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河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广西田东县农地流转调研分析及对策建议
王 玲
(河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农地流转是与农业现代化、要素市场化水平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生产要素的重组过程.土地适度规模流转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正处于农业转型期,农户农地经营自主决策对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着重大影响.在尊重和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发挥政策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结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农地流转的实地调研,在总结成效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农地流转;典型案例;模式借鉴;广西田东
进入21世纪,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为此,针对广西具有代表性的田东县展开深入调研.
1.1 基本情况
田东县位于广西西部,是“中国西部百强县”、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全县辖9镇1乡167个行政村(街、社区),总面积2816 km2,耕地面积6.45万hm2,基本农田4.93万hm2;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9万人,占85.8%,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
近年来,全县上下牢记吴邦国同志关于深入做好“五篇文章”、合理破解“五大问题”的嘱托,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建设科学发展先进县、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为目标,推动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田东县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呈现协调并进的良好态势.构建形成了以石化、化工和铝业为支柱,煤炭、电力、制糖、建材、造纸为骨干的工业体系,煤炭、电力、石化、制糖、水泥、造纸等6大支柱产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2%;城镇化建设有效推进,2013年全县城镇化率达42%;农业现代化依托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粮食、蔬菜、水果、甘蔗、生猪、家禽等6大10亿元产业规模化发展,取得良好势头.
201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55亿元,增长5.7%,在全市排名第3;财政收入完成15.47亿元,增长5.23%,总量排名全区第7位,全市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6亿元,增长14.24%,全市排名第2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366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7324元,增长14.1%,增幅均高于全国、全区、全市水平.
1.2 主要优势
1.2.1 “两点合一”的政治影响优势
田东县是邓小平同志领导和发动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联系点和中央、自治区开展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试点县.2008年10月,吴邦国委员长莅临田东视察,以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敏锐的洞察力,作出了田东的科学发展要做好“五篇文章”,即发展特色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重要论述,为田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增强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1.2.2 “两先合一”的产业先行优势
田东被广西列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区域,正在打造西南地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以及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
1.2.3 “两区合一”的试点组合优势
2011年12月,经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第二次联席会议研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田东县获批为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全面推开农村综合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为全国深化农村改革探索路子.2012年1月,田东县又获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田东县是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全国仅有的3个“两区同属一县”示范区(其他两个示范区为河北玉田、江西南昌).
2.1 土地流转主要做法
2.1.1 出台土地流转奖励政策
为引导农村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发展现代农业,出台了《田东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励暂行办法》,对流转面积在20 hm2以上的土地流入方和流出方分别给予奖励.同时,为探索山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田东县规划在南北山区的灵岐河、达寒江两流域建设立体种养示范区,并出台了立体养殖扶持奖励政策,对林果面积20 hm2以上、年出栏肉鸡15万羽以上的立体养殖示范点给予奖励扶持.奖励政策的出台收到了立杆见影的效果.2013年,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达0.1万hm2;南北山区立体种养示范区已种下水果171.3 hm2,建成林下养鸡集中区鸡舍1.2万m2.
2.1.2 强化服务推动流转
县政府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并在县农业局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大厅,负责印制全县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构建完整的流转信息网络,收集发布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台账,监督土地流转合同的履行.各乡镇也成立了土地流转办公室,依托现有的农业服务中心,具体指导土地流转工作.为及时、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县成立了土地流转仲裁委员会,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试点县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2.1.3 创新形式推进流转
在租赁、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基本流转形式基础上,立足实际,探索多种有效形式,推进了土地流转.一是对农业基础较好、具备规模经营条件的地方,推行了“大户+农户”的土地租赁模式.二是对没有业主进入的地方,创新了“农户+农户”合作制模式.目前全县已组建专业合作社 72个,流转面积0.02万 hm2.三是对资金来源有限,业主又想进来流转经营土地的地方,创新了股份制或联合开发模式,流转面积0.17 万hm2.四是对劳动力外出较多农民不愿耕种的地方,推行了“中介+农户”的委托流转模式,流转面积0.06万hm2.
2.1.4 发展主导产业带动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反过来产业发展又为土地流转增加了新的动力,较好地带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全县蓬勃发展香蕉、蔬菜、芒果、粮油、竹子等主导产业,成为土地流转的强大动力.在2013年新增流转耕地面积中,香蕉、蔬菜产业占90%.
2.2 流转成效
2.2.1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吸纳民间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实行规模种养、集约经营,使当地的资源优势与外界的生产要素优化结合,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在调整产业结构中难以解决的水电路设施、土壤改良、启动资金、市场营销等难题.造就了一批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全县共培育了种养大户1100多户;田东县壹发生态种养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土地40多平方公顷,成功注册了田东首家家庭农场;田东熠辉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了一个占地20多平方公顷集科研、实验、示范、生产、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田东县盛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经营规模扩大到333.3 hm2,成功升级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2.2.2 促进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促使土地租金直线上升,从2009年每公顷水田每年9000元租金,如今升至15000~19500元.同时农户具有双重身份,既为租赁者做工,有工资收入,同时又是经营者,运用学到的良种、良方、良法经营自己未租出的承包土地.如田东县盛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香蕉种植基地的农户流转土地除每公顷租金收入15000元外,就地就近务工月收入达1500元,仅从香蕉种植基地中可实现收入1万元以上.
2.2.3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土地的规模经营使得剩余劳动力从土地里解放出来,每年有1万多名农民从一产向二、三产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目前进入城镇的农民已达9.18万人, 占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71%,全县劳务经济收入5.7亿元.
2.2.4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过土地流转,田东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面积不断扩大.近年来,经济作物面积增加了0.49万hm2,目前全县芒果发展到1.01万hm2,香蕉0.27万hm2,蔬菜1.85万hm2(复种面积).
调查小组在一周的时间内走访了全县17个在土地流转及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村庄、公司、合作社和生产基地,现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总结如下.
3.1 祥周镇百渡村百乐德种植基地
百乐德种植基地由百乐德农业投资公司投资经营,农场面积66.7 hm2,其中种植芋头20 hm2,甘蔗20 hm2,香蕉26.7 hm2.公司承包土地全部来自于百渡村土地流转,合同期为2011-2021年,约定每公顷租金每两年上涨750元,目前的租金为13500元/hm2.百乐德种植基地目前采用反租倒包的经营形式,雇佣当地农户长期承包土地,户均种植规模为2.67 hm2.在种植、收获等农忙季节,公司还需雇佣当地劳动力作为短工,平均工资为70-80元/d,工资水平随劳动力供给情况有所浮动.此外,由于不同作物本身种植方式的差异,香蕉、甘蔗的种植以雇佣长工为主,而芋头的种植以雇佣短工为主,产生这一差异的机理可以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3.2 祥周镇模范村壮乡福地公司香蕉种植基地
壮乡福地公司位于有“全国重点镇”以及“广西小康示范镇”之称的祥周镇,具体坐落在该镇模范村,该村作为田东县土地流转试点村,土地流转开展情况在全县具有一定代表性.目前全镇共计已流转土地866.7 hm2,占全镇承包地面积的24%.模范村目前的种植结构以香蕉、甘蔗、芒果和蔬菜为主,人均耕地约0.13 hm2,目前全村已流转土地200 hm2,占全村耕地面积1/3以上.目前承租该村土地的种田大户主要来自于南宁、江西、福建等地,流转规模均在20 hm2以上,年租金平均为19500元/ hm2,这一水平相对于五年前已经有了6000元的涨幅.目前公司的香蕉种植具备一定的机械化水平,因此劳动力雇佣以本地短工为主,工资为80-100元/d.现阶段阻碍模范村土地流转的主要障碍在于村民外出务工机会较少,同时外出务工相对于在乡务农并无明显的比较收益.
土地确权登记方面,由于田东是广西两个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县之一,相关工作在自治区处于比较领先水平.然而目前祥周镇全镇364个村民小组仅完成了5个村民小组的确权登记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土地权属边界存在纠纷,且逐一入户确权登记工作量巨大.土地调整方面,自2001年该村实行小调整以后,13年来土地一直没有进行正式调整,唯有各村民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部分内部调整.
3.3 思林镇坛乐村盛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香蕉种植示范基地
坛乐村全村共有11个自然屯21个村民小组,807户4307人,耕地面积297.3 hm2(水田231.7 hm2、旱地65.6 hm2),主要种植香蕉、甘蔗、水稻、芒果和蔬菜.2012年12月该村引进田东县盛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香蕉规模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254.7 hm2,并已种植优质香蕉.该基地通过采取“农超对接”订单生产的模式,产出的优质香蕉专供北京物美等大型超市,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出路,促进了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变.流转了土地的群众除了得到土地租金外,还在基地长期务工增加劳动收入、学习先进种植技术;部分解除了土地束缚的农民进城务工或创业,促进了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示范基地有效辐射带动周边村屯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发展高效现代农业,促进右江河谷经济发展.
3.4 小 结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土地流转是一种伴随劳动力转移、土地规模经营的内在需求而产生的经济现象,唯有以市场为主导的土地流转才能充分发挥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作用,而政府的基本职能应该是对不同的土地流转形式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
由于全国各地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水平、要素资源禀赋情况千差万别,一省、一市乃至一县都很难采用统一的土地流转模式.对于田东县而言,北部红土山区、南部花岗岩山区、中部河谷地带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迥异,县委县政府可以鼓励不同镇、村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状况探索因地制宜的土地流转模式,这在目前的调研中发现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田东县现有的流转模式中,既有农户仍然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的模式也有公司企业统一组织生产经营的模式;既有大量雇佣劳动力的种植模式也有全面机械化种植甘蔗的模式;既有村民自发组织生产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也有“公司+农户”等市场化水平较高的经营模式;既有农村商业银行直接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资金的模式,也有成立农村资金互助社提供信贷支持的金融发展模式.未来进一步可能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性的土地流转模式,通过不断的“试错”发现农民最需要的、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同时也最适合各地区情况的流转模式,并适度加以推广应用.
4.1 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在农地流转中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过程中,田东县通过一系列政策、财政和项目引导,提高了农民合作的积极性,部分合作社显示出一定的带动能力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目前该县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利用的合作社数量较少,通过合作社流转的土地面积很少,合作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均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4.2 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行为尚需进一步规范
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及时调处土地纠纷,田东县组建成立了相关仲裁机构,完善了承包土地纠纷仲裁、执行等法律程序.
但同时,农村土地流转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少部分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强行干预,挫伤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利于农地流转的有序推进.比如为了统一作物品种、统一连片种植,将不愿意统一种植的农户的土地强制流转,在这个过程中损害了部分农民的合法权益.此外,部分地方土地流转缺乏必要的组织引导.由于缺乏中介服务组织,造成有些地方土地流转不顺畅,有转让土地意向的农户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中意的出让者,土地流转局限在村内,不能跨区域流动,流转范围小,交易量小,成交的可能小,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4.3 劳动力转移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田东县作为西部地区的典型代表,农村人口相对过剩,经济欠发达,通信基础设施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地理条件较优越的地方(如县城郊区),可以依托周边经济发展快的城市加速剩余人口转移,有利于农地流转的实现;但偏远地区由于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等差异,很难实现大规模人口流动,因此流转较慢.田东县的城镇化水平偏低,非农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成本较高,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转移规模也较小,且多在本地区小范围内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当前以田东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以季节工为主,这些季节工多以从事建筑、种植等体力型劳动为主,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加之农村劳务输出信息闭塞,输出渠道狭窄,农民工劳务收入与种地的收入没有太大的差别,势必影响到农地的合理有序流转.此外由于该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而农副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小且经营模式落后,导致无法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副产品加工业经营模式落后导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规模有限,进而制约了田东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的多样化.
当下,西部地区很多地方对农地流转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些成果可以为田东县农地流转模式创新提供较多借鉴.
5.1 “股份+红利+工资”模式
丁新正(2008)对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麒麟村的“股份+红利+工资”的流转模式进行了探索,2005年10月,重庆恒河农业科技公司拿出10万元现金入股, 508户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每公顷3750元作价入股,注册成立了重庆宗胜果品有限公司,由村委会主任出任公司董事长.重庆宗胜果品有限公司对所属土地进行统一经营管理,栽植优质柑橘,聘请有技术和责任心的股东作专职技术员,支付额外报酬.这种“龙头企业+公司+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使龙头企业、果品公司和广大农户形成了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互利多赢.
5.2 “土地入股”模式
承包方将其土地使用权以入股的形式与其他经济组织或农户的生产要素相结合,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建股份合作企业,联合期限在剩余承包年限内由联合者各方商定,收益按股分红[2].根据马洪波(2004)的研究:位于西宁市城西区的殷家庄花卉种植基地即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在这里落户的青海农发高科技园艺有限公司与农户达成土地入股协议,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良性运营机制.
5.3 “土地交易所”模式
丁新正(2009)认为:重庆的土地交易所可以把农村宅基地、复垦地等土地,通过交易转换为工业、城市建设用地.这种模式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一种探索模式,通过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地票)的形式进行,值得其他西部省市借鉴.
5.4 “土地信用合作社”模式
程志强(2008)的研究认为:宁夏平罗县的土地信用合作社以集体土地和资产为资本,以存贷、托管、代耕土地和发展二、三产业为业务.平罗县试点的土地信用合作社具有明确的经营宗旨、经营范围、经营原则、审批机制、治理结构和分配政策,实质上是由地方政府推动的、且需经地方政府审批注册的、村级集体主导的、遵循国家规则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介机构,是基本上符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发展方向的一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创新.
5.5 “专业合作社联动”流转模式
农民将承包的土地统一转包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实现土地连片集中和规模经营.如新疆玛纳斯县乐土释镇的乐源农业专业合作社与下庄子村、文家庄村实现967公顷土地的规模经营,其经营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吸纳土地入股.合作社吸纳社员以土地或现金入股,保底分红,保证现金入股农户每年分红不低于股金的12%,土地入股每公顷每年保证股金6000-7500元、红利为每公顷股金的12%,其余盈利实行二次分红;二是合作社统一经营,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红);三是农民多元增收[3].坚持釆取鼓励农民自愿入股、自愿参与管理、自愿从事生产的“三自愿”原则,达到了增加农民土地股金收益、参与管理收益、劳动务工收益的目标.
6.1 着力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
目前,包括田东县在内的西部相当多的县市没有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些地方农村还存在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定期或不定期被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将可能导致农地流转关系紊乱或农地流转纠纷的发生[4].因此,各地政府应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工作,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实、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和登记簿不健全等影响土地流转的基础性工作,为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政策奠定扎实的法制基础,为有效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夯实法律关系基础.
6.2 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 提升土地资源的整合能力
当前,田东县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农业和农民的弱势地位并未根本改变,单家独户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格局依然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依然较弱,单家独户的土地承包地经营增收的潜力十分有限,为此,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解放农村生产力已是当务之急[5].因此,要积极引导农地流转由封闭自发分散向开放集中成片规模化有序流转发展,确保农地细碎化的农户承包地块通过农地流转被新型经营主体有机整合,主导产业通过农地流转获得持续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在农地流转中的整合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整合的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在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农地经营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将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扶持联户经营、种养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上.
6.3 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目前,以田东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农地流转,主要还以农村内部农户间自发转包为主要形式,土地流转方式单一,流转期限短,流转规模小,难以达到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为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更有效的发挥农地流转对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地流转中组织化程度较高、整合农地力度较强等方面的组织优势,有关方面应积极引导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完善其内部治理机制,激发入社农民自愿、主动、积极参与合作社的内在动力.
积极扶持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理评估,折合为股份,引导组织农民,整合土地资源,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整合入社农户的农地面积达到一定规模、且内部治理机制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着力培育为示范性合作社,加大资金、技术服务等公共资源配置的力度,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律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提升入社农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鼓励长期流转土地,引导撂荒土地的农民自愿将土地流转给规模经营主体;鼓励长期外出已迁入城镇并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转为城镇居民,享受与迁入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社会保障.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给予补偿、补助.继续研究探讨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银行等农地流转新模式、新机制.
6.4 着力健全促进土地流转的多元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和流转信息系统建设[6].建立以乡镇农经服务机构为依托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平台,着重细化农地流转信息收集发布、合同签订指导、流转政策咨询、流转价格评估、利益关系协调等土地流转服务事项,促进农地流转制度化、规范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强以县市农经部门为主体的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规范化管理的指导和监督;鼓励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事务所或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流转市场平台建设,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序规则,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6.5 加大农民职业化能力建设力度 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地城镇化的质量以及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愿及其程度.当前,制约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在于农民被绑定在土地上,不得不从事既没有乐趣、也没有实际效益的农业生产上,因为大多数农民缺乏进入二三产业的职业技能.因此,要实现土地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化现代农业,首先,应加大农民职业化能力建设力度,强化专门针对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进入非农产业的能力以及专注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使参与农地流转的“双方”具备适应城镇化或者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能力要求.其次,要加快以二三产业为支撑的城镇化进程,为更多的农民转向非农产业就业搭建平台,只有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承包地中解放出来,农地适度规模化流转才具备扎实的社会基础.第三,加快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速度,提高城镇“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统筹发展的承载力,使更多的农民融入城市,加入城市化发展的产业大军,为现代农业发展腾出更大空间.
[1] 楼江,祝华军.中部粮食产区农户承包地经营与流转状况研究——以湖北省D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1(3):15-20.
[2] 罗必良,李尚蒲.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威廉姆森分析范式及广东的证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0(12):30-40.
[3] 王岩,杨俊孝.新疆玛纳斯县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6):7-13.
[4] 徐玉婷,杨钢桥.不同类型农户农地投入的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106-112.
[5] 刘洪彬,于国锋,王秋兵,等.大城市郊区不同区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沈阳市苏家屯区238户农户调查为例[J].资源科学,2012,34(5):879-888.
[6]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金晓斌,周寅康.维吾尔族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新疆库尔勒市调研数据[J].资源科学,2013,35(1):225-231.
【责任编辑:徐明忠】
Th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f farmland transfer in Tiandong country,Guangxi province
WANG Li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Farmland transfer are elements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marketization level adapted to changing the wa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Land moderate scale flow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hina is in the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farmers farmland autonomous decision-making for labor, capital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configur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impact. Under the precondition of respect for and protection of farmers’ right to the contracted management of land, play to the policy of farmland changing decision-mak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guide farmers. Combination of tiandong county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armland circulation field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achievement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farmland convers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armland transfer; typical cases; model reference; Guangxi tiandong
2014-09-12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部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10BJY063)
王玲(1980-),女,河南商丘人,河南农业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土地经济、高校德育研究.
F301.24
A
1672-3600(2015)03-0084-06