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关系
——基于生物学之共生理论

2015-04-10 17:27刘洪波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共生校园文化价值观

刘洪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关系
——基于生物学之共生理论

刘洪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在界定共生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共生关系。高校德育系统中不仅有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还有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由于两者在教育对象、方向、目的、手段、过程、功能等方面相同,因此两者构成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并且两者有共同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外部条件。由于要体现社会主义大学属性、加强党的领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遏制“泛娱乐化”趋势等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

共生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

1 共生理论的基本内涵

共生理论(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属生物学名词,意指不同种属的生物联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1]。共生理论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哲学意义上 “共生”的核心就是“双赢”和“共存”,属于互利共生现象的哲学抽象[2]。因此,作为一种视野独特、具有深厚哲学底蕴的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复杂的高校德育生态系统中,抽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因素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教育因素,运用共生理论进行阐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两者的耦合互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看成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在共生体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生物学上的共生理论认为,不同种属的物种要达成一个共生系统,应该具备三个构成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而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平台或者依托则称为共生界面。其中,共生单元是共生系统中的不同物种,共生模式是不同物种实现结合的方式,共生环境是影响共生系统的外部环境条件。以生物学中共生理论审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构成的共生体系中,共生界面是高等学校。下面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三个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进行论述。

2 共生单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生物共生的基本物质条件[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前者属于显性的德育教育,后者属于隐性的德育教育,两者构成的高校整体德育系统则可以看成一个共生系统。校园文化蕴含着一所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追求、传统精神以及历史使命[5]。高校作为知识分子聚集地,是社会的文化高地,也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6],其校园文化所具有的隐性德育功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导向,使校园文化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与现实支撑;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脱离校园文化的支撑,优秀的校园文化能极大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地说,这种共生关系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 教育的对象相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教育客体都是人,具体说,两者都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一般地说,校园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但不管广义还是狭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其创造者、享有者、受熏陶者、传承者主要是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也是很广泛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其主要对象也是大学生。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对象是一致的,都是在校大学生。

2.2 教育的方向一致

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由国家秉持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大学性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力量、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反映在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必须牢牢把握的大方向。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来就是其题中之义,是由其内涵与本质决定的。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必须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保证其正确方向。

2.3 教育的目的相同

人才的文化素养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以此可见,之所以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就在于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等,其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高度吻合的,两者的最终目的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从而培养有觉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实现“中国梦”的栋梁之才。

2.4 教育的手段相通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手段是相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和物化手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看得见,摸得着。比如“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些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一旦在课堂上被合理利用,就有可能营造出一个具有极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梦”进课堂的新局面。

2.5 教育的过程相联

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实质上就是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过程,不仅是一个形成协调、宽松、和谐的软环境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实现潜移默化的提高过程。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师生树立起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此过程中,校园和谐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明显的促进作用就是不断创造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条件。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必然会促进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

2.6 教育的功能互补

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互补、相得益彰,尽管两者有某些相似或相同,毕竟在教育范围、目标、目的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使得双方能够实现功能互补。在日常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而校园文化也可以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确保正确的导向,使校园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应力量。只有二者紧密合作,将双方的优势相加化为更大的优势,就能形成更强的教育力量。

3 共生环境: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因素

共生环境是指一个共生系统中的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不断地调整并适应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发展的前提,因此,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共生关系,还必须探求两者共生的外部环境。

3.1 经济因素

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尽管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归根到底受社会存在的决定。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经济发展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从高校的德育角度看,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的历史进程。并且由于经济转型必然会带来文化转型,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有强烈的阶段性与时代性。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也有反作用。因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因此,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所呈现出的共生环境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如何通过适应与利用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为自身服务,成为两者共生的共同环境条件和宏观前提。

3.2 政治因素

毋庸置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高校独特的工作机制,其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现象。自然而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受到纵向或横向、宏观或微观的政治影响,甚至会受到某些势力的非议。因此,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前瞻性的指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发生共生关系的政治前提。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下简称“两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确定了方向,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共生互动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

3.3 社会因素

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场所,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交汇、碰撞、整合,尤其是在网络世界里,社会上的各种争议事件、焦点事件通过“意见领袖”的转播,更具有强大的网络放大功能与发酵功能,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可以说,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遇到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随着微博的广泛普及,一个微博大户动辄就是几百万的粉丝,其影响力不亚于一份报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突破了私人办报的影响力。反过来,如果哪个高校忽视这些社会因素而关起门来搞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只能使得自身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最终成为这个社会大潮中落伍者、失声者。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工作内容与方法,对外部各种社会事件作出旗帜鲜明的应对,才能卓有成效。

3.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指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任何大学都具有特定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组成的共生系统是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的。也可以说,自然环境是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人文环境则是起更大作用的文化基础。一方面,高校的人文环境不仅影响着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风格与特点,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身的人文环境,使学校的人文环境不断地具备时代气息。

4 非对称共生模式:校园文化建设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必要性

所谓共生模式,是指参与共生的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这是共生体系得以产生的关键。在高校德育系统中,由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两者之间必然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共生关系,即是一种非对称共生模式。

4.1 校园文化建设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是高校社会主义属性的必然要求

“两办”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使大学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领头羊。这可以看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历史使命。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保证这个使命不动摇,确保大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不仅有利于体现高校社会主义属性,而且还可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4.2 校园文化建设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是保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

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党委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7]。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引导、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因此,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要保证党对校园文化建设直接或间接的领导。

4.3 校园文化建设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高校通过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要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还必须通过践行。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的隐性的德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都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平台。

4.4 校园文化建设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是抵制泛娱乐化趋势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转型导致文化转型的中国,泛娱乐化趋势已渐成气候。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泛娱乐化趋势也蔓延到高校,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出现泛娱乐化倾向。更让人不安地是,娱乐化的浪潮随着新媒体的推动,一切皆可娱乐的观念开始出现,将娱乐的对象指向原本应该受到尊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种泛娱乐化的趋势有意无意地为历史虚无主义大开方便之门。2015年1月,“两办”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8],因此,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抵制泛娱乐化趋势,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呈现出来的组织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学习的力量、党员的力量来扭转这种泛娱乐化趋势。

5 结 语

在高校德育生态系统中,不仅有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隐性教育载体之一的校园文化。运用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互相依赖、互联依存、互联促进的共生关系,缺此失彼均会导致德育环境的破坏,进而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同时,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当然,粗略地单独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共生关系还仅仅是一个开端,如果用共生理论来考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高校德育体系还需要更加细致的研究。

[1]杨博文,黄恒振.共生理论:组织演化研究的新基础[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29-32

[2]杨玲丽.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J].社会科学论坛,2010(16):149-157

[3]曲亮,郝云宏.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9):371-373

[4]赵春波,李辅敏,曾易.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98-200

[5]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伟大事业中大有可为:二论学习贯彻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2-01-14(01)

[7]中办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N].人民日报,2014-10-16(01)

[8]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01)

(责任编辑:武艳芹)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8.001

2015-04-25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4B14);湖南省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湘教工委通[2013]53号)。

刘洪波(1978-),湖南隆回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G640

A

1673-2006(2015)08-0001-04

猜你喜欢
共生校园文化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