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首磊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读《春秋左传注》札记
夏首磊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春秋左传注》是杨伯峻所著,书中引证丰富,对字词、句子的解释也比较详细,其学术成就亦为学术界所公认。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书中的某些字词和句意的解释提出异议。现列出几条,以就正于方家。
杨《注》:无《传》。僖三年《传》:“不曰旱,不为灾也。”
按:杨《注》实是袭用杜预《注》:“无《传》。不书旱,不为灾,例在僖三年。”僖公三年《经》:“六月雨”,在《传》的解释中则书“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为灾也。”顾栋高《大事表》四十二之二云:“《春秋》雨书大旱,皆在夏秋;三不雨皆连秋言之。周之秋,今之夏,故为灾。此书六月雨,则正当孟夏,自宜不为灾。”若从顾说,则按照“不为灾,不书”的体例来看,杜《注》或可商榷。且隐公元年《传》:“有蜚,不为灾,亦不书。”此年《经》则不书有蜚。庄公二十九年《传》:“秋,有蜚,为灾也。凡物,不为灾,不书。”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庄公三十一年《经》注引僖公三年《传》在此是不当的,《左传》昭公十六年:“九月,大雩。”后《传》文书“九月,大雩,旱也。”《隐公》五年:“螟。”注“无《传》。螟害成灾,故书。”《庄公》六年:“螟”注“无《传》”。《左传》定公元年:“九月,大雩。”下注“无《传》”。按前面的例证,则此亦为旱。从《隐公》五年可以看出:虽《传》无记载,但都是成灾的,所以才书。于此反推《庄公》三十一年的杜《注》是不合《左传》大义的,顾栋高的说法亦是值得商榷的。至于无《传》文,当是没有文献资料保存下来,《春秋》昭公十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公羊传》:“伯于阳生者何?公子阳生也。子曰:‘我乃知之也。’在侧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尔所不知何?’”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如,犹奈也。犹曰奈女所不知何?宁可强更之乎?此夫子欲为后人法,不欲令人妄亿措。”由此可见,孔子对待文献整理的态度是很谨慎的。所以杨《注》直接袭用杜预《注》并摘录原文:“不曰旱,不为灾也。”是欠妥的。
杨《注》:此犹言皋陶、庭坚忽焉不祀,惟忽焉作忽诸,倒置句末,故前人都不得解。于鬯《香草校书》:“忽诸合音为吁,叹辞也。”云云,亦不可信。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左传注释》引《诗·大雅·皇矣》:“是绝是忽”毛《传》:“忽,灭也”。为释,则与“不祀”义重复,不取。
按:杨伯峻以“忽诸”应在“不祀”前面,但又未做出进一步解释,此说亦值得商榷。于鬯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忽诸”合音为“吁”。王引之所著《经传释词》:“吁通作‘呼’”,以“忽诸”合音为虚词可通。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皋陶、庭坚不祀忽诸。’服虔云:诸,辞。”于鬯的说法或本于此。李学勤主编的《春秋左传正义》:“皋陶庭坚不祀,忽诸。”此就把“诸”当作虚词。把“诸”作为虚词的例子很多,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诸,之乎也。诸为之乎之合音。”《小尔雅·广训》:“诸,之乎也。”王引之《经传释词》“诸”条:“《士昏礼记注》曰:‘诸,之也’常语;诸,之乎也。急言之曰‘诸’,徐言之曰‘之乎’。”《经传释词》“之”条:“之,犹‘诸’也。‘诸’‘之’一声之转。《孟子·滕文公》篇曰:‘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之,亦‘诸’也,互文耳。”程本《子华子》:“是以挟道理以御人群者,庸讵而忽诸。”这里的“忽”释为灭,诸为虚词。赵生群《〈左传〉疑义新证》释“忽诸”亦引《诗·大雅·皇矣》和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左传注释》,并引《资治通鉴·秦始皇二十五年》:“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赵生群引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这个例句为佐证,也未能列出其他证据,且年代相距也较远。从原文来看,“忽诸”从上读或另作一句,释“忽”为“灭”和以“忽诸”合音为叹辞,于句意皆可通。杨伯峻“倒置句末”的说法恐不可取。
杨《注》:庀音痞,治也,具也。此庀字不与上同,庀同庇,保护。
按:“备甲兵,庀武守”上有“使华阅讨右官,官庀其司”和“使乐遄庀刑器”,这三处“庀”均训为“治也,备也。”《左传》襄公十年:“庀群司,闭府库”杜《注》:“具众官”。《左传》襄公十年:“我实不能御楚,又不能庇郑。”(这里的“庇”原作“庀”,杨《注》本从阮元校勘记和金泽文库本作“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木使庀赋”杨《注》:庀音痞,治也。《左传》哀公三年:“曰‘庀女,而不在,具也’”杨《注》:“疑庀借为庇,《周礼·地官·遂师》:‘庀其委积’,《释文》谓:‘庀又作庇’,则庀、庇通用。”《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左传》文公七年:“则本根无所庇荫也”《左传》中凡书“庇”都是指保护、荫庇的意思,而作“庀”一般都解释为“治也,具也”。《说文》无“庀”字,但有“庇。荫也。”《国语韦氏解》所引“庀”具释为“治也”。王力《古汉语字典》对二字的释义分开的,且《辞源》和《辞海》中的“庀”均音痞,且义项有两个: (1)具备。(2)治理。都不作“庀”同“庇”。李圃主编的《古文字诂林》引戴家祥:“广、厂义同。庇,从比声,比、匕声同。是庀本庇是简化字。”此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从语音上看,庇在帮母、脂部,庀在滂母、脂部。帮、滂发音部位同,均为重唇音,二者通假在语音上是说得通的。但在此段引文中,“备甲兵,庀武守。”孔颖达疏:“庀武守者,甲兵器械藏于府库,若今武库,使具其守,守此武库也。”至于“使西鉏吾庀府守”孔颖达疏引刘炫说:“府守,谓府库守藏。”“庀府守”释为“使具其守,守此府库也”亦可通,不必以“庀同庇,保护”为是。
杨《注》:叔孙穆子之言恰切而婉转。讥围其“美矣君哉”也。
按:杨《注》释“绞”为“恰切”,此说似不合《传》意。《左传》昭公元年前有文:“楚公子围设服、离卫。叔孙穆子曰:‘楚公子美矣,君哉!’”按《左传》次年是楚平王四年,书“公子围”亦可证明其不是君主,叔孙穆子此言当是对公子围僭越礼制的一种讽刺,所以杨《注》用“讥”字。《春秋左传正义》注:“绞,切也。讥其似君反谓之美,故曰婉。”杨《注》的解释或本于此。《说文》:“绞”字下引《论语·泰伯》:“直而无礼则绞”和《论语·阳货》:“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两段材料并附注:“马融曰:‘绞,刺也’、郑云:‘急也’”。而且杨伯峻《论语译注》也译“绞”为“言语尖刻刺人”。从文意来看,当译“绞”为“言语尖刻刺人”更为妥当。《辞海》:“绞,急切。《论语·泰伯》:‘直而无礼曰绞’。”《辞源》:“绞,急切。《论语·阳货》:‘好直不好礼,其蔽也绞。’”《汉语大词典》同样引《论语》和《左传》的例子,把“绞”解释为“急切”。《汉语大字典》释“绞”为“急切,偏激”,引例同于《汉语大词典》。各工具书释“绞”为“急切”或本于杜预注《左传》,以上各例以“急切”释之,都显得释义不明确。《左传》以鲁国为线索,兼叙齐、晋、楚、秦等各国之事,考之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和《左传》在叙事中对礼的称颂,亦可看出此是讽刺楚公子围的不知礼,而不是对公子围行为的一种“恰切而婉转”的表达。此释“绞”为“言语尖刻刺人”更贴切。
(责任编辑 林东明)
H131.7
A
1008-293X(2015)02-0119-02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5.02.024
2014-01-14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东福寺藏宋本《释氏六帖》与先宋涉佛文献研究”(14BZW087)中期成果。
夏首磊(1993),男,安徽六安人,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