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中的寄生模因分析

2015-04-10 17:27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源语语序模因

秦 曼

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翻译过程中的寄生模因分析

秦 曼

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将模因论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从源语词义思维定势、语序思维定势和源语分析主观定势三个方面对翻译过程中的“寄生模因”进行分析。通过大量释例证明这些“寄生模因”存在于翻译过程中,并分析这些“寄生模因”可能对译者或翻译实践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干扰译者正确理解源语意义,造成译文晦涩难懂等。最后得出结论,翻译过程中的“寄生模因”会随着译者翻译水平的提高而最终消失,译者在翻译实践和学习中应意识到这些“寄生模因”的存在并尽量避免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模因论;寄生模因;翻译;负面影响

1 模因及其研究现状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概念“模因 (memes)”来自生物社会学。1976年,有“达尔文的斗犬”之称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Richard Dawkins出版专著《The Selfish Gene》,并首次将“模因”一词形容文化现象中可以模仿和传播的“基因”,称其是文化传递的单位,能够从一个头脑传播到另一个头脑[1]。Dawkins的“模因”概念提出后得到广泛传播,也获得各学科的关注,比如欧洲就有专业的关于模因的电子刊物《Journal of Memetics——Evolutionary Model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在《科林斯英语词典》中,“meme”的定义是“an idea or element of social behavior passed on through generations in a culture,esp.by imitation”(某种文化中的概念或是社会行为元素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通过模仿的方式得到传递)[2]。所以,各种文化现象或任何一个信息,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传播,都可以称之为模因,比如建筑样式、服装风尚、网络流行语、宗教等。

芬兰学者Andrew Chesterman于1997年发表专著“Memes of Translation”将模因与翻译结合,把模因的概念首次引入到翻译理论研究中。Chesterman认为,翻译是模因的生存机器,各种翻译概念、策略和翻译观都可以看做是翻译模因。这些翻译模因通过译者不断的复制传播,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增值或删减的结果,就造成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3]。Chesterman在其研究中充分肯定了模因对翻译过程及发展的重要地位。在国内,自何自然将“模因”概念引入以来,学者们近些年主要探讨了“模因”在语言传播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如傅慧英和白丽梅在2011年发表了《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认为语言模因,特别是强势模因在网络流行语流行复制和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4]。而在翻译学研究方面,则主要集中于讨论翻译观、归化和异化及翻译实践中模因的作用。尹丕安2010年的文章《基于模因论的网络语言的跨文化机制以及翻译观研究》通过对网络英汉语码混合现象的分析,将翻译过程看做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向本国传播的跨文化交际过程[5]。在异化和归化翻译方面则普遍认为,在模因传播初期,归化翻译是必经阶段,而随着模因通过增值或删减进行改良,异化翻译在此过程中便成趋势[6]。总之,国内外学者在模因论和翻译的研究中肯定了模因在翻译过程和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并对翻译研究领域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关于模因的负面影响学者们提及甚少,而其对翻译过程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更是寥寥。

2 “寄生模因”对译者和翻译实践的负面影响

Chesterman在著作《Memes of Translation》中提到,有些好的观念对其自身及载体有所裨益,叫做“共生模因”(mutualist memes);而有些不好的观念不会持续复制传播,叫做“寄生模因”(parasitic memes),这种模因会随着杀死其宿主而最终消亡[3]。在翻译中,翻译模因也可以分为共生模因和寄生模因,共生翻译模因会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寄生翻译模因则会对其宿主和载体产生负面影响,在翻译实践中表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下文将从源语词义思维定势、语序思维定势和源语分析主观定势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寄生模因对其载体和翻译实践的负面影响。

2.1 源语词义思维定势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应该在语义、文体上,用目标语中最贴切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7]。这里强调的重点在“信息”二字,并且是“贴切”和“自然”的,但很多译者却无法摆脱“语义”二字,将语义不自觉地等同于“词义”。在源语向目标语转换的过程中,译者很容易受到源语词义思维定势这个寄生模因的影响,从而在翻译实践中出现失误。

所谓源语词义思维定势,可以理解为译者看到词组或句子中的词汇时,总会想到这个词的常用意义或用法,而不考虑语境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从而将其直接按照常用意义或用法直接译出,轻者造成译文拗口不通顺,重者则直接偏离语义,造成误译。此寄生模因最容易对初级译者产生负面影响,比如“milky way”的本意为“银河”,若是翻译为“牛奶路”就贻笑大方了。类似的词语还有“senior citizen”(老年人)“a busy body”(爱管闲事的人)“athlete's foot”(脚癣)等,经常被误译为“高级公民”“大忙人”和“运动员的脚”。还有一些看似很简单的词汇,由于所处在不同的语境当中而呈现出不同的意义,需要译者加以辨别,但词义思维定势有时会干扰译者,造成译文生硬拗口甚至出现误解。下面以“story“和“service”为例:

(1)He made a story about his property loss.

误译:他编了个关于他财产损失的故事。

正确:他在他的财产损失方面撒了谎。

(2)If maintained properly and regularly, Our machine can at least see twenty years' service.

误译:我们的机器如果进行适当的定期维护,至少能看见二十年的服务。

正确:我们的机器如果进行适当的定期维护,至少可以使用二十年。

此外,由于中英文化存在差异,很多英语语句如果按照原来的表层意义翻译,会使目标语受众难以甚至无法理解。但在词义思维定势这个寄生模因的影响下,译者也可能会进行直译,使译文干涩难懂或者产生错误。这主要表现在一些英语谚语或固定说法的翻译上,比如“eat one's words”(改正错话)和“pull one's leg”(开玩笑)并不是“食言”和“扯后腿”的意思;而“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多此一举)如果翻译成“运煤到纽卡斯尔”则会使中国读者难以读懂。

2.2 语序思维定势

语序指句子成分的排列词序,它是词语和句子成分之间关系的体现,反应语言使用者的逻辑思维和心理结构模式[8]。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由于使用者的思维模式不同,语法结构和行文习惯也不尽相同。简单来说,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就造成了语序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有时源语的语序会对译者产生干扰,使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依葫芦画瓢,在将源语基本语义译出之后忘记或直接忽略语序的调整,造成译文要么不地道,要么生硬拗口,严重时甚至逻辑混乱。下面分析几个例子:

(1)She flew yesterday from Guangzhou where she spent her holiday after finishing the meeting she had taken part in Beijing.

译文一:她昨天才从广州飞回来。她结束了北京的会议后去广州度了假。

译文二:她在北京开完会去广州度假,昨天才飞回来。

很明显,英语原文中包含了多个时间从句,词序很灵活,而译文一时间顺序的翻译有些混乱,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显得有些生硬。译文二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惯,译文流畅自然。在这里,很显然寄生模因英语语序思维定势干扰了译文一的译者,使译者发生了逻辑问题。

(2)屋子里摆着一张黄色的又大又圆的新桌子。

译文一:In the room there is a yellow big round new table.

译文二:There is a big new round yellow table in the room.

这个例子中译文一受到了汉语思维中两个寄生模因的影响,一个是地点状语位置,另一个是形容词的惯用顺序。汉语里的地点状语经常位于句首,但英语一般是重要信息放在句首,而状语经常后移。另外,英汉两种语言中形容词做定语时的惯用顺序也不同。在翻译这种类型的句子时,译文译者很容易直接按照源语的语序翻译出来,所以翻译出意义不难,但翻译地道则较为困难。

2.3 源语分析主观定势

很多英语学习者在长时间学习英语或翻译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简单的句子结构或功能词,主观上形成某种既定的分析方法或翻译规则,本文称之为“源语分析主观定势”。当他们碰到类似的结构或功能词时就会直观的形成反射,比如一看到“of”就会主观地认为是归属关系,而看到“but”就会认为句子是转折关系,看到汉语的“如果”就直接翻译成“if”等等。

源语分析主观定势可以说是一种强势模因,几乎所有的译者都会受到其或多或少的影响。在一些情况下这种主观定势可以帮助译者快速并且正确地翻译,这时它是共生模因;但语言里有些“规则”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当这种主观定势阻碍甚至误导了译者翻译的进程,它就变成了寄生模因。这里主要讨论它对译者的负面影响,以下是三个例句:

(1)I am the youngest son, and the youngest child but two.

(2)Nightfall found him many miles short of his appointed place.

(3)The study found that non-smoking wives of men who smoke cigarettes face a much greater than normal danger of developing lung cancer.

有些译者刚看到这些句子时,其源语分析主观定势会突出第一句的“but”,第二句的主动语态和第三句的“of”,从而促使译者按照主观定势分析或翻译,但后来译者会发现,由于源语句式或意义比较复杂,这些句子或者理解不了或者怎么翻译都不顺口。实际上,第一句里“but”是“除外”的意思,“two”还有附加的意义在里面;第二句里以“nightfall”作主语,翻译时只能译成时间状语才通顺;而第三句的翻译需要修改汉语句式,否则会出现类似“抽烟的男人的不抽烟的妻子”这样拗口的译文。以下是正确译文:

(1)我是最小的儿子,下面还有两个妹妹。

(2)夜幕降临时,他离预定的目的地还有好多英里路。

(3)研究发现,妻子不抽烟而丈夫抽烟的话,妻子将面临更多患肺癌的风险。

除英汉翻译外,源语分析主观定势更多地会影响汉英翻译。汉语句子结构松散,语序排列较灵活,流水句居多;而英语则非常注重句子结构紧凑。所以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特别是初级译者很容易在分析汉语句子结构时被汉语本身松散的结构“牵着鼻子走”,从而造成译出语结构怪异、不通顺,甚至出现语法错误。比如下面这句话的翻译:

(4)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译文一:No matter how time changes, for the people who gave their lives for our nation and peace, we should always remember their sacrifice and contribution.

译文二:Despite the change of times, we would always remember the sacrifice and contribution of those who gave their lives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or peace.

这句话里时间状语的顺序比较容易调整,但是第一个小句非常容易引导译者直译成“For the people who gave their lives for our nation and peace”。这样一来,主句被挤到了最后,成了译文一,结构非常松散,句子不像英语。如果能像译文二,克服这种分析的主观定势,将第一个小句处理成为后面主句中“those”的定语,整个句子就协调很多,并且句子重点提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3 结束语

各种各样的模因存在于翻译过程中,其中既有对翻译进程有益的共生模因,又有对译者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寄生模因。在寄生模因的作用下,译文有可能出现生硬拗口的现象甚至出现错误。所以译者如果在翻译实践中忽略掉这些寄生模因,就有可能对其翻译进程产生影响,翻译效果也会出现问题。

如Chesterman所说,寄生模因会随着杀死其宿主而最终消亡,翻译过程中的寄生模因也会随着译者翻译水平的成熟和提高而最终消失,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译者认识到它们的存在,并在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减少这些“模因”的负面影响,并最终克服它们的影响。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206

[2]The Collins Dictionary[M].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LC.,2010:1087

[3]CHESTERMAN A.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20-48

[4]傅慧英,白丽梅.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3):87-88

[5]尹丕安,李莎,段婷婷.基于模因论的网络语言的跨文化机制以及翻译观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8):107-109

[6]尹丕安.模因论和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 西安外国语学报, 2006,3(1):51-52

[7]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2

[8]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101

(责任编辑:李力)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8.019

2015-03-18

宿州学院一般科研项目“模因论对翻译实践的负面影响研究”(2013yyb13)。

秦曼(1987-),女,安徽砀山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H315.9

A

1673-2006(2015)08-0067-03

猜你喜欢
源语语序模因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