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霞
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
◇刘莉霞
摘要:德国为了重振其工业大国的士气,保持其在世界的经济地位,提出了工业4.0的国家战略。本文围绕德国的工业4.0战略,结合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阐述了德国工业4.0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启示。关键词:工业4.0;制造业;启示
10.13999/j.cnki.scyj.2015.06.028
德国政府在2010年7月公布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提出将“工业4.0”作为未来十大战略目标之一。德国将此上升到国家战略,足见其意义重大。
1.节约生产时间和生产成本
德国工业4.0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构建智能生产网络,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推动各个生产环节的有效链接,建立大数据时代下工厂与工厂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智能系统。根据测算,传统生产模式下,一台笔记本电脑从第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到完全组装好需要花费3天时间,而在智能工业化背景下完成这一过程只需花费3小时。可见,无论是在时间成本的节约方面还是各环节高效配合避免成本的浪费方面,工业4.0模式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工业4.0的实现将最大限度地便捷他们的生活。这就像是在网上购物一样,消费者只需用移动客户端下单,说明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就会自动将订单和个性化需求发送给智能工厂,然后智能工厂进行原料采购、设计、生产,最后再通过网络配送到消费者手中。
3.有利于促进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变化
对于工厂中的工人而言,工业4.0的实现将改变他们的生产环境。工人们不需要再重复做着流水线的工作,这些工作将被智能化的生产器械高效的完成。工人们将着力点放在对产品的研究和创新上,将创意点子应用于机械设备的改进,实现人机的智能化配合。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地点变得更为自由,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呆在一起。员工拥有高度的自主管理权。同时,也有利于解决特殊人群的就业问题。
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以及美国、日本等改变经济发展战略,很重要的原因是要重振制造业。近年来,制造业占发达国家GDP的比重和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他们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上。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让他们意识到应重新调整经济战略,重视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在传统和低端制造业领域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根据世贸组织数据库的数据,制造业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即便是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我国的制造业受到严重影响,但这年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值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的93.60%。现在,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1.政府: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照制造业利润在全世界分配的微笑曲线,我国能够分得的利润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因此从政府角度而言,应当加大对企业的科研资金扶持,尤其鼓励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创新。只有当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我们才能从零部件的组装工厂转化成智能芯片的生产基地,才能不用再花费巨大的资金从国外购买昂贵的设备,才能让工厂的生产一线员工拥有更大的自主管理权和对公司事务的发言权。
2.企业:着眼未来,制订战略发展目标
中国的许多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缺乏专注创新,大多盲从。大部分的商人都是追逐时下潮流的盈利项目,一股潮流退去之后,又立马挤入另外一拨,乐此不疲。大部分人都在追逐眼前的利益,这样的后果只能是整个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国人对本地产品性能质量的不信任,很容易被外来势力抢占市场。2015年春节前后无数中国居民涌入日本购买马桶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讽刺的是,马桶盖上印有made in China的字样。因此,中国的企业应当学习日本的“匠人精神”。只有工艺精湛,才能有未来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悦.工业4.0时代[J].IT经理世界,2013(12).
[2]李程骅,黄南.中德产业发展比较[J].群众,2012(08).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