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研究——兼论“05方案”实施十年之成效

2015-04-10 16:16姜玉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路径中国梦

“中国梦”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兼论“05方案”实施十年之成效

姜玉梅

(河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思政课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 “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05方案”实施十年来,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效显著。但面对国内外环境和教学对象的新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服务于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用“中国话”讲好“中国化”,在大学生“三观”塑造上更接地气,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思政课;宣传思想工作;实践教学;创新路径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8.01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 ”)“05方案”实施十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何以引起高度重视?思政课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的关系是什么?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2015年伊始,“意识形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等字眼频繁地出现在网络及媒体。其背景是,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下发后, 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就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问题,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征集微故事。11月13日,该报第4版刊登了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一石激起千层浪,高校课堂话语权及高校意识形态问题引起了网络、教育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关注和讨论。《担当起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的责任》等文章,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如何认识和解释理论与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等观点。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贯彻落实该《意见》,发表了《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讲话,指出:“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法律、道德三条底线;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坚决抵制那些传播西方错误观点的教材进入我们的大学;不断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宣传阵地管理,不给错误言论以传播渠道。”这一符合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意识形态建设要求的正确立场,却引起舆论场上的口水战,无中生有、夸大其词者有之,误解误读、乱贴标签者有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及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引起深刻思考和讨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难啃的硬骨头》《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应理所当然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中国高校教师不应是西方话语的传声筒》《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要敢于同错误思潮作斗争》《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敢于拔钉子》《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多点善意,少点武断》《高校必须正面发声 引领舆论》等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政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将讨论和认识引向深入的同时,也提出了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十周年之后面临的新问题:如何进一步改变思政课僵硬的灌输方式,让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活起来?如何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方式,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大学思政课怎样“讲好中国故事”等等。本文仅从“中国梦”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方面加以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十年来的改革成效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作为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公共必修课,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课程设置不断调整和完善,特别是“05方案”实施十年来,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备受重视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2005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启动;2006年秋学期,简称为“05方案”的高校思政课新课程方案正式实施。十年来,高校思政课学科建设、师资培训协调推进,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协同创新,“精彩一课”“精品课程”“最有影响力人物”等的评选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的举措及活动相继开展,介绍高校思政课改革成效、经验推广的文章不断见诸媒体和刊物。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设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全方位培训;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东西部地区高校对口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社科司启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择优推广计划” 项目;每年征集梳理重点难点问题及答案;“慕课”等网络授课方式;以华中科技大学首先开通的“求真网”为代表的高校思政课专题网站;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等等。这一系列措施和做法,使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增强了教学实效性,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关注度越来越高。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改革创新是“05方案”实施十年来不变的主题,每一步改革都着眼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密切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多样,资源整合,讲求实效,适应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新变化。近年来,效果良好、反响强烈、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不断推出,如东北林业大学的“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清华大学的思政课既有“私人订制”的趣味,又有震撼心灵的力道;河北大学的“微电影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的“四维并进,集成创新”教学新法;南昌航空大学的“大思政”教学改革,实行“集体备课制”“师生辩课制”“案例评课制”;上海大学 “通过聘请校内外几十名哲社专家引入思政课堂合作教学,大班精讲小班辅导,配以精彩多媒体课件,梳理和丰富教学体系与学生问题体系,将教材语言转化为学生愿意听、听得进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效地促使了统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恰当转化,更加符合不同大学生的接受方式和心理特征,从而改变了以往思政课枯燥乏味、单一灌输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力开展

2011年2月,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其中规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近年来,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在理论探讨方面,主要涉及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意义、途径、体系与模型构建、管理模式、保障机制、实现机制、运行机制、规范化建设等研究视角,围绕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考核评价体系、经费投入、专职教师等问题,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在方法改革方面,提出实践教学要注重形式创新和过程创新,创新方法主要有课堂内的辩论、演讲、讨论等形式,课堂外的红色教育基地瞻仰学习、社会调查、专题研究、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等方式。 “90后”大学生思想上的新特点客观上需要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时俱进,因循守旧的理念和方法,注定使实践教学脱离实际,流于形式。

三、“中国梦”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一)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既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境遇,又是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外部挑战

从国际来看,在发达国家长期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的对外开放和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共赢又冲突的利益关系。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在地区事务中影响力的提升,国际社会围绕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争论日趋激烈,话语主动权的争夺异常明显。某些西方国家依然坚持冷战思维,意识形态的渗透并未停止。一些西方势力也利用技术优势及互联网便捷开放的特点,或吹捧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或放大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负面影响。随着大数据时代各种自媒体的发展和应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每个大学生都有可能成为记者和新闻发言人,信息传播和扩散中的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网络灌水、舆论跟风难以避免,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和负面影响。这就要求 “实施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发挥好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把我们底气充足的思想理念讲深讲透,使我们想说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从国内来看,中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羁绊相随。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新常态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和潜在风险,集中体现在民生问题、社会建设、公平正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等方面,大学生对这些问题关注度较高,而某些网络媒体中不真实、不负责任的报道、鱼龙混杂的观点,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模糊认识。“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高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师生的任务更加艰巨;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任务更加凸显。”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将大学生的目光吸引到宏大精彩、成效显著的现实中来,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思考和认识问题,要揭更要梳,分辨清楚批什么、立什么;讲成就,要讲清楚原因,讲问题,要讲清楚根源;全面分析“中国特色”的历史、现实、国情和外部条件,要客观、真实、理性、平实、着眼未来、富有建设性,使大学生认识到我们有问题,但我们更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显著变化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内部挑战

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其年龄特点、成长经历、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独立意识强,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热爱祖国,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敬自豪,坚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充满自信。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艰苦奋斗实现个人梦想等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缺乏自觉行动。面对未来就业、工作、住房等方面的压力,不同大学生形成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客观准确分析和判断形势,积极努力,自我奋斗,为就业和自身发展做准备;另一种是消极被动,以自身不是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高富帅”“白富美”而丧失艰苦奋斗之志,虚度光阴,挥霍青春,这种对自身发展缺乏自觉把握的消极态度必然带来对社会和环境的不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向,直面学生关注的热点和困惑,站稳立场,抢占话语主动权,将教材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大学生思想上的热点、困惑完美结合,满足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期望和要求。

四、“中国梦”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途径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体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用“中国话”讲好“中国化”

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要遵循和根本途径就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话语主动权来自于对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正确阐释,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为了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与认同,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思想政治课,尤其是面对本科生的课程,教师授课要增强专业化,要专业化地了解和研究国情、省情、社情、党情、世情,思政课老师至少是‘中国通’。”

用“中国话”讲好“中国化”, 不仅要从理论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更要注重阐释其背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依据;既要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切身感受改革发展的显著成就,自豪“中国式奇迹”,又要通过直面现实问题让大学生理性认识 “中国式难题”;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认识到,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既立足中国国情,也是逐步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使大学生认识到“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实践创造性结合的结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服务于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热点以了解社会现实,以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意见》指出:“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强调“实践育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这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大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倾向性反映着他们一定时期的思想动态。大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时效性比较强;与大学生自身关系密切的热点关注度较高;关心国家发展成就、重要会议及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关注国际问题、地区热点和敏感问题;关注中国改革发展中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等,这表明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信息灵通,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深刻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对敏感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国家对高校的政策等缺乏全面了解、理性认识和科学分析,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从大学生纷繁复杂的关注点中分析梳理出与思政课密切相关、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有重大现实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大学生容易产生疑惑和偏颇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和正确解读,教会学生获取和筛选信息的正确方法。一是播放时事热点视频以激发大学生关注“中国梦”的热情;二是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QQ空间等介绍正规网络的报道及专业人士分析,并归纳观点和解答困惑;三是透析时事热点以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国内外环境,针对某些特定事件不定期地组织讲座;四是组织时事热点辩论,帮助大学生澄清对“中国梦”的某些认识误区;五是围绕中国梦与个人梦想进行社会调查,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中国梦。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立足于“中国梦”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 “三观”塑造上更接地气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接力者,思政课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价值塑造蕴含在每一门课程中、每一次活动中、每一位教师的言行中。”“中国梦”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和社会将为大学生个人梦想的实现创造更加公平公正、宽松和谐的制度保障和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就业及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选择。但目前的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不少大学生会对“中国梦”与个人梦想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认识,对能否实现个人梦想充满怀疑。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提出和回答当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人们特别是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切身问题,从更加理性角度或科学理性地来解释和说明问题的性质、特征和背后的逻辑。有解释力,才能真正有说服力、吸引力、影响力。”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中国梦”与个人梦想的关系,必须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一是对自身的责任心。要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确立人生规划并自觉行动。二是对家庭的责任心。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体会父母提供的学费生活费来之不易,需加强读书学习、为实现梦想练就本领。三是对社会的责任心。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为其学习和成长提供的条件与资助,努力奋斗,实现梦想和人生出彩。思政课通过实践教学更多地解答大学生关心的宏观微观热点问题,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形式,如由任课教师网上开设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的专栏、讨论;鼓励大学生自己制作反映家人及个人实现梦想的视频;组织大学生开展“寻找我身边的最美大学生” 活动;介绍通过艰苦奋斗实现个人梦想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事迹;指导大学生运用PPT、摄影、摄像、录音等方式展示自己家庭、村镇、街道等小环境的变化发展历程等等。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高校思政课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理念与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性,真正实现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实现 “中国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

[参考文献]

[1]陈二祥,陈志超.担当起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的责任.红旗文稿,2014(22):30-31.

[2]袁贵仁.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求是,2015(3):17-19.

[3]王斯敏,杨谧,张胜.信仰有根基 课堂有意思——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十年站上新起点.光明日报,2015-01-19(1).

[4]鲁志美.试论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75-79.

[5]李中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集成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14(6):27-29.

[6]王国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 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10(5):9-11.

[7]忻平,王天恩,邱仁富.探索“六个为什么”“三进”思政课的新路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5):79-83.

[8]胡鞍钢.中国高校教师不应是西方话语的传声筒[EB/OL].(2015-02-11)http://world.hebnews.cn/2015-02/11/content_4548274_2.htm.

[9]刘震.我们要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塑造人[EB/OL].(2015-02-08)http://edu.people.com.cn/n/2015/0208/c1006-26527101.html.

A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Path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Dream"

——Alsoontheeffectoftheimplementationof"05plan"fortenyears

Jiang Yumei

(SchoolofMarxism,HexiUniversity,Zhangye734000,China)

Abstract[]As a major channel in college ideological 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have been shoulder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structing and popularizing the innovation theory of the CCP, and 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It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05 plan". However, facing the new changes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vironment, the concept, content and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till need continuous innovation. Focusing on the main tasks of the ideolog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words typical of Chinese taste" to tell a good story of "Chin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dream;universities;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work of ideological publicity;practical teaching;innovation path

猜你喜欢
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路径中国梦
高校教师思想理论学习的思考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