深圳大学的两个英语专业以及南昌大学的英语(文学、文化与翻译)专业,相关知识课学时数量均比较小,说明这些高校针对这些专业给予了明确的专业定位,即人文属性学科定位。
3.3 专业知识课学时及二外学时
专业知识课程是体现英语专业学科特点的最为重要的课程,该类课程的开设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所在专业的学科发展水平。从总数上看(根据表2计算得出),宁夏大学、三峡大学和西华大学的该类课程学时总数均不足400,远远低于其他院校,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院校的英语学科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其中,中山大学的英语(翻译)专业该类课程学时数也不足400,但该校的英语专业该类课程学时总数很多,说明该校具备很好的学科意识与水平,只是在该英语(翻译)专业方向上较侧重学生的技能而已。
图5 综合类高校各英语专业“专业知识课学时”
专业知识课学时总数较多的院校,在语言学、文学和文化三方面各有侧重(图5)。中山大学的英语专业比较侧重语言学;南开大学比较侧重文学和文化类课程;深圳大学三类课程比较均衡,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些高校英语专业的优势或特色。
第二外语即二外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考硕士或博士均为必考科目。同时良好的二外功底,对学生进一步把握外语学习规律及语言学特征均有很大帮助,所以需要认真对待。就学时数来看(图6),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和三峡大学的六个英语专业超过了250学时;中山大学和深圳大学的四个英语专业均稍稍高于200学时;宁夏大学和西华大学最少,分别为136和192学时,有待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1)学分制和专业方向的设定有助于教学单位开展因材施教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所调研的八所高校均实施了学分制,且均开设了至少两个英语专业或方向,如苏州大学共开设了九个专业方向,大大提升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由度。但个别高校虽然实施了学分制,但开课能力不足,如中山大学和宁夏大学;(2)专业技能课较为重视,而专业知识课有待加强。调研的全部高校在专业技能课方面均能满足《大纲》要求,即高于四年总学时50 %。但不少院校的英语专业知识课数量较少,如宁夏大学、三峡大学、西华大学和中山大学的英语(翻译)专业的该类课程学时总数均不足400,说明这些院校的学科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3)高校排名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某所高校的综合实力,但不能完全代表英语学科发展的实力,如中山大学排名靠前,但英语(翻译)专业有待进一步发展。深圳大学排名靠后,但被调研的两个英语专业发展均衡全面。(4)某些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科发展比较成熟,而且初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如中山大学的英语专业比较侧重语言学。南开大学比较侧重文学和文化类课程。深圳大学的语言学、文学和文化三类课程比较均衡。英语专业面临诸多质疑的今天,认真分析和总结现有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的不足,对下一步的英语专业学科创新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具体到实践过程,还需要相关院系领导及全体外语教师结合现实条件认真研讨与论证。
[1]杜凤秋,陈红,杨丽霞.河北省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119~122
[2]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戴炜栋,王雪梅.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战略规划的思考[J].外语界. 2014(4):2~11
[4]李梦遥,张逸辰.两岸三地英语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4): 618~625
[5]卢月,陈梦思.浅析中美师外语师范类课程设置差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7): 115~116
[6]文秋芳,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4(1):118~126
[7]钟美荪,孙有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第五届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J].外语界.2014(1): 2~8
[8]仲伟合.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4(1): 127~133
Survey and Analysis of Curricular Settings of English Major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 China
HUANG Yong-xin ZHANG Li-li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41 China)
Through a detailed survey and analysis of curricular settings of twelve English majors in eight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overs that the system of current curricular settings is relatively complete, namely, all surveyed majors have carried out the credit system and have different areas of specialization. Also some English majors are well developed and have their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some schools pay exceedingly attention on English skills and offer insufficient specialized courses. Research results bring reliable data supports for the next curricular reform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English major curricular setting survey
��
A
1673-1816(2015)02-0093-06
2015-03-18
黄永新(1978-),男,汉,河北鹿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外语教学。
本文为2014年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河北省高校外语学科定位研究》(课题编号:140701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